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很火的电影《少年的你》,有人说三观不正,你怎么看待?

减肥的小胖胖


少年的你

这部电影还是很成功的,之前是近几年看过心理感到振动的。在某眼上看到评分8.3,一直以为是刷出来的,一直没去看。直到朋友推荐要一起去看看,看完就感觉没浪费这张电影票,感觉像吃火锅一样,以为在电影院都吃完了,不过回家后捞一捞还是有惊喜。

说他是一部校园霸凌的电影吧?你越看感觉看到的越多。说他只是青春片吧?从电影院走一圈你发现不止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不止是青春的共鸣,你还发现其实你还是和陈念都还是渴望着星空,不过两者的渴望并不同。做为被欺凌的主角,他渴望着只要“成人”就不必在面对现在的苟且?可真的是这样吗?她认为我们拥有一片星空,不要再去面对诸多的不幸和伤害。可每个“成人”谁又不是假装着自己抬头看到的星空是自己想看的星空呢!

在我们的教育中,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影片中的陈年,小北,魏莱等。你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总感觉到了大学之前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坏的回忆会忘掉,好的回忆留作“成人”的宝贵财富。

电影的成功有几点?从票房上投资1.2亿到翻了几倍。从某眼的评分也可以看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从演员和导演也没令我们失望。周冬雨不再只是稚嫩的流量粉,俨然有了周迅当面的一丝风采,人都是在进步的。易烊千玺的演技炸裂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也有感觉。从题材上校园青春无疑让他收获很多的观看群体,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去欣赏,还是已是“成人”的我们的去品读。都有味道。

每个人物的塑造来源于我们和我们身边让我们更能够感同深受。是对陈念(周冬雨饰演)的同情和感慨。还是对魏莱的批判还是反思。你青春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被老师以成绩分出的所谓小北(差等生),是否碰到过他们或者走进过他们的内心?是否也有被魏莱所欺凌过或者同他们一起欺负别人。他们是可恨还是可怜,又或者只是以他们认为的方式去反抗着什么。相信你看完会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我只说说我的看法,不合适的一起讨论。

陈念(周冬雨饰演)的人物模板我们也都看到过就是你的同桌。她没有完整的家庭背景,自己承受来自家庭和外部讨债人以及周围的各种冷嘲热讽。她自卑,她渴望“成人”。她以为只要上了大学,到了一个不认识他们的地方就可以重新开始。有了独立的经济和朋友圈,就可以忘掉这些遇到的所有不愉快,所以她忍,她忍着现在遇到的所有不公。即使现在身在阴沟里,但她相信总有忍过看到星空的那一刻。可谁又何尝不是在阴沟里呢?“成人”看到的星空又何尝一定是自己想看到的呢!

小北(易烊千玺饰演)的人物我们也遇到过。但那时的我们只看到的是他坏的一面,从来没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一个没有父母,随时都要鼓起身上尖刺的男孩,谁又能理解他呢?他没有陈念渴望的星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渴望能守护住陈念的星空,那也是他的星空。他什么也没有,只有那一双不算有力的拳头,他只能去拳头去说。那是他唯一能捍卫自己尊严的东西。

魏莱(周也饰演)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爸妈眼里是乖乖女,但时刻笼罩在各种威严当中的他们又过的怎么样呢?当老师念到陈念的成绩时,当父亲因为自己高考失利而不理会自己时,他们又该怎么去发泄自己的抗争心里呢!是她错了吗?是学校错了吗?还是他的父母错了?我们无从回答。一个在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又为什么会成为“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呢。父母施加在她头上的威严使她变成一个乖乖女,自己的任何规划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从1到10按部就班,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已经帮你规划好了。你也不需要去付出,只需要去索取。她甚至对胡小蝶的死并没有什么感觉,到却对警察提到自己父母而能让她崩溃。

就说那么多吧。有时间希望你们可以去看看,慢慢品慢慢读。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总体。无数的灵魂构成了我们整个社会,“成人”的星空真的就是她(们)所期望的星空吗?







零点胖


曾国祥导演的作品《少年的你》是一部关于校园霸凌题材的片子,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不少同学对这部片子的话题讨论,其中有一个话题讨论的是这部剧里面主要人物的“三观”正不正?

当我二刷《少年的你》之后,看着故事结尾处陈念和小北隔着探视窗先是沉默,然后相望落泪的镜头后,我就知道这是一部三观很正的电影。

在我看来,电影《少年的你》是一部极具探讨意义的片子,因为剧情所描述的就是现实里我们经历过,或身边人正在经历着的事情。

与其争议这部剧的主要人物的三观是否端正,还不如先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剧的故事本身,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三观?

霸凌是一种恶

故事女主叫陈念,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对于寄期望于“知识改变命运”的陈念而言,临近高考这个时间点,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

但校园有时候就是个小社会,有人在安分学习,也有人以霸凌同学为乐趣,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心理。而陈念很不幸地遭到了霸凌,以魏莱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

1.言语调侃有时候也是一种恶

在饭堂打饭时,陈念被魏莱几人围起来调侃起她的考试成绩。

在外人看来,魏莱几人可能只是言语上的开玩笑调侃,但在陈念目睹过同学胡晓蝶的跳楼自杀之后,她知道面前这几个人是在戏弄她,这里的调侃,是带有嘲笑意味的。

这是言语上的霸凌!

2.放学后尾追拦截

饭堂里魏莱几人对陈念的调侃像是一个信号弹,告诉了看故事的我们,一个关于霸凌的故事开始了!

因为胡晓蝶的自杀,陈念为胡晓蝶盖衣服这个举动,被带去问话,这引起了魏莱几人的不满。之后可能是看不惯陈念的学习成绩,也可能是不喜欢陈念在饭堂里的冷漠态度,所以魏莱几人放学后尾追拦截陈念,并对她推搡卡脖子。

这是行为上的霸凌!

3.课间活动被孤立

因为胡晓蝶的自杀事件后,陈念一直就是同学眼里的异类,她在班级里经常是不合群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课间活动打排球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给她传球,而当她接到球后打出去,却很尴尬的发现没人愿意接她的球,这时候陈念明白,自己是被大家孤立了。

集体孤立也是一种霸凌!

陈念三观太正

面对种种欺凌,陈念的同班男同学劝她再熬一个月就过去了。是啊,在多数人看来,在临近高考这么重要的时间点上,有什么事是熬不过去的?

但陈念知道,面对霸凌不是能不能熬过去的问题,而是已经躲不掉了。陈念选择了报警,然后警察盘问了以魏莱为首的三个霸凌者。

报警,这是理智且三观正的表现吧?

毫无疑问,是的。

报警是陈念目前所做的一件正确事情,但报警过后并没有为霸凌这件事画上句号,因为人性的恶有时候不是正常人三观所能猜想到的。

因为报警,所以魏莱三人被学校停学,之后这几个人就去堵陈念回家的门。被追着跑的陈念躲进了垃圾箱里面,然后拨通了警官的电话,接通电话后陈念却说打错了。

这时候可能就有观众不理解,面对欺凌,陈念为什么不说出来,不告诉警官她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

安分老实有时候不能带来平安,尤其是面对霸凌时。正是陈念沉默的缘故,所以后面发生了被魏莱等人扒衣服拍照、剃光头、拳打脚踢的事情。

因为陈念不告诉警官她的真实情况,所以导致了后面她被欺辱,这是她自作自受,这是陈念的不作为犯下的错吗?

不是的,逻辑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老师告诉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当陈念的男同学告诉她“熬过去”,当陈念母亲说“我就指着你呢啊”,当所有人都隐隐告诉陈念你要“坚持住”的时候,这些人这时候塑造了陈念的三观,让她有了关于价值的取舍。

陈念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抱有一丝希望,想着事情会就这样过去,她现在一心只想着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后面因为欺辱事件,魏莱来找陈念和解,然后陈念过失致人死亡,这件事被小北知道后,他为陈念承担罪责。

当小北为陈念顶罪入狱之后,此时的陈念还是一个无辜者吗?她曾经的三观现在是不是已经歪了?

胡晓蝶自杀,陈念被欺辱,魏莱死亡,小北入狱……

看着一出出悲剧的发生,作为观众的我们早已唏嘘不已。

而短短时间里经历着这一切的陈念,恐怕内心早已崩溃,但当她此时面临着前面两条路,一条是认罪入狱舍弃美好前程,一条是看着喜欢的人顶罪坐牢时,她选择了前者。

一个经历了霸凌与恶的人,如果还能秉持着爱与善良,我们又怎么能说她的三观不正呢?


某年电影


电影首映我就去看了,讲的是校园暴力的故事,故事本来就基于不同寻常的群体上,电影中关于刘北山替陈念坐牢的我们认为不合三观的选择,其实在他们这群人的内心定位中是比看着心爱的人受欺负更值得,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生下来就受尽欺凌,陈念为了想过的生活努力学习考上了北大,如果因为过失致人死亡坐牢肯定一生再也无法出人头地,这是他们这一群体的无奈,虽说三观有点不符,但是我认为基于他们的特殊性上,是可以理解的


快乐女生养成记


一个事物有两面性,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侧面,犹如盲人摸象,只是各人所见不同而已。

《少年的你》,一部很接地气,从剧本到导演、演员等都非常用心的作品,有人说三观不正也实属正常,就如站在山脚下看不到山腰或者山顶的风景是一样的。做为一个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关注者,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作品!

首先,这部作品极为接地气,对欺凌事件中孩子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家长看到的大多是孩子的表面,看不到孩子心理的变化,而这部影片让每一个现实的家长都能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清楚地了解剧中的陈念、小北、甚至魏莱她们的心理发展成长过程。这在自己孩子身上家长一般是不容易感看到的。

而电影和观影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剧情的展开是一个连续性的故事,这就给了观影人很连续的动态再现,就更容易看清楚孩子的整体过程,更能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部影片,看似是孩子之间的欺凌事件,背后的却更多的却是对家长的警示:

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做欺凌者?

虽然家长的出场和描述不多,可对于魏莱,影片中第一号欺凌者,她扭曲的性格、丑陋的人格和她光鲜亮丽的外表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不多的台词和她爸爸妈妈短短的镜头中已经展现无遗。

她是怎么成为了第一号欺凌者的?答案已经在影片中了。

我们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他人欺凌?

对于陈念、胡小蝶、小北他们都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为什么被欺凌?影片没有正面给出解释,但从剧情的发展中读者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小北13岁之前没有了父亲,13岁又被母亲推向街头。

陈念的父爱也是缺失的,妈妈缺失整日东躲西藏地躲债,经常性地一个人在家。

胡小蝶心理极度没有安全感,也不如陈念那么坚强和好运。

班主任老师对陈念不错,可却保护不了她,警官郑易非常同情陈念,也保护不了她,妈妈不但保护不了她,还给她创造了让同学耻笑她的条件。她能求助的人都无法根本解决她的问题,她只有豁出去去选择刘小北,这个街头混混的帮助,这是冒了多大的险哈!

第三,这部影片没有明确给出解决欺凌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因为“校园欺凌不止于校园。”

社会每个人都有种种的不同,尤其是意识观念和对事物的看法,因为不同,参产生了欺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都有不同的个性。

影片中有多个小北陪伴陈念上学和放学的镜头,乃至于最后,二人都成年了,陈念做了老师,关注到了那个有心事的小女生,她没有说什么,就是在小女生的旁边陪她一起走,小北就在不远的后边陪着陈念和小女生,这个镜头温馨、幸福。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说法深入人心:

妈妈陪孩子,爸爸陪妈妈,孩子和妈妈一起陪着孩子,这是最为幸福的家庭关系模式。

当然,这是我对影片的一点解读。

一部影片每个人看过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不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见,才能讨论出更多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头脑碰撞吧!


快乐庭院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大概是电影《少年的你》中最暖人心的一句话,然而社会又是如此现实,陈念保护不了这个世界,小北也保护不了陈念。

面对同学的暴力,陈念拿起法律武器,最终使得她们离开了校园,让自己以及其他无辜的同学免受欺凌。然而这三人只是退学,并没有受到其他制裁,依旧可以明目张胆地在路上劫持陈念,对其施暴,扒光衣服拍照。

陈念结识了小北,住在小北家里,小北护送陈念上下学,俨然成为陈念的贴身保镖,陈念的日子似乎安宁了一些。然而校园欺凌并没有结束,依然有同学饱受欺凌,对那些“恶霸”唯命是从,生活在恐惧之中。陈念没有能力再去做什么,只能陪同学走回家,小北也默默陪同。作为群体中的弱者,他们只能力所能及地抱团取暖。

自从认识陈念,小北就开始了对她的保护,直到陈念过失杀人,小北替罪,小北一直都在用尽全力去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然而一个人力量实在太弱小了,更何况一个身处底层的少年。在无情的法律之下,陈念最终还是和小北一起入了狱,即便高考如此高分,也与心心念念的北大梦想失之交臂,拯救陈念家庭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折断了。

两个单亲家庭的善良少年被判刑,那些家境优越却心肠歹毒的学生却游离于法律之外。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不够理性,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暴力,于是更容易触碰法律。因为他一无所有,无依无靠,除了用尽身上的力气来保护自己,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来与这个世界抗衡。

没错,魏莱是遭到了报应,但更多的欺凌者却逍遥于法律之外,毕竟他们没有犯法。而单单从魏莱的角度看,她也是一个弱者,在父母的强权之下,手无缚鸡之力。

我们可以想象,其他两位被退学的欺凌者完全可以通过家庭教师或校外培训进行学习,最终顺利高考,她们的将来是可以预见的。而陈念纵然成绩拔尖,也不敌一个过失杀人,她最终无缘北大,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

或许是出狱后的陈念没能再次考取北大,也或许是种种经历让她改变了最初的崇高理想,不再幻想着保卫世界,只希望能够用爱心温暖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愿所有的选择都是陈念内心的声音使然,而不是无奈之举。

法律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然而结局却依旧强者为大,弱者仍弱。法律只在事实形成之后发挥作用,而少年的复杂成长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与引导,阶层固化不应当成为应试教育的最终产品。


影视口碑榜


三观不正这个词真是太害人了。

就是因为你们对三观正孜孜不倦地追求,导致我有段时间看很多书都很别扭,因为它“三观不正”。

我好不容易能走出三观不正这个大谬论了,你这个问题又差点给我拉回来。

你看的是电影,是艺术,不是政治课本。

知道艺术扎根于什么吗?就是复杂的人性。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那些黑暗无疑是压抑的,但是站在文学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人性的黑暗,才有巨大的戏剧张力,才能衬托出光辉之人为何光辉。

一句话一个情节永远不能判断剧情本身的三观。比如我写一个被包养的情人,故事里她自己或别人把这个职业说得伟光正,我就三观不正了,难道我不该问一句你看完整个故事了吗?

醒醒孩子,如果所有剧情的导向都是三观正,那这世上,就没有文学可言了,你看见的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没有了。

比起三观正,更重要的是三观真。

更新:

你们觉得我拿毛选做比喻不对,那我改掉好了,实不相瞒,我的确也没读过,只是那么随便一写,真的对不起。。。

再更新:

有空琢磨一部剧到底三观正不正,其实我觉得不如好好把自己的三观琢磨得正一点、稳定一点,天天盯着别人的故事看有多大意义呢,你们说是吧。

三更:

我觉得有人压根没明白我啥意思。

我不觉得作品要抛弃道德追求人性,我是觉得,现在有些人判断三观的标准就有问题。

打个比方,《白夜行》大家都看过吧。如果来评价它的三观,好了,有些人就会这么评价的:

亮司和雪穗怎么可以合起来整同学呢?三观不正,雪穗怎么可以偷老师的作品呢?亮司怎么可以让同学当鸭呢?三观不正,友彦怎么可以觉得亮司告密很恶心,明明是那女的错了啊,三观不正……

没完没了了。

在《白夜行》这种经典作品情况还好一点,那种不算完美、质量在中游或者中上水平的作品,是重灾区。

然而,市面上流通的,大多都是那种作品。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应该不会为歌颂邪教的文学洗白,就算它语言再优美;大伙儿应该烦的都是截取一段台词、几张图片炮轰作品三观不正的人吧。

我对文学的要求很简单,写现实类作品的,你特么人物表现出来的样子得是一个正常人能表现出来的啊!!!。

有些人要的三观正,已经不是普通的正常人能做到的了。

(当然有些作品里的邪恶也不是一个人类能表现出来的,重灾区总裁文的坏女二)。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把老祖宗的话心里默念三遍。






康居画业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如易中天、李银河的大咖都点评了《少年的你》,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片子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过大家估计在骂的除了它的融梗之外,应该是它里面源于生活的未成年人犯罪却得不到惩罚这件事吧


娱乐最新前沿


近日,演员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公众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热议。影片中的那些少年面对自身或他人遭遇校园欺凌,内心有无助和惶恐,也有错愕和挣扎,他们用青春探索成长的道路,用天真和赤诚试图破解自身的困境。


少年们以少年的方式保护自己,而成年人的我们又要如何保护少年?


尽管“成长”主题蕴含丰富的故事性,一直是电影偏爱表现的题材,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应对校园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像电影那样光靠“成长”是不行的。如果未成年人只能依靠自身的“成长”来远离痛苦、抚平伤痕,此种“成长”的社会成本未免太高,代价未免太大。事实上,少年时期出现的恶是更应被及时制止和引导的,真正化解此种极端的社会现象,需思考从源头解决问题,如何让未成年人负起责任,一方面不要让孩子沦为霸凌者,另一方面也要让遭受霸凌的孩子不再沉默。


法律层面应划清底线,让整治校园霸凌问题有法可依。日前,全国人大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与会专家针对未成年人校园安全、人身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提出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历史案例和经验,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


除了法律,教育创新也是值得探索的解决之道。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一道底线,学校和家庭则是让未成年人看到阳光和希望的“指路明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面对校园霸凌行为不应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态度明确地表达,伤害他人行为不可取,校园暴力是不可为之事。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寻找反校园欺凌之道,例如设立心理咨询援助机构、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用青少年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校园霸凌的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以及对学生校内和校外的生活全方位关注等。


对家庭而言,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启蒙阶段拥有一颗善心,并且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和引导。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和学校积极配合,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和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若有不好的苗头更要严肃制止,切不可因心软便助纣为虐。


电影《少年的你》中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呵护少年的成长,家长、学校、社会还需加强协作,坚定地告诉少年们:你们向前走吧,我们一定在你们身后!


湘妹陀逛吃攻略


少年的你,电影是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影片中,大家对于周冬雨饰演的陈念,过失杀人而争执,你未成年,加上没有案底,判得轻,这不免让人疑惑:“这是鼓励未成年人犯罪吗?”,但是你要知道,影片中,从一开始,陈念只是想被保护,或者是不愿意被打扰,她没有借着未成年而去伤人。总得来说,过失杀人之后考虑到未成年从轻处罚,与借着未成年而伤天害理,是两回事。电影来源于生活,能从电影中得到一些反思,引起大家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



HUI说娱乐


校园暴力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逃避。正视并且警醒各位校园的青年人才是最重要的,把后果和弊端展现在眼前,避免一切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