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前言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周王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室最后一块土地,晋国正式灭亡,这便是“三家分晋”的故事,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任用贤能,魏国在他的治理下很快跃居而上,成为当世强国。然而魏国的命运走向在魏文侯死后不久便开始脱离正轨,魏国接连交恶赵韩两国,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援,齐国出兵救援最终引发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此战过后,魏国已然沦为二流国家,自此再也无法崛起于中原与秦齐楚等传统大国争夺天下,而马陵之战距离魏文侯去世不过五十余年。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纵观从魏文侯时期到马陵之战的五十多年,魏国经历了崛起,巅峰到衰败的完美“蜕变”,而若从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战略思想出发再结合魏文侯之后魏武侯,魏惠王对这一思想的转变不难发现,马陵之战的发生实为魏国外交战略上的一大败笔,此战所折射出来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三国关系极度恶化的现实,而这也是魏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下面就此问题分而述之。

一、魏文侯时期魏文侯对韩赵魏三国关系的布局及三晋联盟的形成

春秋时期自晋文公开始,晋国一直都是以中原霸主的身份,领导中原众诸侯抵御北狄与荆楚的入侵,也正因为晋国的存在与压制,地处西陲的秦国才一直无法东出,而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也迟迟无法侵吞中原,纵有秦穆公,楚庄王等雄主在世亦无可为,这足可见当时晋国的强大以及晋国的存在对于中原地区的意义。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到“三家分晋”时,中原形势突然逆转,此时齐国正陷于田氏代齐的内乱之中而自顾不暇,至于韩赵魏任何一国也都无法抵挡秦楚来袭,所以若此时秦国与楚国伺机东出北上,中原将无一国可以阻挡。

在这万般危机之下,魏文侯以其强大之魄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韩赵魏三国联盟已固三晋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从形式上延续了晋国的霸业,虽然晋国已不复存在,但魏文侯此举也极大的弥补了三国分晋的罪责。

但事实上,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韩,赵两家私心过重,而这也是历史积留问题。

自晋文公创立“六卿制度”以来,晋国内政逐渐落入六卿之手,及至三家分晋前夕,晋国内政已经被范氏、韩氏、魏氏六家所掌控,而这六氏也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先有范氏、中行氏战败,四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后有智氏战败,三家瓜分智氏土地。也正因为有了这四十多年的内乱才造成了六卿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此不信任表现在两点:

1, 当年智氏率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企图瓜分赵氏土地,但就在获胜之时,韩氏,魏氏突然倒戈,智氏因此而亡,韩赵魏趁机瓜分智氏土地。

2,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之初,赵韩两国曾先后寻求与魏国结盟,而后联合攻伐对方,此举实为晋国六卿互相攻伐以及韩赵魏瓜分智氏土地的翻版。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以上两点就不难看出,三家分晋后,韩赵两国完全延续了原晋国六卿之乱与瓜分其地的传统思想与行事作风,而对于分晋后的中原形势则无半分思考与忧虑。所以三家分晋后,三晋之事乃至中原的未来走向就完全取决于魏国的选择了,那么面对赵、韩先后抛来的橄榄枝,魏文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对于三家分晋后三国的国力,魏文侯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当时赵国最强,魏国次之,韩国最弱。所以基于此,当赵国谋求与魏国结盟企图瓜分韩国时,魏文侯予以坚决拒绝,联合最强而攻打最弱,这无异于自取灭亡,这个道理魏文侯不是不懂。

那么,在拒绝了赵国结盟的请求之后,面对韩国结盟的要求,魏文侯是否接受了呢?答案也是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赵国太强大,纵以当时魏韩两国国力对抗赵国,失败的风险依旧非常大,而即便取胜,那也会是惨胜,到那时两国国力衰微亦会沦为他国鱼肉。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所以,不管与赵国结盟还是与韩国结盟,对于魏国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对此魏文侯深以为然。而在接连拒绝赵,韩请求之后,魏文侯也开始担心赵韩结盟以窥魏国,事实上赵韩两国也确实对魏国的拒绝多有怨愤。所以此时魏文侯的当务之急,便是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来打消两国对魏国的怨愤,防止两国结盟,而这个万全之策便是建立三晋联盟。事实上,魏文侯提出的这个策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韩赵魏三国本同出晋国,实乃兄弟之国,三国之祖曾相互协助为晋国霸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而晋国本就处于四战之地,若三家不能结成同盟而继续内斗,势必会引来他国的攻击,这样一来对于彼此都非常不利。所以,魏国此时派出使臣出使赵、韩,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便不能建立三晋联盟,也完全可以延缓赵、韩两国的结盟。

2, 早在三家正式成为诸侯之前,魏文侯便已经陆续重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变法改革,当时晋国公室犹在,赵、韩两国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瓜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和逼迫周王封其为诸侯这两件事上,虽然两国对于魏国的拒绝颇有微词,但不至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派出使臣游说赵、韩以进一步延缓两国结盟,也能为自己变法图强赢得充分时间。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因素,魏国极力促使三晋联盟,而赵韩两国亦接受了魏文侯的建议,三晋联盟的战略构思初具成效。然而,对于联盟建立后三国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分利等现实情况,三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三晋联盟只是一个花架子,稍微有一个外力便会瞬间坍塌,但就在此时,楚国给了三晋联盟进一步加强稳固的机会。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面对三晋联盟的建立,楚悼王认为坐等三晋的强大与联盟的日渐稳固只会让楚国北出中原的希望越来越小,于是第二年楚国便伺机北上,而魏文侯也趁此机会率领三国联军多次南下抵御楚国,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三国联军击败楚军于桑丘,公元前391年,三国联军再次击败楚军于榆关。

在与楚国的作战中,三国协同作战,三晋联盟得到实质性的加强,而与此同时魏国经过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国力亦已得到极大提升,魏文侯声望空前高涨,赵、韩两国均感于魏国之亲而朝于魏文侯,魏国霸业已现。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功建立三晋联盟,除了他个人的魅力感召之外,魏国实力大涨以及楚国的来犯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三晋联盟的成功构建并不是基于三国同宗同源,而是魏国的日益强大以及他们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从这一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当时楚国对三晋没有做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假如当时楚悼王以重利诱惑拉拢赵、韩两国中的一国,那么三晋联盟弹指间便可破裂,可惜,对于三晋联盟的建立,楚国的第一反应是用武力解决,这是一种基于楚国长期遭受晋国打压而产生的习惯性条件反射。

魏国通过建立三晋联盟来成就自身的霸业固然老谋深算,而楚国战略眼光的短浅亦让人感到可惜。不过魏国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因为前面说过,当三国的利益不再统一的时候,三晋联盟便会彻底破裂,而三晋联盟破裂的这一天在魏文侯去世后不久便到来了。

二、三晋联盟的破裂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占据了原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国空有一身蛮力却无处可使,等到赵烈侯在位期间,赵国国力进一步提升,赵国南下中原争霸的野心更加明显。但此时三国在魏文侯的领导下联盟已成,且魏国实力已经超过赵国,有强魏横亘赵国以南,赵国南下变得更加困难,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翻版,甚至地位比秦国还要尴尬,因为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赵国在必要时必须尽到出兵的义务。可是赵国被魏国隔绝于中原之外,虽尽了义务却获利甚少,魏文侯当年更是有意打压赵国,毕竟赵国势大,是魏国的一大威胁,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其中一个潜在的目的便是压制赵国。

然而当赵国意识到魏国的别有用心后,便着手准备反抗,但反抗的同时又不能破坏三晋联盟,毕竟从战略形势上来说,联盟的存在于赵国也有很大利处,因此打破魏国的疆域封锁,不能硬来,只能寻求他法,而这个办法赵国很快就想到了,它便是迁都。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决定将国都从晋阳(今山西太原

)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都城南迁意味着赵国决心参与中原之事,亦有与魏国分庭抗礼之意,这是魏国最不想见到的情况。然而赵国都城南迁是赵国内部事务,魏国作为三晋联盟之首无法直接插手阻止此事的发生,但任其如此发展,魏国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魏国所不想见到的,就在魏国苦思应对之策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给了魏国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时机,这件事便是赵国公子朝之乱。

就在赵敬侯迁都的同年,公子朝起兵与赵敬侯争夺君位,得知赵国内乱,魏武侯立即派兵入赵协助公子朝,并趁机率兵直接攻打邯郸,此举引发赵敬侯的不满,三晋联盟开始破裂。

赵敬侯平定公子朝之乱后,新国都邯郸的地位也稳定下来,于是赵国便转而攻卫,开启对外扩张的战事,而赵国攻卫亦引发魏国不满,因为魏国也对卫地垂涎三尺,于是双方正式决裂并引发了自三晋联盟建立以来的第一场交战。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

然而令魏国没有想到的是,赵国与魏国的决裂也让韩国蠢蠢欲动起来,韩国虽然国力不如魏、赵,但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东面是实力更加弱小的郑国,当赵、魏两国开始内斗的时候,韩国便趁机攻占了郑国,还将都城迁到了新郑。此举也引发了魏国的不满,因为魏国也想将郑地据为己有,却不曾想韩国先行下手,于是便引发了魏、韩矛盾。

韩灭郑,因徒都之。

魏武侯接连构怨于赵、韩,最终导致三晋联盟的正式破裂,然而凭借魏国积蓄多年的实力,魏国尚能够保持霸业之大局,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联盟破裂所带来的恶果最终得到显现。

三、三晋联盟破裂后的魏国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晋联盟破裂后,魏国势孤,只能依靠其前期积攒下来的强大军力维护其霸主的尊严,然而构怨赵、韩也将魏国置于四战之地的处境,纵使魏文侯在世,面对如此危局亦感压力倍增,更何况此时主政魏国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初,国内便引发了公中缓(《竹书纪年》作公子缓)之乱,而赵、韩更是趁机攻入魏地,兵围魏国国都安邑,当时的魏国形势万分危急,然而此时赵、韩两国却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面发生了分歧。

赵国想要杀掉魏惠王,立公中缓,然后让魏国割地,而韩国不想杀掉魏惠王,只想再立公中缓,将魏国一分为二,以此削弱魏国。

于是赵、韩两国因为意见不合而各自罢兵,魏国得以幸存,而侥幸不死的魏惠王于次年发动对赵、韩之战,以直报怨,魏国先后击败赵、韩,也算是为自己挽回了颜面。但如此一来,魏国与赵、韩两国的矛盾愈发尖锐,此后双方互相攻伐,以致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再无联盟的可能,此后便接连发生了魏攻赵之桂陵之战,魏攻韩之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于齐国,魏国引以为傲的魏武卒损失殆尽,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魏国霸业宣告终结。

结语

马陵之战,折射出了三晋联盟的成与败对魏国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纵观三家分晋后五十余年魏国的内政外交不难发现,人才的流失固然是魏国霸业唱衰的一个必然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在战国最初的几十年,各国均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尝试阶段,而魏国却先于各国完成变法之完美蜕变,在国力发展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各国均难以望其项背。

魏国在魏文侯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翟璜等人后已经拥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所以即便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惠王没有魏文侯那样的魄力与能力,但他们若能按照魏文侯生前制定的战略思想继续前行的话,就算魏国人才接连出走,魏国依旧可以凭借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傲然于天下,而不至于不过五十余年便沦陷于各国的围攻与蚕食之中。

魏文侯深知三晋一体才能自保于乱世,魏国横亘赵、韩之间,若魏国和睦于其余两国,则赵、韩自不会互相攻伐,所以三晋联盟的核心在于魏国。然而事与愿违,魏国自支持赵国公子朝之乱后便已经脱离了这一正常轨道,而魏惠王则在这条岔路上愈走愈远,对比之下,相较于魏文侯的高瞻远瞩,魏武侯与魏惠王在三晋关系的处理上的表现实在愚昧无识,如此看来,魏国霸业的衰落实为必然之事。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中国历代战争史》《国史大纲》《竹书纪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