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 原生家庭之罪 』这样的词:别让『 解释 』成为『 借口 』


慎用『 原生家庭之罪 』这样的词:别让『 解释 』成为『 借口 』

随意性太强

一位女士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无条件的避免争吵,不愿面对问题,导致双方关系闹得很僵。深入到童年经历,她发现这原来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在争吵,矛盾不断,而每当自己和弟弟发生争执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诫她要听话,由此她产生了一种认知:『 我是个很顽皮的人,我应该为父母的争执负责 』,于是,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她便会回避所有问题。

好,现在,还是这位女士,同样的儿时经历,不过现在她的问题变成了不愿意投入到亲密关系中,那我们其实可以解释到:因为小时候父母争吵不断,由此她产生了『 爱人之间总是互相伤害 』的认知,从而对亲密关系产生畏惧情绪。

那若是这位女士是一位

总是和伴侣争吵不断的人呢?哦,那就更简单了嘛,因为她长期生活在父母以争吵的方式进行沟通的环境中长达,她发现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交流的时候,总是怒火冲天,于是她的潜意识中,便形成了『 争吵才是表达自己,进行沟通更强烈有效的方式 』这样一个观念,有意无意之间,她总是要挑起争端。

以上三种解释,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那就是父母争吵不断,不同的是,每一个解释对选取的事实的范围,解读的角度都有所侧重,而到底选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完全都是根据这位女士到底是怎样的性格。

在这里可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任何形式的精神分析,都是把现在的行为解释为对童年的一种补偿:要么是『 被动 』的补偿,因为这些经历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行为模式,变得怯懦了;要么是『 主动 』的补偿,受到刺激,变得富有攻击性,变成了就是你最讨厌的那种人。

在这个框架下,没有任何行为是不能够解释的,要在我们散碎的,受到我们的观点扭曲变形的人生记忆中选取一个符合某种解释的片段,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没有信息增量的『 解释 』

这些所谓的『 解释 』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感受本身:因为受挫而绝望,因为做错事无法补救,反省自己的时候,因为在某个地方了解到从童年经历中寻找原因,于是也要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继续发泄自己自怨自艾的情绪。

这些『 解释 』,往往会诉诸情绪化的记忆,情怀和苦难,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会谈到自己童年所受到鼓舞或伤害,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各种正面负面的激励;谈自己在创业当中是怎样鼓舞士气,怎样的心酸,然后又怎样坚持过去了。但是却对自己的家庭人脉提供的支持闭口不谈;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机遇,从来不提。

当我们分析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不也是总陷入这样的怪圈中吗?在记忆中寻找到一个极富情绪化的片段,把自己感动得伤害得死去活来,却对当下的事件本身愿意不管不顾。

你给自己找了一个『 解释 』,但是它们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的解决方案(难不成你要穿越时空回去告诉你爸妈不能这样做?),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不断强化你的情绪而已。

这种情况越发严重的时候,解释就成为了借口,每当你受挫的时候,你想到的不是问题,而是你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明明是因为自己的胆怯,却变成了是因为父母,使一个明明能够有不少办法来挽救的问题,一下变得无解起来。

不过,你寻找解释这个行为,却标志着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你重视这个问题,你想要改变。

而现在我们需要改变的观念,就是从『 解决这个解释 』,到『 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要治愈自己的童年,而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身,老是和伴侣发生争吵,就不要总是想着当年父母怎样怎样了,从争吵中发现两个人真正的冲突所在,能够让步就让步,事后多交流,形成某种协议,多次解决无效,只能说明两个人很难达成妥协,尽早分手,及时止损便是,哪来那么多童年旧事儿?

问题本身,才是我们应当为之苦恼,为之不断寻找解决方案的,不是吗?


哪里来的所谓『 健康 』的童年

有句话说『 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有的人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错,有的孩子有懂得教育的父母,而有的父母,却从来没把孩子当做孩子养过,冷漠,贪婪,留下的是无尽的心酸和心寒。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父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们给我们爱,也曾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给我们留下了阴影,

我们都有需要治愈的一部分童年记忆。所以,如果你总是对童年,对父母耿耿于怀,小概率上,是有的人有的事确实不值得原谅;大概率上,可能是因为你对『 童年 』有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认知,总认为应该有一种完美的,没有任何伤害的童年。

抱着一个乌托邦式的信念,看到的自然是破损的所谓『 现实 』,而当你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解决方案本身便成了更大的问题,因为你的起点,根本就不存在。


是童年需要治愈,还是你的理想化信念需要治愈?清除掉脑袋中的这些信念,你才会真正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