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昨天,小伙伴们都在群里诉苦。

A:“在疫情下很多公司面临倒闭,裁员的裁员,减薪的减薪,我们公司也这样怎么办?房贷没法还了。”

B:“我没空担心这个,我老担心自己中招,连出去拿外卖都觉得空气都有毒,拿完回来马上洗澡、洗衣服。”

C:“将命运交给公司不可靠,我趁这段时间学东西,但知识多到学不过来,越学越焦虑。”

整个群弥漫着负能量。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根据最新的复工信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复工,复工率也颇高。但是,仍然有12类行业不能复工,疫情严重的地区,例如湖北省,大部分行业都要延后复工。这少部分职场人,仍然要困在家里“坐牢”。

延迟复工的行业:

一些行业处于“负面清单”中,也就是说,复工时间要根据市场恢复情况来定,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时间!

具体有以下行业:棋牌室、影剧院、游艺厅、网吧、舞厅、卡拉OK厅、公共浴场(室)、足浴店、室内游泳馆、文化礼堂、保健推拿、美容院等。


延迟复工的城市:

郑州市一般民生工程延迟到3月6日复工,其他工程延迟到3月16日复工;

湖北省再次延期复工时间至3月10日;

黑龙江省一般民生工程、经济类建设工程4月初复工。

钟南山院士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我们有信心,四月底基本控制。”

根据以上信息表明,这些行业、这些地区的人还要再家度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家憋得慌的人还要继续承受焦虑的折磨。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01 为什么宅在家时间长了会焦虑?

张慧老师在《焦虑情绪管理课》中提出“焦虑=递增的环境刺激+递减的免疫力”。而长期宅在家正好促进了“递增的环境刺激”和“递减的免疫力”。接下来就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因素。

a、递增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由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时间决定。假设天平两边有两个器皿,把中性情绪比喻成水,焦虑比喻成水银,相同时间注入相同的量,水银那边会偏重,再加上注入时间不相同,水银那边注入时间加长,就会重上加重。

疫情前vs疫情期

疫情期间,自由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本以为是好事,不免会看到贩卖焦虑的文章、演讲。《年薪10万与年薪100万的人,到底差在哪里?》、《北京,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中年猥琐男》、《你的同龄人,正在以这种方式抛弃你》......这类贩卖焦虑的文章每天用各种手段告诉你“不够强,不配活”。

为了不被抛弃,你只好去学习。然而,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着急的你却希望速成,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发生冲突,引发焦虑。为了缓解这份焦虑,就又去看相关的文章和演讲,陷入负面循环。

更糟糕的是,学习以外还有其他干扰因素——游戏和视频。玩游戏、刷视频的时候感觉很自责,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等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找借口休息一下,然后拿起手机打两局游戏、刷一会视频,一刷就是两个小时。从娱乐中跳出来之后又陷入自责,周而复始。这种精神上的无秩序使人更焦虑。

而疫情之前的你没那么多时间去接收那么多引起焦虑的信息。不加班就有8小时的注意力花在工作上,8小时花在睡梦中,2小时花在与同事吃喝玩乐的时光中。

一方面是自己在工作中寻找到价值感,另一方面,在日常社交中获得了更多的多巴胺。即便偶尔看看那些文章,也不会引发这么大的焦虑。所以,摄入焦虑的强度和时间的量级不同,催生的焦虑程度也不同。

b、递减的免疫力

这些人明明在家好吃好住,可以刷视频,可以玩游戏,想睡就睡。按道理说自由度比在公司工作大很多,为何催生出焦虑呢?

疫情前vs疫情期

其实,疫情之前的你也有焦虑,只是不被明显察觉。

例如,疫情之前你在公司上班,领导某一次责骂你工作失职,言语恶毒,甚至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你因此自尊受损,无地自容。

这时候,你忍下来了,你可以选择下班后通过疯狂购物、暴饮暴食来让自己开心;可以将情绪发泄到下属或者迟到的外卖小哥身上;也可以将这份挫败感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拼命工作来实现升职加薪。

你的这些选择其实是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那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它是如何起作用呢?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越我”三部分。


“本我”:由本能、欲望组成,它寻求直接地和立即地满足需要,只受 “快乐原则” 支配。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

自我” :现实化了的本能,由于现实的反复作用,“自我”不再单纯受 “快乐原则”的支配,而遵循 “现实原则”,既追求欲望的满足,又力求避免痛苦。


“本我”受“自我”和 “超我”的控制,“自我”在个体欲望满足过程中起中介和协调作用。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为了减轻内心不安,减轻或免除精神上的痛苦,自觉或不自觉采用的一种心理机制。


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就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用上述被领导骂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假设:“本我”=A,“自我”=B,“超我”=C

当你被领导人身攻击后,A、B、C在你体内发生了冲突。

寻求即时满足的A说:“我要骂回去!我还要抽他两个耳光以泄我心头之恨!我现在就要!”

代表社会秩序的C说:“不行!这样会被开除,法律也会追究你侵犯他人身体的责任。”

和事佬B对A说:“你知道你很愤怒,但是为了一口气丢了工作、进局子不值得啊。老弟!你可以用其他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B用策略劝说A的过程就是防御。

防御的表现有很多种:被骂后的你可能会选择下班后通过疯狂购物、暴饮暴食来让自己开心。这种防御方式叫“补偿”;若选择将自己的情绪迁怒到下属、外卖小哥身上,叫“转移”;若将愤怒情绪化为拼命工作的动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防御方式叫“升华”。

但在疫情之下,一些职场人在家跟父母发生矛盾,或者跟伴侣争吵后,既不能去疯狂购物、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也不能迁怒于下属释放情绪,更不能转移情绪到工作上。相当于体内的B对A劝说无用,现实条件不允许A去处理情绪,A就直接和C杠起来,A承受不住C的压力,个体就会催生出焦虑。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02 疫情激发我们内在本来就有的焦虑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中的观点认为:焦虑不是一瞬间的挫折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心情不好或者情绪低落,它是我们一直竭力逃避却又难以挣脱的无力感。

有的人潜意识里本来就有很多焦虑,只是在疫情之前,有心理防御机制的干预,才把这份焦虑压到潜意识里。

现在疫情将他们困在家,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他们不得不直面原来已有的焦虑,而这份焦虑其实是来自死亡的恐惧,即“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对即将到来的或者终将到来的死亡,消逝的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纠结,不解,不安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

对于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带来的焦虑太可怕,人们常常将这种焦虑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焦虑。平时,这些焦虑在心理防御的作用下得以缓和,而疫情的出现,一方面直接导致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另一方面,被困在家的人缺乏社交和事业,导致心理防御失效,所以不得不直面这份焦虑。

所以,有的人会过度紧张,拿外卖都要洗澡、洗衣服;对回家不洗手、使用口罩不讲究的家人大发雷霆;还有的人天天怀疑自己被传染,但其实并没有任何病征......这都是死亡焦虑的表现。

受死亡焦虑困扰的程度每个人都不同。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书中有个观点:一个人没有感受过家庭关爱,并且在没有朋友分享内心恐惧的人,更容易陷入到死亡焦虑。这种人没有归属感,所以只能孤独而绝望地被死亡焦虑吞噬。

03 打赢内在战“疫”的5个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焦虑会影响身体的植物神经功能,长时间焦虑会导致脏腑功能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

焦虑影响免疫力降低,免疫力不仅是身体防御外邪这种对外的防御,引致失眠、心慌、紧张、烦躁、易怒

等内生疾病。接下来分享5个应对焦虑的方法。

1)“情绪零食”急救术

这是“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提出的情绪急救术。情绪的特点就是快,突然间升起,毫无先兆,也不能用意志力控制它消失。而且越跟它对抗,越适得其反。焦虑太重的时候很难通过理性抽离出来,这时候你需要吃点“情绪零食”来缓和它。

什么是“情绪零食”?

“情绪零食”就是能唤醒幸福感的美好回忆。例如,与伴侣热恋期的录像,朋友聚会的抓拍,幼年与奶奶的合照......那些充满爱的回忆就是最好的“情绪零食”,那些记忆载体能将你瞬间带回过往的幸福情绪之中,转移你当下的注意力。

2)数数

这个方法依旧是古典老师提出的情绪急救术。“数数”并不是简单地数123456......而是倒着数。一开始可以倒数奇数或者偶数,例如:73、71、69、67......如果你的情绪太重,可以选择加大难度:加大数字且加大数字的间距。例如:7811、7805、7999、7993......这个方法简单且有效。

以上两个方法操作简单、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适合在情绪确实难以平复时拿来急救。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3)打破焦虑的产生机制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在《如何才能不焦虑》书中分析道:焦虑=关注+威胁。如果去掉“关注”或者去掉“威胁”,这个焦虑公式则不成立。

a、去掉“关注”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国外读大学,你是不会关注国内哪所大学是重点;如果你不懂股票,也不考虑购买,你是不会关注哪只股升跌的。疫情能带给你焦虑,是因为你过分关注它的危害与蔓延程度。所以,少关注噩耗,做好保护措施,然后专注于当下可以做的事,以减少对疫情的恐惧。

b、去掉“威胁”

同样,没有感知到威胁的存在,焦虑也不再存在。威胁来自于想象,辨别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现实,我们就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威胁,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威胁。

比如,“出门拿外卖会被传染”是个假设性想象,“发热、乏力、干咳”是真实的威胁,辨别它们后你会发现,很多都是想象出来的威胁,大部分威胁排除后心里会更踏实。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还建议做一个重新认识焦虑的练习:感知vs现实。写下你一开始非常担心,但后来发现其实毫无必要的3个情境。

例如:

情境1:曾经当众摔跤,担心别人会一直嘲笑自己,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

情境2:曾经在比赛中失误,影响了团队成绩,担心被老师和同学指责,结果得到大家安慰。

情境3:曾经被疼痛折磨,担心自己就此离开这个世界,但现在依然活蹦乱跳。

这个“感知vs现实”的练习是为了追溯以往焦虑的经验:当时最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帮助自己重新认识当下的焦虑,以削减它对你生活的影响。

4)三分钟注意力练习

当你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找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例如你的房间。你可以站着、坐着或者躺着,用你最舒服的方式即可。将3分钟拆成3个一分钟,做以下3个练习。

a、第一分钟,自我采访

例如:

哪一种情绪正在困扰我?

焦虑。

焦虑的内容是什么?

我担心疫情会导致公司撑不下去,复工后会减薪或者裁员,我没法支付房贷。

我的担忧是真的吗?

不一定。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公司不会减薪或者裁员,一切正常,我能正常还房贷。

b、第二分钟,将注意力聚焦在身体上

例如,聚焦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气与吸气的过程;感受后脑勺、臀部与床接触的感觉;感受心脏每一下的跳到......

c、第三分钟,将注意力聚焦感官上

例如,听听客厅电视剧的声音,亲人细碎的聊天声音,细细闻一下空气中夹杂的饭香......细品各种外部环境给感官带来的微弱刺激。

整个过程会让你感觉思维和状态是流动的,像沙漏一样,上部厚实的沙子就像充满焦虑的脑子,聚集到中间窄窄的入口,穿过瓶颈,细碎的沙子缓缓流到下部,就像焦虑得到了释放,进入放松的状态。而且这个“沙漏”可以不断颠倒重复操作,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练习。

5)建立秩序感

当一个人陷入焦虑情绪的时候,精神状态总是飘忽不定、患得患失的。通过设置有秩序的行为清单,一步一步按照清单行动,增强精神上的秩序感,焦虑就会大大降低。

a、设置番茄时间,策划雷打不动的事

将一天的时间分配若干个时间段,填入一些有意义的事,根据列表去做。“分配”本身就是建立秩序的动作。

例如,设置一个番茄时间为25分钟,每天拿三个番茄时间来看书,拿两个番茄时间来写作,拿两个番茄时间来做冥想......把看书、写作和冥想这三个番茄时间作为一组,每完成一组奖励自己一个玩游戏、刷视频的番茄时间。一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完成三组,日后适应了增加为四组。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b、遵循“小步快跑”原则,建立可操作的清单

如果把目标定得太远,行动只会更困难。例如你的大目标是成为一个画家,这个目标可能要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实现。然后你就会想到成为画家之路上的种种磨难:要请个好的老师,但是很贵;父母可能会叫我放弃;以后有了伴侣和孩子后还得抽时间陪他们;成为画家之前可能赚不了钱......越想越难,还是看看微博有没有人给我留言点赞吧。

制定可操作的小目标才能行动起来。例如今天画3个番茄时间的速写,画5个番茄时间的素描。这些清晰、明确的具体目标才不至于想象太多困难,引致焦虑。

c、建立环境的秩序

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会给自己一种得救的感觉。——《扫除道》

《扫除道》里有个观点:内心的秩序常常受外部环境影响,将外部环境收拾得整整有条就会增加秩序感,并且有疗愈的感觉。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的收拾原则:按类别来收拾,而非按位置来收拾。例如先从衣服开始,接着是书籍、杂物,最后是心爱之物。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 衣物

衣服是最容易判断“是否能激发内心喜悦”的物品。将所有的衣服扔到床上,用自己的手拿起衣服,询问自己对手中这件衣服还有没有感情,没有的可以直接丢弃。

  • 书籍

书籍的判断比较简单,那种放了很久却一直没去阅读的书可以卖掉或者扔掉,不要被“总有一天会去读的”这个观念阻拦,在此之前它早已被验证过失效了。

  • 杂物

杂物首先按类别来归类,归类后按照“是否能激发内心喜悦”的标准来丢弃。

  • 有意义、有回忆的物件

先把这些有意义、有回忆的物件放在房间显眼的地方,看看它们哪些有装饰房间的作用,没有装饰价值的放到固定的角落。对于“不得不放到隐蔽地方”的物件,可以卖掉或者扔掉,因为你把它们藏到不显眼的地方那一刻,它们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种收纳法被世界各地的人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有效,重要的是它非常重视专注、内省,给收拾的人一种向前看的心态。

“再不复工就要疯了!”5招打赢你的内在战“疫”,帮你缓解焦虑

结语:

疫情之下除了保护好身体的健康也不能忽视心理的健康。缺乏人际关系与事业,难免陷入焦虑和烦躁。弄懂焦虑背后的心理机制,用好上述5招缓解焦虑,恰如其分地安排学习。为中国加油的同时别忘了为自己加油。最后,祝尚在家学习的职场人抗疫期间实现认知升级,笃定迎接疫后的新挑战。武汉加油!大家加油!



关注萨加,85后职业规划师,专注探索人生大方向,发掘职场小窍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