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村种植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那么该不该将这些纳入教科书?

粤东古邑人氏


这是因为我国领土辽阔,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直接关系,南方与北方不同,西部与东部不同,中国农民通过几千年的实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南方适用种什么,北方适应种什么,在什么气候条條下才能播种,生活在各地的老农民都已掌握了。如果把24节载入教科书,统一播种管理和收割,就有害无利了。所以农民也是按科学的方法务农,节气在农民手里。不需要载入教科书了


种田吃饭


文革时本身就有四五年级农业常识,卫生常识的课本。初中后增加了化学,物理,去掉了农,卫两课本。加设了初高中劳动班课,搞科学种植项目与品种试验。我就是在全村第一个将黄玉米种(丰七一)种上丘岭地,原因就是,试验在校田地种的新品种,从那时起,才验证了农作物与季节,温度,天数的重要性。当时试验亩产六百斤,试验面积三亩。这就是在我村旱田种植的笫一人。


芳草158286384


我支持写进教科书。二十四个节气是经过日积月累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适者生存不适则淘汰的自然规律。也是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高度一致的优秀文化。

学习二十四节气,不是死搬硬套拿来用到全世界。就像学习历史我们也不会去亲自体验历史一样。

好东西应该拿来学习和传承。我家是山区农民,我家的农民兄弟种地依然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种小麦玉米可以不用看节气。但是,谷子芝麻,种瓜种豆,果子上杆,五谷杂粮太多了,光看日历无法满足需要,更不能做好种植,管理,收获的计划。

最重要的,这不单是一种知识和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名族精神。

前辈几千年传承下来并且一直在用的东西真的不多了。大家都评论一下,该不该丢弃?




山风一样自由66


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1960年代初期,我们在地理课上学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揭示了天文与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24个节气,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将黄道分成24等份,每等分占黄经15度。每个节气的公历日期是基本稳定的。

由于地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这个轨道平面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倾斜角度,从而产生了气候的周年变化。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4个节气就已确定。《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记载。西汉《南淮子》一书(公元前137年)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突出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除了这种纬度地带性差异之外,非纬度地带性差异也很明显。但是,各个地区的物候期和农业生产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地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总结。

中小学学生学好弄通二十四节气,必将终身受益。


闻过喜


不但我国古人发明了,24节气,也发明了,1天有24个小时,(12个时辰,每个时辰2个小时。以及1天有24刻每刻是14分14秒)这充分说朋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像惊蜇乌鸦叫,春分地皮干,谷雨种大田…许多颜语。二十四节气,早应该纳入教科书!


用户8335494501305


农耕时代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廿四节气也称农历,它的产生以及在农事中的指导作用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是时空的交织点,离开交织点真理也会成为谬误。写不写尽教科书沒有什么严格的界定。只要告诉受众它的产生和适用地域就行了,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太多了,全装进书包适宜与否,教育专家讨论的课题,吾辈论之而悅之即可。勿喷


用户1203134265152


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应该纳入教课书“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应该被华夏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祖国一路顺风加油


我认为不能写教科书,因为中国地源辽阔,地域差别大,气温不同,种植时间不同,如南方己是春暖花开,各种作物己进入生长期,而我们西北才开始春耕,好多作物如萊子还没有种,南方已开花,同种植物,种收差别大,这样以来,写进教科书太有普遍性。一


百兆王


首先农业院校的教科书是由专家根据各植物生长习性编写的,而且根据不同的气候分为南方版本和北方版本,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可不可以编入教材要由农业院校教材编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取舍。


推广处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十四个节气是经过日积月累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适者生存不适则淘汰的自然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过现在很多年青人不清楚,为了让后人不忘记、不清楚,我觉得有必要普及,尤其是在教科书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