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昨天,小夥伴們都在群裡訴苦。

A:“在疫情下很多公司面臨倒閉,裁員的裁員,減薪的減薪,我們公司也這樣怎麼辦?房貸沒法還了。”

B:“我沒空擔心這個,我老擔心自己中招,連出去拿外賣都覺得空氣都有毒,拿完回來馬上洗澡、洗衣服。”

C:“將命運交給公司不可靠,我趁這段時間學東西,但知識多到學不過來,越學越焦慮。”

整個群瀰漫著負能量。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根據最新的復工信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復工,復工率也頗高。但是,仍然有12類行業不能復工,疫情嚴重的地區,例如湖北省,大部分行業都要延後復工。這少部分職場人,仍然要困在家裡“坐牢”。

延遲復工的行業:

一些行業處於“負面清單”中,也就是說,復工時間要根據市場恢復情況來定,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時間!

具體有以下行業:棋牌室、影劇院、遊藝廳、網吧、舞廳、卡拉OK廳、公共浴場(室)、足浴店、室內游泳館、文化禮堂、保健推拿、美容院等。


延遲復工的城市:

鄭州市一般民生工程延遲到3月6日復工,其他工程延遲到3月16日復工;

湖北省再次延期復工時間至3月10日;

黑龍江省一般民生工程、經濟類建設工程4月初復工。

鍾南山院士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我們有信心,四月底基本控制。”

根據以上信息表明,這些行業、這些地區的人還要再家度過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在家憋得慌的人還要繼續承受焦慮的折磨。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01 為什麼宅在家時間長了會焦慮?

張慧老師在《焦慮情緒管理課》中提出“焦慮=遞增的環境刺激+遞減的免疫力”。而長期宅在家正好促進了“遞增的環境刺激”和“遞減的免疫力”。接下來就詳細分析一下這兩個因素。

a、遞增的環境刺激

“環境刺激”由刺激的強度和刺激的時間決定。假設天平兩邊有兩個器皿,把中性情緒比喻成水,焦慮比喻成水銀,相同時間注入相同的量,水銀那邊會偏重,再加上注入時間不相同,水銀那邊注入時間加長,就會重上加重。

疫情前vs疫情期

疫情期間,自由學習的時間增多了,本以為是好事,不免會看到販賣焦慮的文章、演講。《年薪10萬與年薪100萬的人,到底差在哪裡?》、《北京,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中年猥瑣男》、《你的同齡人,正在以這種方式拋棄你》......這類販賣焦慮的文章每天用各種手段告訴你“不夠強,不配活”。

為了不被拋棄,你只好去學習。然而,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著急的你卻希望速成,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發生衝突,引發焦慮。為了緩解這份焦慮,就又去看相關的文章和演講,陷入負面循環。

更糟糕的是,學習以外還有其他干擾因素——遊戲和視頻。玩遊戲、刷視頻的時候感覺很自責,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等學習遇到挑戰的時候就找藉口休息一下,然後拿起手機打兩局遊戲、刷一會視頻,一刷就是兩個小時。從娛樂中跳出來之後又陷入自責,週而復始。這種精神上的無秩序使人更焦慮。

而疫情之前的你沒那麼多時間去接收那麼多引起焦慮的信息。不加班就有8小時的注意力花在工作上,8小時花在睡夢中,2小時花在與同事吃喝玩樂的時光中。

一方面是自己在工作中尋找到價值感,另一方面,在日常社交中獲得了更多的多巴胺。即便偶爾看看那些文章,也不會引發這麼大的焦慮。所以,攝入焦慮的強度和時間的量級不同,催生的焦慮程度也不同。

b、遞減的免疫力

這些人明明在家好吃好住,可以刷視頻,可以玩遊戲,想睡就睡。按道理說自由度比在公司工作大很多,為何催生出焦慮呢?

疫情前vs疫情期

其實,疫情之前的你也有焦慮,只是不被明顯察覺。

例如,疫情之前你在公司上班,領導某一次責罵你工作失職,言語惡毒,甚至還上升到了人身攻擊。你因此自尊受損,無地自容。

這時候,你忍下來了,你可以選擇下班後通過瘋狂購物、暴飲暴食來讓自己開心;可以將情緒發洩到下屬或者遲到的外賣小哥身上;也可以將這份挫敗感轉化成工作的動力,拼命工作來實現升職加薪。

你的這些選擇其實是你的“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那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它是如何起作用呢?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越我”三部分。


“本我”:由本能、慾望組成,它尋求直接地和立即地滿足需要,只受 “快樂原則” 支配。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代表社會道德標準。

自我” :現實化了的本能,由於現實的反覆作用,“自我”不再單純受 “快樂原則”的支配,而遵循 “現實原則”,既追求慾望的滿足,又力求避免痛苦。


“本我”受“自我”和 “超我”的控制,“自我”在個體慾望滿足過程中起中介和協調作用。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為了減輕內心不安,減輕或免除精神上的痛苦,自覺或不自覺採用的一種心理機制。


用“本我”、“自我”、“超我”來解釋就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時,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脅迫,如果它難以承受其壓力,則會產生焦慮反應。

用上述被領導罵的例子來解釋一下:

假設:“本我”=A,“自我”=B,“超我”=C

當你被領導人身攻擊後,A、B、C在你體內發生了衝突。

尋求即時滿足的A說:“我要罵回去!我還要抽他兩個耳光以洩我心頭之恨!我現在就要!”

代表社會秩序的C說:“不行!這樣會被開除,法律也會追究你侵犯他人身體的責任。”

和事佬B對A說:“你知道你很憤怒,但是為了一口氣丟了工作、進局子不值得啊。老弟!你可以用其他方式讓自己快樂起來”

B用策略勸說A的過程就是防禦。

防禦的表現有很多種:被罵後的你可能會選擇下班後通過瘋狂購物、暴飲暴食來讓自己開心。這種防禦方式叫“補償”;若選擇將自己的情緒遷怒到下屬、外賣小哥身上,叫“轉移”;若將憤怒情緒化為拼命工作的動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這種防禦方式叫“昇華”。

但在疫情之下,一些職場人在家跟父母發生矛盾,或者跟伴侶爭吵後,既不能去瘋狂購物、暴飲暴食來緩解情緒,也不能遷怒於下屬釋放情緒,更不能轉移情緒到工作上。相當於體內的B對A勸說無用,現實條件不允許A去處理情緒,A就直接和C槓起來,A承受不住C的壓力,個體就會催生出焦慮。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02 疫情激發我們內在本來就有的焦慮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書中的觀點認為:焦慮不是一瞬間的挫折和突發事件帶來的心情不好或者情緒低落,它是我們一直竭力逃避卻又難以掙脫的無力感。

有的人潛意識裡本來就有很多焦慮,只是在疫情之前,有心理防禦機制的干預,才把這份焦慮壓到潛意識裡。

現在疫情將他們困在家,心理防禦機制失效,他們不得不直面原來已有的焦慮,而這份焦慮其實是來自死亡的恐懼,即“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對即將到來的或者終將到來的死亡,消逝的這一事實產生恐懼,糾結,不解,不安等複雜的思想和情緒。

對於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帶來的焦慮太可怕,人們常常將這種焦慮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焦慮。平時,這些焦慮在心理防禦的作用下得以緩和,而疫情的出現,一方面直接導致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懼,另一方面,被困在家的人缺乏社交和事業,導致心理防禦失效,所以不得不直面這份焦慮。

所以,有的人會過度緊張,拿外賣都要洗澡、洗衣服;對回家不洗手、使用口罩不講究的家人大發雷霆;還有的人天天懷疑自己被傳染,但其實並沒有任何病徵......這都是死亡焦慮的表現。

受死亡焦慮困擾的程度每個人都不同。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書中有個觀點:一個人沒有感受過家庭關愛,並且在沒有朋友分享內心恐懼的人,更容易陷入到死亡焦慮。這種人沒有歸屬感,所以只能孤獨而絕望地被死亡焦慮吞噬。

03 打贏內在戰“疫”的5個方法

現代醫學認為:焦慮會影響身體的植物神經功能,長時間焦慮會導致臟腑功能和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行,導致身體免疫功能降低。

焦慮影響免疫力降低,免疫力不僅是身體防禦外邪這種對外的防禦,引致失眠、心慌、緊張、煩躁、易怒

等內生疾病。接下來分享5個應對焦慮的方法。

1)“情緒零食”急救術

這是“新精英”創始人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專欄中提出的情緒急救術。情緒的特點就是快,突然間升起,毫無先兆,也不能用意志力控制它消失。而且越跟它對抗,越適得其反。焦慮太重的時候很難通過理性抽離出來,這時候你需要吃點“情緒零食”來緩和它。

什麼是“情緒零食”?

“情緒零食”就是能喚醒幸福感的美好回憶。例如,與伴侶熱戀期的錄像,朋友聚會的抓拍,幼年與奶奶的合照......那些充滿愛的回憶就是最好的“情緒零食”,那些記憶載體能將你瞬間帶回過往的幸福情緒之中,轉移你當下的注意力。

2)數數

這個方法依舊是古典老師提出的情緒急救術。“數數”並不是簡單地數123456......而是倒著數。一開始可以倒數奇數或者偶數,例如:73、71、69、67......如果你的情緒太重,可以選擇加大難度:加大數字且加大數字的間距。例如:7811、7805、7999、7993......這個方法簡單且有效。

以上兩個方法操作簡單、見效快,但治標不治本,適合在情緒確實難以平復時拿來急救。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3)打破焦慮的產生機制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在《如何才能不焦慮》書中分析道:焦慮=關注+威脅。如果去掉“關注”或者去掉“威脅”,這個焦慮公式則不成立。

a、去掉“關注”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國外讀大學,你是不會關注國內哪所大學是重點;如果你不懂股票,也不考慮購買,你是不會關注哪隻股升跌的。疫情能帶給你焦慮,是因為你過分關注它的危害與蔓延程度。所以,少關注噩耗,做好保護措施,然後專注於當下可以做的事,以減少對疫情的恐懼。

b、去掉“威脅”

同樣,沒有感知到威脅的存在,焦慮也不再存在。威脅來自於想象,辨別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現實,我們就能區分哪些是真實的威脅,哪些是想象出來的威脅。

比如,“出門拿外賣會被傳染”是個假設性想象,“發熱、乏力、乾咳”是真實的威脅,辨別它們後你會發現,很多都是想象出來的威脅,大部分威脅排除後心裡會更踏實。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還建議做一個重新認識焦慮的練習:感知vs現實。寫下你一開始非常擔心,但後來發現其實毫無必要的3個情境。

例如:

情境1:曾經當眾摔跤,擔心別人會一直嘲笑自己,結果什麼事都沒發生。

情境2:曾經在比賽中失誤,影響了團隊成績,擔心被老師和同學指責,結果得到大家安慰。

情境3:曾經被疼痛折磨,擔心自己就此離開這個世界,但現在依然活蹦亂跳。

這個“感知vs現實”的練習是為了追溯以往焦慮的經驗:當時最擔心的事情都沒有發生。幫助自己重新認識當下的焦慮,以削減它對你生活的影響。

4)三分鐘注意力練習

當你情緒出現波動的時候,找一個無人打擾的環境,例如你的房間。你可以站著、坐著或者躺著,用你最舒服的方式即可。將3分鐘拆成3個一分鐘,做以下3個練習。

a、第一分鐘,自我採訪

例如:

哪一種情緒正在困擾我?

焦慮。

焦慮的內容是什麼?

我擔心疫情會導致公司撐不下去,復工後會減薪或者裁員,我沒法支付房貸。

我的擔憂是真的嗎?

不一定。

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公司不會減薪或者裁員,一切正常,我能正常還房貸。

b、第二分鐘,將注意力聚焦在身體上

例如,聚焦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氣與吸氣的過程;感受後腦勺、臀部與床接觸的感覺;感受心臟每一下的跳到......

c、第三分鐘,將注意力聚焦感官上

例如,聽聽客廳電視劇的聲音,親人細碎的聊天聲音,細細聞一下空氣中夾雜的飯香......細品各種外部環境給感官帶來的微弱刺激。

整個過程會讓你感覺思維和狀態是流動的,像沙漏一樣,上部厚實的沙子就像充滿焦慮的腦子,聚集到中間窄窄的入口,穿過瓶頸,細碎的沙子緩緩流到下部,就像焦慮得到了釋放,進入放鬆的狀態。而且這個“沙漏”可以不斷顛倒重複操作,這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練習。

5)建立秩序感

當一個人陷入焦慮情緒的時候,精神狀態總是飄忽不定、患得患失的。通過設置有秩序的行為清單,一步一步按照清單行動,增強精神上的秩序感,焦慮就會大大降低。

a、設置番茄時間,策劃雷打不動的事

將一天的時間分配若干個時間段,填入一些有意義的事,根據列表去做。“分配”本身就是建立秩序的動作。

例如,設置一個番茄時間為25分鐘,每天拿三個番茄時間來看書,拿兩個番茄時間來寫作,拿兩個番茄時間來做冥想......把看書、寫作和冥想這三個番茄時間作為一組,每完成一組獎勵自己一個玩遊戲、刷視頻的番茄時間。一開始每天雷打不動地完成三組,日後適應了增加為四組。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b、遵循“小步快跑”原則,建立可操作的清單

如果把目標定得太遠,行動只會更困難。例如你的大目標是成為一個畫家,這個目標可能要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才能實現。然後你就會想到成為畫家之路上的種種磨難:要請個好的老師,但是很貴;父母可能會叫我放棄;以後有了伴侶和孩子後還得抽時間陪他們;成為畫家之前可能賺不了錢......越想越難,還是看看微博有沒有人給我留言點贊吧。

制定可操作的小目標才能行動起來。例如今天畫3個番茄時間的速寫,畫5個番茄時間的素描。這些清晰、明確的具體目標才不至於想象太多困難,引致焦慮。

c、建立環境的秩序

身處逆境的時候,把周圍打掃乾淨,會給自己一種得救的感覺。——《掃除道》

《掃除道》裡有個觀點:內心的秩序常常受外部環境影響,將外部環境收拾得整整有條就會增加秩序感,並且有療愈的感覺。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的收拾原則:按類別來收拾,而非按位置來收拾。例如先從衣服開始,接著是書籍、雜物,最後是心愛之物。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 衣物

衣服是最容易判斷“是否能激發內心喜悅”的物品。將所有的衣服扔到床上,用自己的手拿起衣服,詢問自己對手中這件衣服還有沒有感情,沒有的可以直接丟棄。

  • 書籍

書籍的判斷比較簡單,那種放了很久卻一直沒去閱讀的書可以賣掉或者扔掉,不要被“總有一天會去讀的”這個觀念阻攔,在此之前它早已被驗證過失效了。

  • 雜物

雜物首先按類別來歸類,歸類後按照“是否能激發內心喜悅”的標準來丟棄。

  • 有意義、有回憶的物件

先把這些有意義、有回憶的物件放在房間顯眼的地方,看看它們哪些有裝飾房間的作用,沒有裝飾價值的放到固定的角落。對於“不得不放到隱蔽地方”的物件,可以賣掉或者扔掉,因為你把它們藏到不顯眼的地方那一刻,它們已經不再重要了。

這種收納法被世界各地的人推崇,不僅是因為它有效,重要的是它非常重視專注、內省,給收拾的人一種向前看的心態。

“再不復工就要瘋了!”5招打贏你的內在戰“疫”,幫你緩解焦慮

結語:

疫情之下除了保護好身體的健康也不能忽視心理的健康。缺乏人際關係與事業,難免陷入焦慮和煩躁。弄懂焦慮背後的心理機制,用好上述5招緩解焦慮,恰如其分地安排學習。為中國加油的同時別忘了為自己加油。最後,祝尚在家學習的職場人抗疫期間實現認知升級,篤定迎接疫後的新挑戰。武漢加油!大家加油!



關注薩加,85後職業規劃師,專注探索人生大方向,發掘職場小竅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