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學說為什麼是一個“圈套”?


中醫五行學說的真面目是什麼?

1.中醫之至法,本於天人合一,而生剋制化的規律是說明自然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五行學說運用到中醫當中,主要也是解釋人體內臟的相互聯繫,以及生理、病理的複雜變化。那麼臨床中可不可以機械地去套用,我們所熟知的如木克土、土克水,土侮木,水侮土等等。顯然臨床中要複雜得多,要窺其全貌,我們必須以內臟為基礎,離開了內臟活動的真實反映來談五行,那很容易先入為主,緣木求魚。另外還要根據病因和病情的發展,在辨證施治的情況下適當運用五行學說,否則你一旦鑽入五行的圈套,被牽著鼻子走,就會落空。


中醫五行學說的真面目是什麼?

2.人體是有很強我的自我調整能力的。各個臟腑之間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保持機體間活動態勢均勻,就正常。反之,當相生不生,當相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過,就為病。運用五行的規律治療使其達到平衡。如1.“虛則補其母”,相生不及則用補母法,腎虛則肝亦虛,是為水不生木,治以滋腎補水為主。“子盜母氣”也當補其母,但當水木並補。2.“實則瀉其子”肝火旺,可以用瀉心法。3.“相剋太過,相剋不及”可以用“抑強,扶弱”法,肝氣橫逆,侵犯脾胃,為木乘土,則用平肝、疏肝為主;也有土壅木鬱,木反為土克,及相侮,當以健脾和胃為主,主因被削弱,那麼被制者就容易恢復,也就是抑強。肝虛鬱滯,影響脾胃,為木不疏土,治法和肝為主,兼以健脾,以加強雙方功能,也就是扶弱了。


中醫五行學說的真面目是什麼?


3.這也說明了生克關係是兩方面的,治療不能單一的去治療,要考慮雙方的關係,又必須分清主次而共同治療。而不能虛則補其母,止補其母,不顧其子,當有主次的涵蓋在治療範圍中。在這裡呢,只是淺述了臟腑之間相生的一些規律,而臟腑之間的相剋,如木橫克土、木不疏土,土反侮木,而這三種相剋往往臨床中有很多相似的症狀,如頭脹脅痛胸悶,食呆脘痞等,但能仔細鑑別分清主次,那治療方法就會不同,如肝氣過旺,肝氣橫逆,以疏肝理氣為主,結合健脾和胃。木不疏土,則肝氣鬱結,胸脅滿悶、食少難化,精神抑鬱,治宜疏肝為主結合健脾。等等。


結語:總而言之疾病的發生原因有單一的,也有複雜的,它的變化又是多方面的,有的疾病變化有次序,而有的疾病往往並不依據這樣那樣的次序傳變。我們既要正確地掌握五行生剋的規律,又要根據具體病情來辨證施治。在嚴格掌握五行規律的基礎上,不能也不要完全拘泥於五行,應當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