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不跟諸葛亮也拜個把子呢?是尊重呢,還是見外呢?

手心我心bxl版


首先,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發生的時間比較早。三人剛認識不久,就發現三個人彼此都很合得來,性情相投,大家又都比較豪爽,還都需要對方的幫襯扶持,三個人年齡又相近,所以就欣然結拜了。

其次,能否結拜,能不能結拜還要受制於身份地位的約束。不同地位、不同階層的人有壁壘鴻溝,自古以來就不容易打破,而且拜個把子就意味著雙方地位已平等了,就可以稱兄道弟了,而且關係還是非同一般的兄弟,這在地位不同的人之間是不可能發生的,也是地位高的一方忌諱的,這就等於對方把自己地位拉低了。

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都是平民身份,基本上是同一階層,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還幾乎沒人知曉,也就劉備口中打個旗號,掙點顏面而已,還不能為他帶來實質的好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況且此時的劉備若想打響中山靖王的名分,還需要哥幾個為他抬舉,給他加分提高身份,所以劉備結拜是完全出於心甘情願,巴不得的事。

反觀諸葛亮。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時,已經是劉關張三結義若干年以後的事了,錯過了桃園結義的最佳時間,劉備不可能再單獨為他結義一次,何況年齡和性情相去甚遠。最為關鍵的是劉備此時已經是擁兵自重的一方小諸侯,除關、張外,下餘人等都要尊稱劉備為主公。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只是被邀請來輔佐劉備的,肯定是主從關係,他見了劉備比較得體的稱呼也必然是“主公”。此時的劉備身份地位已不同往昔,他不可能跟諸葛亮稱兄道弟,如果諸葛亮做的出色,劉備完全可以給他封官加爵,但結拜把兄弟實屬多餘了。





夢裡遠山


劉備為何不和諸葛亮拜把子這個問題,我感覺不是見外也不是尊重,而是有其他的原因,是一個駕馭的原因。關羽和張飛是一介武夫,特別是張飛,雖然也有粗中有細的時候,但畢竟還是粗人一個。關羽好許多,智勇雙全,但在智方面相比諸葛亮還差較遠。但關羽和張飛對劉備的敬重和兄弟感情是眾所周知,也可說是顯而易見的。更直接的說劉備能看透這哥倆的心思。特別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用金錢、美女、名利和寶馬來留住關羽,始終未能如願,關羽知道劉備下落後,不顧一切去追隨,帶著劉備家眷過五關斬六將,這是何等的義薄雲天,又是何等的兄弟情深,勝似親兄弟。而諸葛亮,劉備是看不透的,劉備也是駕馭不了的,雖然諸葛亮始終也忠心耿耿,但看不透駕馭不了讓劉備是不敢和諸葛亮稱兄道弟的,個人觀點,敬請指正。




微妙唯笑藝樂雜談


歷史上劉備從來沒有和關羽、張飛拜過把子,“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虛構出的內容。


雖然有史料記載,“先主(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但也僅僅如此,寢則同床其實是劉備拉攏人才的一種手段罷了。

不過張飛認關羽為兄弟倒是事實。關羽在老家解縣犯了事逃亡到了河北涿郡遇到了張飛,兩個人都是草根,張飛也不是什麼殺豬大戶,就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張飛把他當成兄長。黃巾起義爆發,涿郡宗室豪強劉備起兵,關張二人一起加入劉備部隊,又一起被劉備看中,成為了貼身侍衛。



至始至終,劉備都是“君”,關羽張飛是“臣”,“恩若兄弟”也只是“若”,不是真的。劉備從群雄中崛起,關張二人也水漲船高,成為名將。

再說說諸葛亮,劉備也根本不需要去靠拜把子博取他的信任。大家對《三國演義》中毒太深,愣生生的當黑幫電影看,在漢末三國,謀士與君主的關係,只需要互相欣賞就夠了,而劉備與諸葛亮,便是這其中的一對典範。

《三國志》記載:

“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說白了,就是互相覺得對方都很有前途,於是一個盡心輔佐,另一個一個託付重任,共同鑄造了一段君臣佳話。


明離子


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臺,這一拜,報國安邦志慷慨,建功立業展雄才,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隨誓不分開,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壯我情懷。

歌詞寫的豪情萬丈,這一拜,拜天拜地拜知己,桃花灼灼,知己難得。桃園結義之情感天動地,劉備為了關羽張飛,甚至不惜棄江山於不顧,可見,在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情義之深。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這個準確的記載。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三國志》中描述三人睡覺一起睡,就像兄弟一般。卻並沒有進一步說三者有結拜之誼。所以可能三國並不時興結拜之說。為什麼後來編進小說中就增加了桃園結義的情節呢?可能因為在那時人們的心中只有八拜之交才能體現出兄弟情義之深吧。而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他曾言自己與諸葛亮之間是魚與水的關係,魚水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二者和兄弟情義無關,自然不會結拜。

劉備與關羽,張飛相遇時,年紀相仿,桃園結義,共謀大業。這時諸葛亮可能還是個孩子。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已經是四十多歲的大叔,而諸葛亮還是二十多歲的帥小夥。二者相差二十歲左右,劉備都能當諸葛亮的父親了。所以說劉備怎麼可能拉著一個年齡可以當自己兒子的人結拜呢?

除去這些客觀因素,還有一個主觀因素,那就是關羽張飛等人,與諸葛亮關係並不是很好。所以,劉備就算不顧年齡差距想與諸葛亮結拜,也要考慮一下自家兄弟的想法吧。

再者就是,劉關張結拜時,劉備大業還沒有開始,而諸葛亮加入團隊時,劉備已然是一方領袖。隨著劉備匡復漢室的展開,蜀國的建立,劉備身邊的兄弟越來越多。如果貿然的與諸葛亮結拜,那麼其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兄弟會不會心中不服。比起諸葛亮,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更早,關係更近呢,為什麼劉備不與趙雲結拜呢。劉備是蜀國的主公,並不再是以前那個賣草鞋的人了。所以,做事要考慮全面,並不能隨心所欲。


輕擷棠梨


感覺劉備不跟諸葛亮拜把子,原因很複雜,但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顧茅廬,這個就不用贅述了,基本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

有人會問,三顧茅廬與劉備不與諸葛亮拜把子有什麼關係嗎?

且聽我慢慢道來:

諸葛亮為了把自己‘賣’個好價錢,為了在劉氏集團內謀個好差事,於是他精心策劃了三顧茅廬,讓劉氏集團董事長劉備親自到臥龍崗‘請’了他三次,最終才‘勉為其難’的加入了劉氏集團。

誠然,諸葛亮這樣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最後,他也如願以償的在劉氏集團內謀得了個CEO的好差事。

但,殊不知,卻因此給劉氏集團董事長劉備留下了個極為不好的印象。

為什麼這樣說呢?

雖然,當時的劉氏集團有些落寞,是東漢末年所有集團中,實力最差的一個,但廋死的駱駝比馬大,人家漢室後裔,劉皇叔的底子在那呢。

再不濟,也總比你個什麼臥龍草民強吧。

一個堂堂的董事長屈尊來到你家請你上班,你卻故意刁難人家,而且一刁難就是三次,換做是劉董事長脾氣好,若是曹董事長,或者孫董事長,恐怕早就將你給PASS了,還CEO,KO還差不多。

說白了,劉備若不是當時公司快要破產了——

若不是覺得你諸葛亮確實能夠將劉氏集團起死回生——

又怎麼會如此的‘不要臉’。

為了重拾劉氏集團的輝煌......

也只好忍氣吞聲了。

但,忍氣吞聲並不等於不要尊嚴?

於是,從將諸葛亮請入公司的那一刻起,劉備便已篤定了前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只是彼此利用,至於拜把子,稱兄道弟,還是算了。

二,張飛,關羽不會同意。

諸葛亮此人,劉備瞭解,張飛和關羽雖說不是十分了解,最起碼也能洞曉個70%。

他們當然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到劉氏集團上班......估計到了曹氏集團,孫氏集團那,人家也不一定會要,或者即使要了,也當不了CEO。

說白了,他諸葛亮來劉氏集團就是為了錢和地位——

只有到了這裡,他才能施展自己的報復,‘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本來,若不是諸葛亮來了,張飛或者關於二人恐怕其中會有一人能幹上CEO的位置。

現在他來了,雀佔鳩巢,把老張,老關的美夢都給破了。

試問,在讓他們的大哥與其拜把子,讓他們的關係再近一步,這樣的事張飛,關羽會同意嗎?

三,即使劉備提了,諸葛亮也不會同意。

這一點,很好理解。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

劉備看似憨厚,實則內秀於心,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像張飛與關羽那樣真正走入他的內心深處。

說白了,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既然瞭解了彼此的用心,又何必自取其辱。

劉備為什麼不跟諸葛亮也拜個把子呢?

實際上,是因為他們都是聰明人,既然是聰明人,自然就不會去做傻事。


南野笑情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據歷史記載諸葛亮出山時候不過二十幾歲的年紀,可劉備幾個人都已經四十歲了,年齡相差懸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諸葛亮清楚的看到了郭佳郭奉孝為曹操做謀事最後的下場,奉孝年最幼,卻操勞過度英年早逝。劉備仁愛,重情重義,投奔劉備雖然同樣操勞但也一定會被親近被信任,蜀國建立後劉關張依然奉行三結義時的諾言,這是不利於國家治理和建設的,國家要求法制,有法可依,不能上下都奉行拜把子文化,團伙跟團隊的區別在於法制還是人制,諸葛亮早就看明白這一點,要求蜀國上下厲行法治,但劉關張三人結義是無法撼動的,這也是後來只有三人結義沒有再收兄弟的原因,不過很多人不喜歡正規軍,就喜歡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忠義,古人都是贏了官場輸了情場,這也是為什麼項羽的人格魅力遠遠高於劉邦等一些帝王的原因



夢想自由才痛苦


不要把歷史小說等同於真實歷史來讀。

一、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小說,不是正史

劉關張兄弟情深,桃園結義成為後世效法的典範,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義。

劉備這個人,“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而且他“善下人”,因此身邊有了一批“徒眾”。

關羽張飛只是這些徒眾比較突出的兩人。

關於劉關張兄弟情義,只在《三國志關羽傳》有所提及:

“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這裡只說,“恩若兄弟”。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道:

“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劉備關羽和張飛在年紀上相差不多,志向也相近,所以有兄弟情義,但是是不是結拜了不得而知,不過《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完全是羅貫中採用藝術加工虛構出來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二、小說中劉備為何不與諸葛亮結拜?

年紀問題是關鍵。以劉備的年紀是能當諸葛亮父親的,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其次兩人圈子屬性不同。諸葛亮是謀士,而不是劉備喜歡結交的“豪俠”。

謀士圈子,自然是名士圈,這個圈子內的人可以稱兄道弟,亦師亦友。劉備在自己 的“豪俠”圈子也是如此。

而對待名士謀士,那是必須要禮賢下士的,做足功夫的。

劉備與他們其實是主從關係或君臣關係,小說裡突出劉關張兄弟之情,那是一種讚美。

而對諸葛亮,不管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來找劉備,用兄弟之情都不合適的。


微史春秋


我是【十二十頁】,我的理解:古代拜把子要麼是因為志同道合,要麼是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在《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桃園三結義就是非常經典的拜把子。只要拜了把子就意味著要同甘苦共患難。至於劉備為何不跟諸葛亮拜把子,我認為原因有兩點:第一,劉備與諸葛亮年齡差距過大,不適合拜把子。第二,劉備與諸葛亮關係複雜,不適合拜把子。

劉備與諸葛亮的屬於“父子”年齡

1、諸葛亮與劉備年齡

  •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2、劉關張三結義年齡差距不到8歲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拜把子,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劉關張年齡相差,並不大,其實關羽年齡最大,其次是劉備,最小是張飛,但是劉備為尊,封為大哥,關羽比劉備打1歲,關羽比張飛大8歲。

【小結】

拜把子這件事,規矩是非常多的,比如要選擇良辰吉日,在比如要選擇合適的地點,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四不拜,一是宗親者不結拜;二是姻親者不結拜;三是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結拜,我認為劉備與諸葛亮屬於是第三個,年齡相差懸殊,劉備比諸葛亮大20歲,劉備跟諸葛亮的父親年齡差不多,這樣結拜,不符合規矩。

劉備與諸葛亮亦師亦友亦恩人

1、諸葛亮屬於劉備的恩師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當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最弱的就是劉備,劉備走投無門,又希望大有所為,不得不力挽狂瀾,想尋得能人異士。當得知有諸葛亮此號人的時候,不禁親自三次去請,就是為了讓諸葛亮出山。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當時沒有諸葛亮,就像朱元璋沒有劉伯溫,可能最後無法成就蜀國大業,可謂是諸葛亮救了劉備,我認為這是“恩情”的表現。

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得了江山,劉備又讓諸葛亮成為神話。他們兩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纏繞,交織在一起的,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2、諸葛亮不止是劉備“普通兄弟”跟結拜兄弟不一樣

縱觀歷史,能把孩子交給別人,那這個人肯定對我意義非凡,絕非兄弟那麼簡單。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結語】

劉備需要人才的時候,諸葛亮來了,劉備走的時候怕兒子當不了皇帝,把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從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託孤,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微妙。

無論是拜了把子的關張二人,還是沒拜把子的諸葛亮,都是一心一意的輔佐劉備,當然因為劉備的識人善用,君臣融洽,寬以待人,心胸廣闊,大家才能一心追隨。所以至於拜不拜把子就不那麼重要了。

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我是【十二十頁】,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

十二十頁


見人就拜,你把劉備當什麼了?其實在正史中,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這一出,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增強作品的可讀性,設置了一些關於“義”的元素,要知道《三國演義》適合被說書先生在茶樓裡講故事,茶樓是一個彙集江湖草莽的地方,這種人最好“義”。為了迎合聽眾的口味,作者就杜撰了桃園三結義。

杜撰了一次桃園三結義,再來一次四結義、五結義,你覺得這樣合適嗎?同一個劇情反覆出現,會不會讓人覺得沒有新意?這個問題作者必須考慮。

再者,讓劉備和諸葛亮結拜,不得不佩服你的腦洞。劉備生於公元161年,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劉備比諸葛亮大了整整20歲,這麼大的年齡差來拜兄弟,尷尬不尷尬?

況且劉備三顧茅廬是建安十二年的事,也就是公元207年,這時候劉備已經是47歲的中年老男人了,心理上已經十分成熟,再也不是二十八歲跟關張結拜時的青澀年紀,二十年後再談結拜,我想他心裡是有些彆扭的,所以他沒和諸葛亮結拜,是很正常的事。


秦曰漢雲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如果從史實上說,劉備根本就沒和關羽和張飛拜把子,所以也不存在和諸葛亮拜把子的說法。如果單從“三國演義”來講,劉備此時已經不是那個賣草鞋的平頭百姓了,作為名滿天下的“劉皇叔”已經開始重視君臣名分,不需要靠拜把子團結人才了。

所謂結拜為異性兄弟,是存在於“夷狄”的習俗,被歷代士大夫所不齒,直到明清都很難看到鄉紳官員有結拜為異性兄弟的,這種習俗在唐代之後的底層民間開始“流行”,一開始也是流傳在青樓歌女之間,大部分也是女性結拜,“義結金蘭”,慢慢的才流傳開來,但是結拜者也都是“殺人越貨”,“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居多。

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社會頂層人士結拜的,恐怕是唐朝李世民和突厥突利可汗的結拜,

當年正在爭天下的李世民為了結好突厥,就和尚為王子的突厥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李世民這一舉動使年輕的突利可汗極為感動,因為在當時唐朝高門一直鄙視少數民族的結拜習俗,李世民的屈尊降貴,主動願意和自己結拜,令突利可汗感到意外和榮幸。

在唐代尚且鄙視結拜,更不要說劉備生活的東漢末年,根據“三國志”《劉燁傳》中記載,關羽在被殺的時候,曹丕曾問手下的大臣:“你們覺得劉備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會起兵報仇嗎?”當時有的大臣回答不會,不過劉燁卻說了一句話,道出了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劉燁說到: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從曹丕和劉燁的對話就能看出,關羽和劉備並不是結義兄弟。不然劉燁不會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如果劉備關羽是兄弟,劉燁恩猶父子的說法不就差輩了麼?所以劉燁說二人名譽上是君臣,實際上卻是如同父子一樣。如果兩人是結義兄弟的話,劉燁就會直接說兩人是兄弟了。劉備和關羽並沒有桃園結義,也不是結拜兄弟!

雖然沒有結拜,但是“劉關張”關係確實很好,劉備起兵時,有兩個商人覺得劉備不凡,就資助他招兵買馬,去建立戰功。劉備就拿著商人資助的錢在當地招兵買馬,正是在這個時候,關羽、張飛才慕名而來。或許是因為兩人武力高強又講義氣,所以劉備就格外器重二人,睡亦同床,行亦攜手。後來,劉備長期沒有闖出什麼名堂,連塊像樣的地盤都沒有混到,關羽,張飛也是跟隨左右,未曾背叛,所以關羽,張飛也一直是劉備最信任的將領。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關張”結拜時,劉備還沒有闖出什麼名堂,三個人出身低微,志向高遠,意氣相投自然是要結拜的,但是劉備遇到諸葛亮的時候,劉備已經是天下公認的“劉皇叔”,宜城亭侯,左將軍,“驢屎蛋子表面光”此時劉備和一個白身書生結拜肯定是不合適的。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關張”結拜在三人最潦倒的時候,此時劉備身無長物,關羽是賣棗的小販,只有張飛殺豬賣肉還有些財產,靠著張飛變賣家產才能招兵買馬,三人結拜,結成生死同盟,共創大業,既是義氣,也相當於劉備分給“關羽,張飛”的“原始股”,咱們現在是兄弟,將來天下自然有你一份。

劉備遇到諸葛亮的時候,形勢完全不一樣了,劉備此時雖然駐紮在新野小縣,投在劉表門下混飯吃,但是劉備此時名滿天下,品牌已然打響,無需再次發售“原始股”收買人心,在者就算劉備願意和諸葛亮結拜,關羽,張飛會同意麼?從之後,劉備前往東吳結親,被孫權扣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爆發的矛盾來看,關羽,張飛雖然敬佩諸葛亮的智謀,但是對諸葛亮的忠心還是有懷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