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種植都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那麼該不該將這些納入教科書?

粵東古邑人氏


這是因為我國領土遼闊,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生長有直接關係,南方與北方不同,西部與東部不同,中國農民通過幾千年的實驗,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南方適用種什麼,北方適應種什麼,在什麼氣候條條下才能播種,生活在各地的老農民都已掌握了。如果把24節載入教科書,統一播種管理和收割,就有害無利了。所以農民也是按科學的方法務農,節氣在農民手裡。不需要載入教科書了


種田吃飯


文革時本身就有四五年級農業常識,衛生常識的課本。初中後增加了化學,物理,去掉了農,衛兩課本。加設了初高中勞動班課,搞科學種植項目與品種試驗。我就是在全村第一個將黃玉米種(豐七一)種上丘嶺地,原因就是,試驗在校田地種的新品種,從那時起,才驗證了農作物與季節,溫度,天數的重要性。當時試驗畝產六百斤,試驗面積三畝。這就是在我村旱田種植的笫一人。


芳草158286384


我支持寫進教科書。二十四個節氣是經過日積月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經驗,適者生存不適則淘汰的自然規律。也是傳統文化。是人與自然高度一致的優秀文化。

學習二十四節氣,不是死搬硬套拿來用到全世界。就像學習歷史我們也不會去親自體驗歷史一樣。

好東西應該拿來學習和傳承。我家是山區農民,我家的農民兄弟種地依然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種小麥玉米可以不用看節氣。但是,穀子芝麻,種瓜種豆,果子上杆,五穀雜糧太多了,光看日曆無法滿足需要,更不能做好種植,管理,收穫的計劃。

最重要的,這不單是一種知識和技術,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名族精神。

前輩幾千年傳承下來並且一直在用的東西真的不多了。大家都評論一下,該不該丟棄?




山風一樣自由66


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1960年代初期,我們在地理課上學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揭示了天文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關係,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

24個節氣,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將黃道分成24等份,每等分佔黃經15度。每個節氣的公曆日期是基本穩定的。

由於地軸不垂直於地球公轉軌道平面,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這個軌道平面之間,保持著穩定的傾斜角度,從而產生了氣候的週年變化。

兩千四百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這4個節氣就已確定。《呂氏春秋.十二紀》中,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記載。西漢《南淮子》一書(公元前137年)中記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突出地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巨大。除了這種緯度地帶性差異之外,非緯度地帶性差異也很明顯。但是,各個地區的物候期和農業生產活動,都與二十四節氣有著密切的關係,各地都有這方面的經驗總結。

中小學學生學好弄通二十四節氣,必將終身受益。


聞過喜


不但我國古人發明了,24節氣,也發明了,1天有24個小時,(12個時辰,每個時辰2個小時。以及1天有24刻每刻是14分14秒)這充分說朋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像驚蜇烏鴉叫,春分地皮幹,穀雨種大田…許多顏語。二十四節氣,早應該納入教科書!


用戶8335494501305


農耕時代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廿四節氣也稱農曆,它的產生以及在農事中的指導作用意義和影響非常深遠。但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是時空的交織點,離開交織點真理也會成為謬誤。寫不寫儘教科書沒有什麼嚴格的界定。只要告訴受眾它的產生和適用地域就行了,是中國傳統文化,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太多了,全裝進書包適宜與否,教育專家討論的課題,吾輩論之而悅之即可。勿噴


用戶1203134265152


二十四節氣申非遺成功!應該納入教課書“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有幾千年歷史的二十四節氣。應該被華夏子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祖國一路順風加油


我認為不能寫教科書,因為中國地源遼闊,地域差別大,氣溫不同,種植時間不同,如南方己是春暖花開,各種作物己進入生長期,而我們西北才開始春耕,好多作物如萊子還沒有種,南方已開花,同種植物,種收差別大,這樣以來,寫進教科書太有普遍性。一


百兆王


首先農業院校的教科書是由專家根據各植物生長習性編寫的,而且根據不同的氣候分為南方版本和北方版本,二十四節氣的內容可不可以編入教材要由農業院校教材編委會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取捨。


推廣處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二十四個節氣是經過日積月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經驗,適者生存不適則淘汰的自然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過現在很多年青人不清楚,為了讓後人不忘記、不清楚,我覺得有必要普及,尤其是在教科書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