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前幾天,帶兩歲多的女兒到一個小廣場上玩,女兒興沖沖地跑到一個可以攀爬的器材面前,這時一個比我女兒稍大點的小男孩也跟著跑了過來,於是女兒跟小男孩一起攀爬起來。

女兒是第一次攀爬,我就站在她的身後好隨時保護她的安全。

不一會,就聽見男孩的爸媽開始指導男孩:

“你這個左腳往上邁一步”“右腳再邁一步”

“左手往上抓住這個地方”“右手要抓緊了,別鬆手啊”。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邁哪一隻腳,該用哪一隻手,停在那裡不知該怎麼爬。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而我女兒,我只是默默地站在她的身後,她完全憑著自己的摸索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

這時男孩的父母更急了:“你怎麼這麼笨呢?你看看小妹妹,爬得多高,多快,趕緊爬!”

小男孩,明顯變得更緊張了。

其實,這樣的場景,可以說經常碰到。

我們父母總是秉持著“效益最大化”的原則,想要“教”孩子快速地學習一項技能,豈不知,對於孩子來說自我學習的過程要遠比父母認為的結果更重要,我們的“教”可能不是在“幫”他,反而是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0-6歲父母這樣“教”,是在打擾孩子的成長

1“教”孩子,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正如上面那位男孩的爸爸媽媽,這種“教”孩子的方式,不僅沒有讓孩子學得更快,反而阻礙了孩子自我學習和成長的力量,讓孩子不知所措。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天生擁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父母過度的干預,不僅不是在幫助孩子,反而是在削弱孩子自我學習的力量,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阻礙孩子走向獨立。”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馬戲團的演員,表演時總是捆住自己,然後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演出結束後,他為了省事,就乾脆不再解開繩子,捆著自己生活和睡覺。

突然有一天,有動物要吃他,別人給他解開繩子,他的手腳自由了,可他卻什麼都不會做了。

我們“教”孩子就如同是“束縛”孩子,總是讓孩子按照父母的節奏和認知認識這個世界,長此以往,孩子就喪失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只會被動地接受父母的灌輸。

2“教”孩子,讓孩子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有一次,我帶女兒去超市買了一個串珠子的玩具,她說她想去小廣場跟小朋友一起玩,我就帶著女兒到小廣場找到一個石頭桌子和凳子坐下。

女兒剛拿出玩具,就吸引了幾個小朋友過來。

拿出來以後,我就在她面前示範了一下如何串珠子

,女兒看在眼裡,自己就開始嘗試,雖然好幾次都沒有串進去,但是很快她就自己摸索到了方法。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有一個小男孩也拿起珠子想要嘗試,這時他旁邊的奶奶就開始說:

“你用這兩個手指頭捏著小珠子”

“繩子你要拿的靠上點”

“慢慢地,手別抖來抖去,對準這個小洞”。

還沒等奶奶說完,小男孩就把繩子和珠子一扔,轉身跑了,奶奶趕緊追上去說:“你看你,我就知道你沒有耐心,慢點跑,別摔著了!”

孩子是真的沒有耐心嗎?

是奶奶一句一句地“教”讓孩子感覺到壓抑,這讓孩子無法體會到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所帶來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所以孩子就乾脆放棄對這件事情的嘗試,更嚴重的後果是孩子因為有過這種不好的體驗,可能就此喪失了興趣。

3“教”孩子,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女兒特別喜歡玩沙子,我常常帶她去沙坑裡玩,好幾次碰到這樣的父母。

孩子特別專注的玩沙子,父母在旁邊說:

“媽媽教你做一個城堡吧!”

“爸爸告訴你這個模具是這樣玩的”

“這個不對,你看爸爸,這個是這樣玩的。”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孩子的專注力就這樣被父母你一言,我一語破壞掉了,父母站在旁邊對孩子的強行灌輸,無法讓孩子靜下心來安靜地去發展內在的自己,總在不斷地去回應父母地“教導”。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大腦的能力,而是心靈的能力。讓孩子專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去隨意打擾;讓孩子按照自己內在的節奏發展自我,而不是亂加教導,這樣孩子心就自然靜下來,保持對事情的專注力。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是指揮者,也不是教導者,而是做一個觀察者,讓孩子能夠自發地從事他喜歡的事情,做他感興趣的事。

0-6歲的兒童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依靠內隱學習的能力自我成長

什麼是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提出的,它指的是個體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的複雜知識的過程,整個過程中,個體並沒有意識到或者陳述出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麼,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

比如,兒童對於語言的學習,就是對內隱學習最好的例證,父母並沒有教給孩子任何語法知識、語言規則,然而,每一個孩子都能從周圍環境中習得某種語言機制,熟練地運用自己的母語。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心理專家說,成人需要大約60年的辛苦努力才能學會的東西,孩子只用3年的時間就能學會,這正源於孩子具有的內隱學習的能力。

蒙特梭利也提出孩子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這其實跟“內隱學習”如出一轍,同路不同名而已。

蒙特梭利認為,所謂嬰幼兒教育,是指嬰幼兒自己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發展的過程。嬰幼兒會從環境中直接吸收經驗,而不是通過教育者的教授來獲得。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首先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著向好,向上,向善的自然發展趨勢,相信孩子擁有自我成長的本能力量,然後,父母才能放下心中想要“教”孩子的慾望,讓孩子做自己成長路上的主人,協助孩子成長。

那作為父母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1 父母不放棄自我成長,為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環境

為什麼父母總是習慣去“教”孩子,為什麼父母總是對孩子有各種期待,因為我們的思維是僵化的,被各種框架束縛住了,所以我們給孩子提供的家庭環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會制約孩子成長的。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曾經看到一個爸爸帶著3歲孩子在玩小火車玩具,孩子說:“爸爸,你快看,你快看,我的火車飛起來了,飛得好高呀!”

爸爸說:“火車怎麼會在天上飛呢,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跑的,趕緊放下來!”

孩子一臉疑惑地把火車放了下來,就這樣孩子的豐富的想象力被爸爸的“教”給扼殺了。

如果這位爸爸不執著於自己頭腦中的條條框框,不總想著對孩子知識的灌輸,那麼孩子收穫的就不是“火車要在軌道上跑”這種死的知識,而是對未來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所以,只有當父母是堅持自我成長的,父母的思維是開放的,流動的,那麼父母才能感知到孩子生命的流動和成長,並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用“教”來束縛孩子的生命力。

2 少說教,做給孩子看

有一次,我剛打開電腦,想要查點資料,結果女兒看見了,非要爬上凳子玩電腦。

我跟女兒說:”你先去玩一會吧,一會媽媽在陪你玩。”女兒不聽,堅持要玩。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我就有點惱火:“你在這裡玩電腦,就是在打擾媽媽工作,知道嗎?你不可以打擾媽媽工作。”

我越說,女兒越不聽,最後我只好選擇陪女兒玩她的玩具。

後來,有一次,我要準備帶她出去玩,我看她很專注的在玩積木,所以當時就沒有喊她,只是靜靜地站在旁邊等她。

等她玩完以後,女兒問我:“你站在這裡幹什麼呢?”

我說:“媽媽等你呀,媽媽不想打擾你玩積木。”

女兒立刻就說:“謙謙不能打擾媽媽工作,是嗎?”

當時我就突然明白了:

孩子真的不聽我們講道理的,她只能是看著我們怎麼做,她才會去理解,去模仿,去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儘量不要跟孩子說教,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給孩子看。

3 父母要做孩子的觀察者,幫孩子成為自己

育兒專家李躍兒說:“我們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是觀察孩子。”

紀錄片《零零後》裡面有一個在眾人眼裡的“壞”孩子池亦洋,喜歡打打殺殺,欺負其他孩子,幼兒園裡其他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池亦洋退學,可是李躍兒老師堅決不同意,她說:“我觀察了池亦洋3周,得到的結果是池亦洋給所有人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

0-6歲的孩子你還在這樣“教”嗎?內隱學習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

於是李躍兒老師在後來的一年當中,一直引導池亦洋,幫他建立規則,與其他孩子友好相處,12年後,這個“壞”孩子代表中國站在了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上,為國添彩。

池亦洋真的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這樣的好老師,多少父母會努力“教導”這樣的“壞孩子”,讓他符合父母心中期待的樣子。

觀察孩子,就是要讓父母放下總是試圖改變和教育孩子的執念,做一個默默的觀察者,嘗試理解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

蒙特梭利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是主角,兒童自己才是主角。若父母甘願當兒童成長中的配角,他們就會做得更好,對兒童的幫助就會更有價值。如果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兒童,兒童就能獲得更好的成長。幫助兒童更好地成長,就是父母的權威和尊嚴所在。”

我們要相信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是依靠父母來構建的,而是一個生命內部自我領悟的過程,所以,我們只要給孩子提供利於成長的條件和環境,孩子自然就會構建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