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時期,感覺楚國實力明顯超過齊桓晉文,為什麼齊桓公、晉文公還能成為霸主?

光輝十萬


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面積雖然大,但地盤大多都遠離中原,不但人口稀少,還都屬於未開發地區,只有軍事實力能與中原各大國抗衡。但這只是其中一點。

周天子雖然失勢,但還是名義上的老大,小國基本都俯首帖耳,大國凡有什麼軍事

行動,也要找個藉口,並向周天子“彙報”。但楚國從未這樣做過,當然,這也有原因。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楚王的意思就是:我處在蠻夷地區。今天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有軍隊,想憑此參與中原的政事,請求周王尊奉我的名號。隨國人替他到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不答應,楚國就這樣把隨國滅了。隨後,楚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幾百裡的小國擴張成萬里大國。

所以,中原各國就一直都沒把楚國當“自家人”。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救亡圖存”。齊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衛。晉文公也時常征伐夷狄。楚國在當時各諸侯的眼裡就是蠻夷。一旦楚國的勢力滲透到中原,所有國家都會一起抵制楚國。齊桓公伐楚就是個很好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征伐楚國,隨即便攻破楚國小弟蔡國,並俘獲蔡穆侯。四月,聯軍抵達楚國,隨後,楚成王派遣屈完與聯軍和談,盟於召陵,聯軍撤退,蔡穆侯也被釋放。

此時的楚成王,已經意識到了他必須與中原各國加強聯絡,與各大國改善關係。這樣才能讓各諸侯接受楚國,即便是擠破了腦袋也要擠進中原。在後來的時間,楚國不斷與中原各國交好,並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到了他的孫子楚莊王那時,楚國已經問鼎中原,成為霸主。



盛京土著


楚成王,殺兄奪位,背上罵名換來王位,想要在有生之年進駐中原,但他的運氣並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點背,他在位期間經歷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一個個都是雄才偉略的霸主,個個都不是軟柿子,楚成王被他們孤立在南方,一生都沒有實現稱霸中原的目標。

楚成王是霸主麼?若是從楚國軍事能力來講,楚成王確實是一方霸主。根據《史記》記載: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剛剛即位,楚國國力尚不能與齊、晉等大國爭鋒,想要發展壯大,只能向南方發展。或許真的是天公作美,周天子給了楚國一道名正言順擴張的王牌,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這句話,意味著楚國可以名正言順的實行擴張政策,打蠻夷,擴充土地,楚國看似被當炮使,實際是因為這個原因,楚國土地擴充千里,國力日益旺盛。

面對如此強大的楚國,齊桓公與晉文公又是如何稱霸的呢?

齊桓公、晉文公為何會成為公認的春秋霸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維護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名存實亡,突然冒出個諸侯國維護自己的地位,周王室自然欣然答應。所謂攘夷就是抵禦四方蠻夷入侵,四方蠻夷入侵各地諸侯,大國自然不怕,小國卻苦不堪言,突然有個大國冒出來幫他們打蠻夷,小國自然呼應。這個口號,照顧了當時各股勢力的根本利益。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都能如願稱霸。

楚稱王想要阻止,有兩個難題,第一個是楚國長期與蠻夷混居,被孤立與中原文化圈外,不被各諸侯國承認。第二個是師出無名,周天子的諭令是楚國抵禦南方蠻夷,決不允許有北侵意圖,若是阻止齊桓公、晉文公勢必要發兵北上,楚國面對的不光光是齊國、晉國,還有數不盡的諸侯小國。


歷史百川


這個問題很有水平。

是呀,為什麼實力強大的楚國不能成為霸主,反而是無論土地還是人口都不如楚國的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成為了霸主呢?

我們先來學習一個成語——尊王攘夷!

什麼是尊王攘夷呢?“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是也!

具體到楚成王時期,“尊王”即是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是對北方遊牧的狄、戎民族和南方楚國蠻夷侵擾中原各諸侯國進行抵禦。

即是說,包括周王室,齊國,晉國等中原諸國,他們都認為楚國乃是“蠻夷之國”。

關於楚國是不是蠻夷,楚國人自己也有答案:

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經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成王的爺爺楚武王無故伐隨國,隨國說:“大哥,我沒得罪你呀,給個理由先!”

楚武王有什麼理由呢?

楚國從立國開始就沒有打算過維護周王室的宗法制度,也沒有尊崇周王室權力的意願,因為,楚國根本就是被商朝人打敗趕去南方蠻荒之地的敵人。

後來,楚國人跟隨周王室滅掉了商王朝,論功行賞的時候,周王室依然視楚國為蠻夷,楚國的國君甚至不被允許上宴會廳,只能猶如家奴,在宴會廳之外幹些雜活。

楚國人很不高興。

楚武王回答隨國說:“我蠻夷也!”隨即就揮兵滅了隨國。

請不要和我講你的道理,我和你不一樣人。

你看,打則能打也,不在一個文化系統呢!

中原各國不會接受一個蠻夷做他們的“霸主”的。

齊桓公怎麼做的呢?

齊桓公伐宋的時候,先派人帶著豐厚的禮物去朝拜了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廢立國君竟然不經過周王室同意,請求派兵打他。

周天子欣然同意,自此後,齊桓公凡是打人總要拉著周天子,佔盡了便宜,所以被稱為霸主。

不過不怕,楚國還是有機會的,隨著周天子越來越弱,後來的霸主也就不怎麼在乎尊王了,一切唯軍事實力說話。

到了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掌權的時候,就有很多中原諸侯小國願意尊楚國一聲“大哥”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春秋時期稱霸,其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當時各方的蠻夷紛紛侵入到中原,一些小國抵擋不了,在蠻族的衝擊下滅亡,而周王室此時虛弱,也無力組織國際社會反抗群蠻。所以,春秋五霸應時而生,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團結中原諸侯,共同反擊蠻夷的入侵浪潮。

所以,春秋時期的稱霸,其實是稱“伯”,是共尊一個老大,團結起來的意思,與後世的霸權主義是兩回事。這也是楚成王時期雖然楚國勢力強盛,卻始終無緣霸主地位的原因。因為楚國奉行的就是霸權主義的行事邏輯,與春秋五霸的初衷相背。


楚成王做了將近50年的國君,一生經歷了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時期的霸權爭奪,可是自己卻憋屈的只能作為南方的蠻夷眼巴巴的看著別人熱鬧。這一切,都要從很久遠的時代說起。

楚國被中原諸侯認定為蠻夷,先王熊渠曾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接著熊渠還給三個兒子尊王號,表示自立一派,不跟中原國家玩了。後來周厲王兵鋒很盛,熊渠為了緩和矛盾,就自己去掉了封號。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隨時,隨國自稱“無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蠻夷也。”結果楚國又一次稱王。

所以,楚國在那些崇尚禮法的中原國家看來,就是禮樂崩壞的蠻夷國家,所要攘除的就是這樣的國家,怎麼還能讓他做霸主呢?

可是,楚國的實力又太強大了,不管誰做霸主都不可避免要與楚國掰掰手腕。楚國成為了霸主的試金石,如果連楚國也幹不掉,霸主最好還是不要當的好。

(楚國疆域)

齊桓公憑藉著充足的財力,以及管仲等一班良臣猛將的輔佐下,成功上位,也要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於是,齊桓公就開始想方設法糾集諸侯,共同打楚國。

這一天,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蔡姬故意晃動小船,桓公嚇得臉色都變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卻不聽。桓公一怒之下讓她回到了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讓她改嫁了。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

齊桓公望管仲,管仲立刻明白,就起身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姜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

這樣,就算是徹底談崩了。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麼樣?”

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併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願。”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齊桓公看到屈完不卑不亢,也意識到楚國實力不容小覷,因此就沒有繼續追打楚國,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這就是齊楚昭陵之盟。

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後來又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並且攻打徐國,直接威脅齊國的大後方。齊桓公組織了一次國際救援,卻被楚國打敗。齊桓公因此只好攻打楚國的同盟國曹國,希望楚國停止攻打徐國(曹國表示很冤枉)。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召盟諸侯,還傳召了楚成王。楚成王心裡很生氣,以楚國這樣強大,都無法稱霸,宋國又何德何能?齊桓公太強大,楚國也就忍了,宋國又是什麼東西?楚成王就說:“既然叫我會盟,看我怎麼羞辱他們!”在會上,楚國發兵攻打了諸侯國,並且抓住了宋襄公,過了很久才放他回去。

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此後,楚成王也知道自己不被中原諸侯待見,就繼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

(不自量力的宋襄公)

泓水之戰後,楚成王苦於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於是他選擇善待流亡而來的晉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響力的晉國能認同自己,但是同樣,楚成王又被晉文公拋棄了。晉文公回國後成為了抗擊蠻夷的新領袖,最後選擇與楚成王開戰並打敗了他。

從這時候開始,晉文公統領的晉國崛起了。但是與齊桓公相比,晉文公領導下的國際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城濮之戰中,楚國作為最重要的蠻夷諸侯被打敗後,由晉國帶領下的中原諸侯不再被動挨打,開始了全面的反擊。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長狄等都先後覆滅。國際局勢隨著蠻夷勢力的接連失敗發生了逆轉。中原的諸侯不但不再需要擔心被蠻夷滅國,反而追著蠻夷在打。情況已經與齊桓公做霸主時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楚成王)

國際社會已經不需要攘夷了,那麼,尊王的舉動就純屬多餘了。齊桓公的會盟是為了救亡圖存,而晉文公以後的會盟就變成了劃分戰後國際利益,構建新的國際合作關係。原本帶領大家抵抗蠻夷入侵的老大哥成為了超級大國,與諸侯形成了支配和從屬的關係,而周王則成為類似聯合國秘書長這種有名無實的存在。

雖然在城濮之戰失敗,可是楚國依然是國際社會的重要玩家,影響力巨大,是不可忽視的大國。所以,楚國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國際體系中去,頻繁出使中原各國,尤其是楚國已經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進兵通道。

當楚國也加入國際體系後,新秩序也就演變成了晉楚兩極爭霸,他們分別帶著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對抗。一旦楚國強過晉國,那麼作為新秩序的最強者,就可以成為霸主,支配其他的諸侯。

楚成王時期,沒有等來這種國際社會風向標的轉向,在公元前626 年,楚成王因為廢立太子問題上猶豫不決,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殺。商臣本來給定的諡號是“靈”,楚成王死不瞑目。後來,改了“成”字,這才算心滿意足,瞑目而去。

他的孫子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天下,實現了他的稱霸的遺願。


而知而行的歷史


霸主相當於是主導者,開始於齊桓公,九合諸侯抵禦外敵,所以齊桓公是第一個霸主,後面的人就把能讓諸侯會盟的人看做是霸主,所以後來宋襄公會盟了一次諸侯,有人就把宋襄公也當做霸主,晉國和楚國實力其實差不多,但是晉國通過城濮之戰打敗了楚國,所以晉國被稱為當時的霸主,其實論實力晉楚旗鼓相當。後來楚國打敗了晉國,楚莊王就成了霸主。秦穆公其實一直都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被晉國擋在了西垂之地。真的說起來的話,楚成王是可以稱為霸主的,論實力宋襄公會盟那段時間真正的霸主就是楚國。即使晉楚之戰楚國敗了,他還是南方的霸主。


宇宙爆炸了


因為當時楚國的經濟文化還非常的落後,在當時中原諸侯國看來,完全就是一個蠻夷之邦。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楚國的卵軟實力太差太差了,他實在太不夠格了。而齊國晉國作為老牌的中原大國,在其他中原諸侯國看來,他的軟實力,他的文化經濟水平是非常高的。


頂端學術切磋


楚國是大但是權利,並不集中。

貴族都不是一定聽招呼的


哈市假的


難得,居然有人認為春秋中後期還有比晉國更強大的諸侯國。


天辰承影763


呵呵,這個感覺,不容易。


白露為霜65799235


初涉楚國史之時,本人也曾有過困惑,以楚成王在位之時楚國的綜合實力而言似乎已經很強大了,不僅早已成為江漢流域實際上的霸主,其勢力已經北抵汝水流域,東達淮河流域上游,為什麼仍然任由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相繼逐鹿中原,稱霸天下?直到經過長時間的研讀,在對當時的國際背景有了更進入的瞭解後才恍然大誤,原來楚成王雖然滅國甚多,拓地盛廣,但其仍然不具備稱霸條件,相反卻是稱霸者爭相防範和打壓的對手。楚成王雖然積累了強大的基業,但客觀而言其歷史地位,只是為自己的後世子孫問鼎中原提前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而已。


為什麼說當時的楚成王尚不具備稱霸條件呢?要回答此問必須試先搞清楚以下四個問題。第一,春秋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霸主;第二,成為霸主應具備哪些條件;第三,楚成王之時楚國的發展態勢到底如何;第四,楚成王在爭霸過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實際困難。下面就利用自己掌握的相關歷史信息逐一進行分析。

第一,春秋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霸主

“霸主”一詞首現於《左傳·成公八年》:“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何為霸主?按照《漢語辭典》的解釋其本意有二,一指依杖權勢或武力欺壓他人的人或集團,二指在諸國中勢力最大且取得領導地位的國家。所謂“春秋霸主”其實是指在古代中國之春秋時代,所有諸侯國家中出現的那個勢力最大並且已經取得首領地位的諸侯國家。

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實行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王室的控制力是非常強大的,按孔子的話來說,“禮樂征伐由天子出”,那個時代根本不需要什麼霸主襄助周王室,也根本不可能有霸主生存的空間。西周滅亡後東周承嗣,周王室的勢力不僅江河日下,而且逐步失去了對諸侯國家的羈絆和掌握力,歷史步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怪圈,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春秋時代。這雖然是個你爭我鬥,你攻我伐的混亂時代,但尚未孕育出能夠一舉滅亡周朝而代之的大一統政權。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為了維持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那些複雜而微妙的關係,要及時化解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越來越多的矛盾,要引領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形成合力以共同抗擊蠻夷民族的侵擾,就必須要有強勢人物和強大的諸侯國家牽頭籌劃,正是在這種複雜的歷史背景下,被後世歷史稱之為春秋霸主的人物,就開始爭先恐後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查考史料,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雖然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但有兩個歷史人物非常搶眼,那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齊桓公、晉文公。在所有的版本中這兩個人皆被納入名單之列,他們的文治武功顯然得到了所有歷史學家的共同認可,在有些版本中雖然納入了以“問鼎中原,飲馬黃河”聞名的楚莊王,但其祖父楚成王雖然在開疆拓土、壯大楚國實力方面作出了不滅的貢獻,卻沒有得到任何一個版本的認可,說明其文治武功尚不具備稱霸條件。

第二,成為春秋霸主應具備哪些條件

眾所周知,齊桓公是春秋首霸,在其開啟稱霸大業之前,其征伐之舉曾經得到周天子的特許,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霸業概述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意思是齊桓公在稱霸期間曾經先後九次以盟主的名義,召集相關諸侯國家舉行規模宏大的盟會,為維持中原諸侯國家的安全與穩定作出重大歷史貢獻。齊桓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夠得到絕大多數諸侯國家的認可,不僅僅在於他以管仲為相,通過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極大的發展了國力,而且還在於他及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服諸侯,即襄助周天子樹立了威望,也及時打擊了那些不願意臣服於周王室蠻夷民族。仔細研讀所有春秋霸主的稱霸歷程,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進而得出要想成為令人興悅誠服的春秋霸主,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是必須“尊王”,也就是要以實際行動尊奉周王室。當時的周天子雖然大權旁落,但畢竟仍然被諸侯國家奉為華夏共主,任何國家都不能公然對抗。若公然對抗,其行為就不是爭霸,而是謀逆。二是必須“攘夷”,也就是要團結帶領諸侯國家共同抗擊試圖侵擾中原的蠻夷民族,確保中原一帶姬姓諸侯國家的安定。通過首霸齊桓公的示範,“攘夷”通常與“尊王”並列,史書中記載的所謂“存邢救衛”,就是齊桓公“攘夷”旗號的最佳註腳。齊桓公聯合燕、邢、衛等國共同抗擊山戎、狄人,取得了“邢遷如歸,衛國忘亡”的良好效果,在諸侯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所以朱熹評價說,“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三是必須得到周王室的許可。只有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才能夠以周天子的名義去號令諸侯,即所謂“尊天子以令諸侯”,而不是曹操所操盤的那種“攜天子以令諸侯”。如果沒有得到周王室的特許,即使力量再強大也是無法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認可,其稱霸野心自然也不可能實現。

四是會盟諸侯時其盟主身份必須得到公推。否則就是非法的,也會被其他國家恥笑。有這樣一個典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內亂,宋襄公因為派兵襄助齊孝公回到國內繼位成功,便開始沾沾自喜,以為霸主地位非自己莫屬,就開始學著齊桓公的套路會盟諸侯,但其盟主身份並沒有經過公推程序,而是自坐主位,自封盟主,還不自量力的邀請楚國參盟。其實論實力楚國遠比宋國強大,宋襄公的所作所為自然引起楚成王的強烈不滿,便在盟會之時暗伏兵甲將其抓捕後擄至楚國,後經魯國的斡旋才放其回國。宋襄公的爭霸之舉自然成為千古笑談。

第三、楚成王之時楚國的發展態勢

客觀而論,齊桓公首霸中原之時,楚國還處於楚成王之父即楚文王治下。楚文王雖然已經帶領楚國人民強勢崛起於江漢流域,但其實力與當時的齊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評論說:“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楚成王是楚文王次子,本與王位無緣,但楚文王去世後,楚國陷入到爭奪王權的內亂中。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在姬姓諸侯國家隨國的幫助下,一舉擊敗堵敖政權,終於成功奪取了王位。楚成王得到王位雖然並不光彩,屬於弒兄代立,他死的也更窩囊,被其子商臣弒父篡位,但在其治國46年的歷程中,還是很有一番作為的。先後滅亡了貳、谷、絞、弦、黃、英 、蔣、道、柏 、房、軫、夔等10多個諸侯國家,居然將楚國的疆域拓展到了千里之外,其影響力也遠涉於鄭、宋、陳、蔡等老牌諸侯國家。據《史記·楚世家》,楚成王十八年“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楚國兵鋒所至,許國實難抵抗,為了達到求和目的,國君居然肉袒謝罪。這一事件可從側面證實楚國當時已經非常強大了。如果單從這個角度而言,楚國確實已經擁有了北上爭霸的實力和底氣。但是,楚國畢屬於異姓附庸,在周王室和中原地帶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姬姓諸侯國家的眼中,仍然屬於蠻夷民族,屬於那種需要刻意防範的對象。楚國的發展勢頭越是越勁,就越容易引發姬姓諸侯國家的仇視,它也越發難以融入到姬姓諸侯國家的陣營中。那個時候禮樂制度雖然已經正在崩潰,但那塊僅存的遮羞布仍然存在,那些自以為血統純正的姬姓諸侯國家,無論如何也不會容忍一個異姓附庸坐在自己的頭上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相反卻會不約而同的抱團發展,共同抗擊可能出現的威脅。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楚國如果想要北上爭霸,必然會直面許多嚴峻的困難。

第四,楚成王爭霸中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無論在是楚國僭越為王之前,還是僭越為王之後,歷代楚君始終將北向拓展作為自己的長遠戰略目標進行佈局謀篇,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舉全力北進,楚武王北伐申呂,楚文王過鄧伐申、伐蔡滅息等重大軍事行動皆源於此。楚成王之時,楚國的疆域更廣,勢力更雄,其野心自然更大。其實楚成王也是有野心的,而且野心非常大,他何嘗不想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何嘗不想傲視群雄為霸主。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其實早就付出過許多努力,但殘酷的現實告訴他,想要成為一代霸主自己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查閱相關史料可知,楚成王居然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人,處於同一個歷史時代。相關歷史信息如下表所示:


據上表可知,在楚成王上位之時齊桓公已經主政齊國15年,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迅速壯大了國力,國際地位自然與日俱增。楚成王上位於公元前671年,當時的楚國剛剛走出內亂,不僅國內空虛,力量薄弱,而且治國理政的經驗也不足,自然無法與已經強大起來的齊國相抗衡。更重要的是早在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已經通過成功舉辦北杏會盟,掌握了一批諸侯國家。不久之後又從周天子那裡獲得了諸侯長的冊封,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威振四方的霸主,自此以後北方諸侯國家皆捧其馬首是矚。儘管如此,頗富抗爭精神和進取精神的楚成王,並沒有被其威風嚇倒,仍然義無反顧的投身於開疆拓土的偉大洪流中,其兵鋒直指淮河流域上游,甚至將姬姓諸侯國家中的鄭、蔡等國,納入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必然會觸及到齊國的核心利益,也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齊桓公的威風。齊桓公為了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顏面,在擊退北方戎、狄的進攻後,於公元前656年親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以秋風掃落葉般的攻勢,迅速擊破了已經投入楚國懷抱的蔡國,接著又侵佔召陵,陳兵楚境,打算攻入楚國。楚成王與齊桓公的矛盾正式公開。楚成王雖然有野心,但他並不糊塗,當然明白以一敵八無疑於以卵擊石的道理,要破解眼前的危機只有在不影響自己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尋求和解。經過反覆談判,在楚國答應從鄭國撤軍後,攻守雙方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史稱“召陵之盟”。客觀評論,從表面上看召陵之盟屬於雙方握手言和,打了個平手,但就實質而言,楚國不斷上升的態勢已經被齊桓公成功地扼制住,楚國不斷同意馬上從鄭國撤軍,而且答應向周王室貢賦納物,它是齊桓公“尊王攘夷”旗號的再次勝利。憑藉這一勝利,齊桓公更進一步坐穩了自己霸主的寶座,地位無人憾動。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齊國陡然陷入無休止的內亂,宋襄公因為受齊桓公生前所託,派兵護送齊孝公回到國內成功即位。其實宋國的國力並不強大,本無稱霸基實力,但宋襄公不自量力,以為自己既然能夠平定齊國的內亂,齊桓公的曾經的霸主地位自然非自己莫屬,因此仿效齊桓公的作法,多次舉行盟會,未經公推即以諸侯長的身份自居,這自然引起楚成王的強烈不滿。楚成王的實力和影響力雖與齊桓公無法比,但卻遠超宋襄公。因為受到齊桓公的打壓,已經隱忍蟄伏許多年的楚成王早就心懷不滿,時刻尋找著東山再起的機會,眼見宋襄公並未得到大多數諸侯國家的真心支持,決定撕破偽裝重現江湖。公元前639年即齊桓公去世後的第5年,楚成王苦等已久的機會來了,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欲為盟會,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將好往襲辱之。”遂行,至盂,遂執辱宋公,已而歸之”。楚成王竟然在宋襄公所辦盟會的地方暗伏兵甲,將其抓捕後直接帶回國內,成為當時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讓一心想成為霸主的宋襄公臉面盡失,直到魯國出面斡旋,楚國才放其回國。宋襄公雖然顏面已失,但仍未吸取教訓,既不甘心受楚國之辱,也不想放棄自己爭霸中原的雄心壯志,於公元前638年聯合衛、許、滕等國,決定去攻打歸附於楚的鄭國。鄭國抵抗不了自然要向楚國求救,舉世聞名的泓水之戰暴發,宋襄公不僅輸掉了戰爭,而且自己也身受重傷,於第二年不治而亡。

連勝宋襄公兩局,楚成王威風大振,周邊諸侯國家紛紛來歸,只要謀劃得當,霸主之位應該垂手可得,可就在此時半路上突然殺出了一個“程咬金”--晉文公,使楚成王的霸主美夢終難實現。

公元前636年也就是宋襄公身亡的第二年,在外已經流亡了19年的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下打回晉國,殺掉晉懷公奪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君位。晉文公雖然在位僅僅9年的時間,但逆境使人進步,他在一幫經驗相當豐富的老臣的指導下,在短時間即穩定了國內政局,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使國力大增。晉文公的不平凡不僅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還在於歷史給他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的周王室突然暴發了所謂“子帶之亂”:王子帶居然聯合狄人攻破周都,起跑了周襄王。晉文公以敏銳的政治嗅覺及時捕捉了這個難得的機會,立即率兵“勤王”,在打敗王子帶的軍隊後,將周襄王親自護送回都。此為蓋世之功,不僅受到了周天子的重賞,也得到了絕大多數諸侯國家的讚許和信賴,更重要的是他還從周天子那裡獲得了諸侯長的稱號,以後的所有攻伐征戰,皆可光明正大的借天子之命的旗號行事。這就是為什麼晉文公上位的時間雖然很短暫,卻能夠迅速得到中原諸侯國家的響應和認可,並迅速成就一番霸業的重要原因。

在晉文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啟霸業的同時,南方的楚成王並沒有清閒下來,仍然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圖謀中原,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包圍了宋國都城,想將宋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無法抵擋只好派人向晉國求救,成濮大戰一觸即發。楚國雖然曾經連勝宋國兩局,但這次因為令尹子玉的失誤,竟然輸掉了戰爭,而且輸得相當慘,幾乎全軍覆沒,令尹子玉自知罪責難逃,不得不自裁謝罪。楚成王積累已久的稱霸本錢,竟然在此役中灰飛煙滅,唯有落荒而逃。城濮之戰結束後,晉國乘勝之勇立即召集齊、宋等許多諸侯國家在踐土會盟,甚至還請出周襄王親自赴會,周襄王策封晉文公為“侯伯”也就是所謂諸侯長,還親自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自由征伐的權力。晉文公順理成章的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