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前几天,带两岁多的女儿到一个小广场上玩,女儿兴冲冲地跑到一个可以攀爬的器材面前,这时一个比我女儿稍大点的小男孩也跟着跑了过来,于是女儿跟小男孩一起攀爬起来。

女儿是第一次攀爬,我就站在她的身后好随时保护她的安全。

不一会,就听见男孩的爸妈开始指导男孩:

“你这个左脚往上迈一步”“右脚再迈一步”

“左手往上抓住这个地方”“右手要抓紧了,别松手啊”。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迈哪一只脚,该用哪一只手,停在那里不知该怎么爬。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而我女儿,我只是默默地站在她的身后,她完全凭着自己的摸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

这时男孩的父母更急了:“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看小妹妹,爬得多高,多快,赶紧爬!”

小男孩,明显变得更紧张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可以说经常碰到。

我们父母总是秉持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想要“教”孩子快速地学习一项技能,岂不知,对于孩子来说自我学习的过程要远比父母认为的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教”可能不是在“帮”他,反而是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0-6岁父母这样“教”,是在打扰孩子的成长

1“教”孩子,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正如上面那位男孩的爸爸妈妈,这种“教”孩子的方式,不仅没有让孩子学得更快,反而阻碍了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力量,让孩子不知所措。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天生拥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父母过度的干预,不仅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是在削弱孩子自我学习的力量,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马戏团的演员,表演时总是捆住自己,然后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演出结束后,他为了省事,就干脆不再解开绳子,捆着自己生活和睡觉。

突然有一天,有动物要吃他,别人给他解开绳子,他的手脚自由了,可他却什么都不会做了。

我们“教”孩子就如同是“束缚”孩子,总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节奏和认知认识这个世界,长此以往,孩子就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只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灌输。

2“教”孩子,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超市买了一个串珠子的玩具,她说她想去小广场跟小朋友一起玩,我就带着女儿到小广场找到一个石头桌子和凳子坐下。

女儿刚拿出玩具,就吸引了几个小朋友过来。

拿出来以后,我就在她面前示范了一下如何串珠子

,女儿看在眼里,自己就开始尝试,虽然好几次都没有串进去,但是很快她就自己摸索到了方法。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有一个小男孩也拿起珠子想要尝试,这时他旁边的奶奶就开始说:

“你用这两个手指头捏着小珠子”

“绳子你要拿的靠上点”

“慢慢地,手别抖来抖去,对准这个小洞”。

还没等奶奶说完,小男孩就把绳子和珠子一扔,转身跑了,奶奶赶紧追上去说:“你看你,我就知道你没有耐心,慢点跑,别摔着了!”

孩子是真的没有耐心吗?

是奶奶一句一句地“教”让孩子感觉到压抑,这让孩子无法体会到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所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孩子就干脆放弃对这件事情的尝试,更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因为有过这种不好的体验,可能就此丧失了兴趣。

3“教”孩子,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女儿特别喜欢玩沙子,我常常带她去沙坑里玩,好几次碰到这样的父母。

孩子特别专注的玩沙子,父母在旁边说:

“妈妈教你做一个城堡吧!”

“爸爸告诉你这个模具是这样玩的”

“这个不对,你看爸爸,这个是这样玩的。”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孩子的专注力就这样被父母你一言,我一语破坏掉了,父母站在旁边对孩子的强行灌输,无法让孩子静下心来安静地去发展内在的自己,总在不断地去回应父母地“教导”。

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大脑的能力,而是心灵的能力。让孩子专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去随意打扰;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发展自我,而不是乱加教导,这样孩子心就自然静下来,保持对事情的专注力。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是指挥者,也不是教导者,而是做一个观察者,让孩子能够自发地从事他喜欢的事情,做他感兴趣的事。

0-6岁的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依靠内隐学习的能力自我成长

什么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它指的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比如,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就是对内隐学习最好的例证,父母并没有教给孩子任何语法知识、语言规则,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周围环境中习得某种语言机制,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母语。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心理专家说,成人需要大约60年的辛苦努力才能学会的东西,孩子只用3年的时间就能学会,这正源于孩子具有的内隐学习的能力。

蒙特梭利也提出孩子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这其实跟“内隐学习”如出一辙,同路不同名而已。

蒙特梭利认为,所谓婴幼儿教育,是指婴幼儿自己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发展的过程。婴幼儿会从环境中直接吸收经验,而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授来获得。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着向好,向上,向善的自然发展趋势,相信孩子拥有自我成长的本能力量,然后,父母才能放下心中想要“教”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做自己成长路上的主人,协助孩子成长。

那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 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为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环境

为什么父母总是习惯去“教”孩子,为什么父母总是对孩子有各种期待,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僵化的,被各种框架束缚住了,所以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是会制约孩子成长的。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曾经看到一个爸爸带着3岁孩子在玩小火车玩具,孩子说:“爸爸,你快看,你快看,我的火车飞起来了,飞得好高呀!”

爸爸说:“火车怎么会在天上飞呢,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跑的,赶紧放下来!”

孩子一脸疑惑地把火车放了下来,就这样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被爸爸的“教”给扼杀了。

如果这位爸爸不执着于自己头脑中的条条框框,不总想着对孩子知识的灌输,那么孩子收获的就不是“火车要在轨道上跑”这种死的知识,而是对未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只有当父母是坚持自我成长的,父母的思维是开放的,流动的,那么父母才能感知到孩子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教”来束缚孩子的生命力。

2 少说教,做给孩子看

有一次,我刚打开电脑,想要查点资料,结果女儿看见了,非要爬上凳子玩电脑。

我跟女儿说:”你先去玩一会吧,一会妈妈在陪你玩。”女儿不听,坚持要玩。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我就有点恼火:“你在这里玩电脑,就是在打扰妈妈工作,知道吗?你不可以打扰妈妈工作。”

我越说,女儿越不听,最后我只好选择陪女儿玩她的玩具。

后来,有一次,我要准备带她出去玩,我看她很专注的在玩积木,所以当时就没有喊她,只是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她。

等她玩完以后,女儿问我:“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呢?”

我说:“妈妈等你呀,妈妈不想打扰你玩积木。”

女儿立刻就说:“谦谦不能打扰妈妈工作,是吗?”

当时我就突然明白了:

孩子真的不听我们讲道理的,她只能是看着我们怎么做,她才会去理解,去模仿,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跟孩子说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做给孩子看。

3 父母要做孩子的观察者,帮孩子成为自己

育儿专家李跃儿说:“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

纪录片《零零后》里面有一个在众人眼里的“坏”孩子池亦洋,喜欢打打杀杀,欺负其他孩子,幼儿园里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池亦洋退学,可是李跃儿老师坚决不同意,她说:“我观察了池亦洋3周,得到的结果是池亦洋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0-6岁的孩子你还在这样“教”吗?内隐学习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于是李跃儿老师在后来的一年当中,一直引导池亦洋,帮他建立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12年后,这个“坏”孩子代表中国站在了橄榄球全球联赛的赛场上,为国添彩。

池亦洋真的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多少父母会努力“教导”这样的“坏孩子”,让他符合父母心中期待的样子。

观察孩子,就是要让父母放下总是试图改变和教育孩子的执念,做一个默默的观察者,尝试理解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引导孩子成为他自己。

蒙特梭利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主角,儿童自己才是主角。若父母甘愿当儿童成长中的配角,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对儿童的帮助就会更有价值。如果父母能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儿童,儿童就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就是父母的权威和尊严所在。”

我们要相信在孩子生命的头6年,孩子成长的过程不是依靠父母来构建的,而是一个生命内部自我领悟的过程,所以,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利于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孩子自然就会构建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