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如果说明朝有什么重要的事件的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并不是真名,郑和本名叫马和,是云南昆阳人士。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被大将博友德等掳进军中,后又被送给未来的明成祖朱棣,在之后被赐的郑姓。

学过历史的几乎都知道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那么郑和为什么要去下西洋呢。有一些观点认为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朱允炆,那为什么要找朱允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朱允炆是谁,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明太祖的孙子,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1399年朱棣由于建文帝削藩的原因而发动靖难之役,最后虽然成功夺得皇位,但朱允炆缺不知所踪。而郑和是在1405年开始的第一次下西洋,按照时间来算的确有着这么一种可能性。而另一种说法就是宣扬大明的国威,顺带着发展一下贸易,当然这两种目的可能同时存在,边宣扬国威,边找人,毕竟人皇帝的心思咱们也猜不到。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七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南端,历时差不多28年,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航海的参 与者中,马欢留有《瀛涯胜览》 ,费信有《星槎胜览》 ,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介绍下西洋途径诸国的情况。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为大宗,甚至有观点认为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求,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官方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开,遵循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等原则,其使用的"击掌定价法"传为美谈;民间贸易则由私人自发展开,例如据考证郑和船队的官兵便可以携带商品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郑和下西洋

虽然在之后清朝实施了海禁,导致中华大地的经济文化在几百年间落后于国外,但是中华大地也曾经如现在一般屹立东方让世界敬仰,虽说在古代文化制度相比与现在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可是对比哪个时代其他国家已经是比较开明的。

在其他国家还在为疾病、粮食发愁时,在亚洲东方的大明朝已经开始对其他国家展示一个千年之国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