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莫言),基础学科研究水平真的是那么差吗?

巴韭特008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对科研的投入也只是近几年才稍微像样些,但是累积的差距是巨大的。因为最近的宣传,我们注重于总量,好多人都误以为中国世界第二了,但是实际上却差得很远,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是其他发达国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体量,一旦除以这个基数,我们很多的数据都会显得很渺小。只能说,基础研究需要时间,获得诺贝尔奖也需要时间。

据统计,诺贝尔奖平均获奖年龄大概在59岁,而平均取得成果年龄大概在39岁,也就是说这些人平均要等20年。

因为诺贝尔奖注重于基础研究成果的表彰,而基础研究的成果被接受或者重视,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这爷爷获奖的时候已经老年痴呆了,当时采访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蛮遗憾的。

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我们看看中国大学的投资



上图是2018年世界各国科研投资情况统计图,虽然总量上中国已经上来了,但考虑到中国实际体量,实际上还差得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大学是1995年的211计划,以及1998年的985计划。实际上之前的什么全国重点大学,我的理解更倾向于,国家只能拿出来那么多钱,只能养那几所学校。其他的,自生自灭去吧。

我专门找了20年前,1999年的科研投入情况统计,中国600亿人民币,美国2470亿美元,如果算上这么多年来累积的差距,差距大到无法想象。在这种投入对比之下,中国能获得诺贝尔奖才怪。

好在中国近两年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增长率基本世界第一,可见在未来的10到20年,中国应该会获得几次诺贝尔奖,再经过一段时间,诺贝尔奖应该会常态化。当然,这建立在,中国持续保证科研投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英语杂货铺


中国已经产生了诺贝尔基础科学奖获得者了——那就是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是,相比日本在21世纪以来几乎平均每年就能获得一个基础科学类诺贝尔奖来说,的确差距明显。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建国才仅仅不到70年,而改革开放才仅仅40年。毕竟虽然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发展到明清以后,逐步就开始利用八股文和伪道学来禁锢人民思想,从而使得我们错过了资本主义萌芽,错过了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最佳时机!

而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最终使得我们的科技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实现了诺贝尔基础科学奖方面的零的突破。而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反映科研水平的高引论文和发明专利方面,我国已经稳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因此,未来我们一定会像日本那样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诺贝尔奖的井喷!


地震博士


所谓诺贝尔奖就像富人搞的会所,不是圈子内的谁带你玩?让你进去看一眼还真以为你是会员了?就像咱们明朝以前鸟这些蛮夷?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