"一根火柴"帶給家庭教育的啟示,致父母:你身上有幾根火柴?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說:一根火柴不夠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但一根火柴可以燒燬一棟房子。

那"一根火柴"是什麼呢?

是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是不經過理智判斷得出的決策;是頑固不化的個性;是狹隘無情的心胸。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根這樣的火柴,差別在於,有人從不使用,有人卻任其燃燒。

"一根火柴"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昨天下班回家,在小區花園邊,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子走在前面。

男孩始終和媽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媽媽則在大聲地罵孩子: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樣的孩子,我都不想要了。

男孩只是斜著眼睛看了媽媽一眼,並沒有說話,仍然自顧自地跟在媽媽後面走著。

媽媽見狀更氣了:你沒帶耳朵出門嗎?我說的話你能不能聽到?

小男孩還是沒有說話,估計平日裡已習慣了這樣的指責,感覺有些無所謂了。

當然,誰都能聽出這位媽媽說的是氣話,不可能真像她說的"我都不想要你了"。

家長的氣話說過就忘了,但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話已印在了他的心裡:

媽媽罵我,就是我錯了,但沒有人告訴我,我錯在了哪裡。更沒有人告訴我,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該如何去做。

面對孩子的"不稱心",父母只是一味地發洩著內心的怒氣,並沒有從實質上去解決孩子"不稱心"的問題。

其實,與其抱怨數落,不如在"不稱心"的事發生後,幫助孩子找到問題並協助解決問題。

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他:做錯了事情我們可以一起改,但媽媽永遠是愛你的。

父母最不該的,是用自己身上的"一根火柴",去燒掉了眼前的"豪宅"

"一根火柴"讓孩子缺乏自信心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子放學回家,一臉都是傷,衣服也破了。

還沒走進家門,就聽到媽媽在吼:你和誰打架了啊?你什麼時候可以乖些?

正在這時電話響了,媽媽接起電話,是孩子的班主任打來的,讓她現在去一趟學校。

她放下手裡的活,拉著孩子戰戰兢兢地來到學校。

老師拉她坐下,並告訴她,剛才孩子放學,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拉煤的老大爺,孩子幫忙推車時,不小心磕到了地上的石塊,摔倒了。

老大爺有些過不去,想給孩子說聲謝謝,但孩子卻跑開了,所以,他去買了點藥並找到了學校。

媽媽的眼睛溼了,一把拉過站在一旁的兒子問,為什麼不告訴她實情。

男孩說,我怕你不相信我。

為什麼在面對媽媽的指責時孩子一言不發,或許這應該不是第一次被媽媽誤會了吧。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對於孩子來說,最渴望的也是來自於父母的肯定。

不僅能使孩子自信心倍增,進一步朝好的方向發展,還能促使他自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根火柴"毀了孩子的一生

以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男孩,理想是長大後當一名作家,在高考報志願時,填報了中文系。

哪知父母一直希望他能會計方面的工作,對他填報的志願表示強烈反對,見男孩不依從,父母就悄悄把他的志願給改了。

拿到錄取通知書時,男孩傻眼了,但既已成事實,他只好前去父母"認定"的學校報到。

幾年的大學生涯並沒有讓他開心,他開始有意無意地和父母對著幹。

大學畢業後,他沒和任何一個親人聯繫,就消失在了大家的視線中。

後來再知道他的消息時,他在一個建築工地打零工。

他說:我這些年都是在到處打零工,做苦力。

實際上,他上學時專業課學得很不錯,但他說,我一想到要按他們的意圖去生活,我就莫名的暴躁,我不想讓他們的計劃得逞。

他口中的"他們",就是曾經篡改他高考志願的父母。

父母的愛,本質上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已經長大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很多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建議,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父母對孩子,如果沒有起碼的尊重和平等,只是頑固地打著"對你好"的名義,就是在肆意干涉孩子的人生。

"一根火柴"讓孩子把仇恨種進了心中

小明和小剛家是鄰居,小剛要比小明大上幾歲,兩家曾經因為一點田邊地角的小事,鬧了點小矛盾。

小剛的父母平日裡總是帶著怨氣告訴他:"那戶人家(小明家)總是欺負我們家。"

就這樣,仇恨的種子在小剛的心裡漸漸發芽。

有一天,小剛因為心情不好,一下子有了弄死小明的想法。

他誘騙小明去後山摘桔子,將小明帶到一個山洞前,捂住他的口鼻使其癱倒。

之後,他把小明扔進洞裡,並撿起幾塊磚頭將洞口遮住,若無其事的走了。

幸運的是,兩天後小明家人發現了昏迷的小明,將其送到醫院後報警了。

小剛聽聞消息,一逃就是21年,期間他並未給家裡聯繫,他也不知道小明當年被救活了。

這期間他背井離鄉,雖結婚生子了,但卻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裝啞巴。

而這些年,他的父母已開始後悔,自己當年不該總是在孩子面前說那些氣話,也不至於把仇恨種在了孩子的心中。

本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綠豆事,卻由於父母的心胸狹窄,在潛移默化裡培養了一個易走極端的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常常有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人生有沒有"起跑線"?如果有,那一定是家庭,是每一位父母堅實的肩膀。

我們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人品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養育孩子很容易,只要不讓他凍著、餓著就足夠。

待到孩子一天天長大,物質仍然是基本的保障,但精神的需求,也越來越凸顯了出來。

養育孩子,到底是養什麼呢?

我想,要養的,應該是他的性格、他的習慣、他的人品。

既要育他的智,更要育他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