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有人說三觀不正,你怎麼看待?

減肥的小胖胖


少年的你

這部電影還是很成功的,之前是近幾年看過心理感到振動的。在某眼上看到評分8.3,一直以為是刷出來的,一直沒去看。直到朋友推薦要一起去看看,看完就感覺沒浪費這張電影票,感覺像吃火鍋一樣,以為在電影院都吃完了,不過回家後撈一撈還是有驚喜。

說他是一部校園霸凌的電影吧?你越看感覺看到的越多。說他只是青春片吧?從電影院走一圈你發現不止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不止是青春的共鳴,你還發現其實你還是和陳念都還是渴望著星空,不過兩者的渴望並不同。做為被欺凌的主角,他渴望著只要“成人”就不必在面對現在的苟且?可真的是這樣嗎?她認為我們擁有一片星空,不要再去面對諸多的不幸和傷害。可每個“成人”誰又不是假裝著自己抬頭看到的星空是自己想看的星空呢!

在我們的教育中,每個學校都或多或少的經歷了影片中的陳年,小北,魏萊等。你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總感覺到了大學之前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壞的回憶會忘掉,好的回憶留作“成人”的寶貴財富。

電影的成功有幾點?從票房上投資1.2億到翻了幾倍。從某眼的評分也可以看出確實觸動了很多人。從演員和導演也沒令我們失望。周冬雨不再只是稚嫩的流量粉,儼然有了周迅當面的一絲風采,人都是在進步的。易烊千璽的演技炸裂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也有感覺。從題材上校園青春無疑讓他收穫很多的觀看群體,是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去欣賞,還是已是“成人”的我們的去品讀。都有味道。

每個人物的塑造來源於我們和我們身邊讓我們更能夠感同深受。是對陳念(周冬雨飾演)的同情和感慨。還是對魏萊的批判還是反思。你青春的時候有沒有遇到被老師以成績分出的所謂小北(差等生),是否碰到過他們或者走進過他們的內心?是否也有被魏萊所欺凌過或者同他們一起欺負別人。他們是可恨還是可憐,又或者只是以他們認為的方式去反抗著什麼。相信你看完會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我只說說我的看法,不合適的一起討論。

陳念(周冬雨飾演)的人物模板我們也都看到過就是你的同桌。她沒有完整的家庭背景,自己承受來自家庭和外部討債人以及周圍的各種冷嘲熱諷。她自卑,她渴望“成人”。她以為只要上了大學,到了一個不認識他們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開始。有了獨立的經濟和朋友圈,就可以忘掉這些遇到的所有不愉快,所以她忍,她忍著現在遇到的所有不公。即使現在身在陰溝裡,但她相信總有忍過看到星空的那一刻。可誰又何嘗不是在陰溝裡呢?“成人”看到的星空又何嘗一定是自己想看到的呢!

小北(易烊千璽飾演)的人物我們也遇到過。但那時的我們只看到的是他壞的一面,從來沒走進他們,瞭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一個沒有父母,隨時都要鼓起身上尖刺的男孩,誰又能理解他呢?他沒有陳念渴望的星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他渴望能守護住陳唸的星空,那也是他的星空。他什麼也沒有,只有那一雙不算有力的拳頭,他只能去拳頭去說。那是他唯一能捍衛自己尊嚴的東西。

魏萊(周也飾演)在老師眼裡是好學生,爸媽眼裡是乖乖女,但時刻籠罩在各種威嚴當中的他們又過的怎麼樣呢?當老師唸到陳唸的成績時,當父親因為自己高考失利而不理會自己時,他們又該怎麼去發洩自己的抗爭心裡呢!是她錯了嗎?是學校錯了嗎?還是他的父母錯了?我們無從回答。一個在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又為什麼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呢。父母施加在她頭上的威嚴使她變成一個乖乖女,自己的任何規劃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商品,從1到10按部就班,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已經幫你規劃好了。你也不需要去付出,只需要去索取。她甚至對胡小蝶的死並沒有什麼感覺,到卻對警察提到自己父母而能讓她崩潰。

就說那麼多吧。有時間希望你們可以去看看,慢慢品慢慢讀。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我們又生活在一個總體。無數的靈魂構成了我們整個社會,“成人”的星空真的就是她(們)所期望的星空嗎?







零點胖


曾國祥導演的作品《少年的你》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題材的片子,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不少同學對這部片子的話題討論,其中有一個話題討論的是這部劇裡面主要人物的“三觀”正不正?

當我二刷《少年的你》之後,看著故事結尾處陳念和小北隔著探視窗先是沉默,然後相望落淚的鏡頭後,我就知道這是一部三觀很正的電影。

在我看來,電影《少年的你》是一部極具探討意義的片子,因為劇情所描述的就是現實裡我們經歷過,或身邊人正在經歷著的事情。

與其爭議這部劇的主要人物的三觀是否端正,還不如先把目光聚焦到這部劇的故事本身,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討論三觀?

霸凌是一種惡

故事女主叫陳念,是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對於寄期望於“知識改變命運”的陳念而言,臨近高考這個時間點,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學習。

但校園有時候就是個小社會,有人在安分學習,也有人以霸凌同學為樂趣,來滿足自己的惡趣味心理。而陳念很不幸地遭到了霸凌,以魏萊為首的三人組的霸凌。

1.言語調侃有時候也是一種惡

在飯堂打飯時,陳念被魏萊幾人圍起來調侃起她的考試成績。

在外人看來,魏萊幾人可能只是言語上的開玩笑調侃,但在陳念目睹過同學胡曉蝶的跳樓自殺之後,她知道面前這幾個人是在戲弄她,這裡的調侃,是帶有嘲笑意味的。

這是言語上的霸凌!

2.放學後尾追攔截

飯堂裡魏萊幾人對陳唸的調侃像是一個信號彈,告訴了看故事的我們,一個關於霸凌的故事開始了!

因為胡曉蝶的自殺,陳念為胡曉蝶蓋衣服這個舉動,被帶去問話,這引起了魏萊幾人的不滿。之後可能是看不慣陳唸的學習成績,也可能是不喜歡陳念在飯堂裡的冷漠態度,所以魏萊幾人放學後尾追攔截陳念,並對她推搡卡脖子。

這是行為上的霸凌!

3.課間活動被孤立

因為胡曉蝶的自殺事件後,陳念一直就是同學眼裡的異類,她在班級裡經常是不合群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課間活動打排球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給她傳球,而當她接到球后打出去,卻很尷尬的發現沒人願意接她的球,這時候陳念明白,自己是被大家孤立了。

集體孤立也是一種霸凌!

陳念三觀太正

面對種種欺凌,陳唸的同班男同學勸她再熬一個月就過去了。是啊,在多數人看來,在臨近高考這麼重要的時間點上,有什麼事是熬不過去的?

但陳念知道,面對霸凌不是能不能熬過去的問題,而是已經躲不掉了。陳念選擇了報警,然後警察盤問了以魏萊為首的三個霸凌者。

報警,這是理智且三觀正的表現吧?

毫無疑問,是的。

報警是陳念目前所做的一件正確事情,但報警過後並沒有為霸凌這件事畫上句號,因為人性的惡有時候不是正常人三觀所能猜想到的。

因為報警,所以魏萊三人被學校停學,之後這幾個人就去堵陳念回家的門。被追著跑的陳念躲進了垃圾箱裡面,然後撥通了警官的電話,接通電話後陳念卻說打錯了。

這時候可能就有觀眾不理解,面對欺凌,陳念為什麼不說出來,不告訴警官她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

安分老實有時候不能帶來平安,尤其是面對霸凌時。正是陳念沉默的緣故,所以後面發生了被魏萊等人扒衣服拍照、剃光頭、拳打腳踢的事情。

因為陳念不告訴警官她的真實情況,所以導致了後面她被欺辱,這是她自作自受,這是陳唸的不作為犯下的錯嗎?

不是的,邏輯不應該是這樣的。

當老師告訴學生要“耐得住寂寞”,當陳唸的男同學告訴她“熬過去”,當陳念母親說“我就指著你呢啊”,當所有人都隱隱告訴陳念你要“堅持住”的時候,這些人這時候塑造了陳唸的三觀,讓她有了關於價值的取捨。

陳念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抱有一絲希望,想著事情會就這樣過去,她現在一心只想著應對即將到來的高考。

後面因為欺辱事件,魏萊來找陳念和解,然後陳念過失致人死亡,這件事被小北知道後,他為陳念承擔罪責。

當小北為陳念頂罪入獄之後,此時的陳念還是一個無辜者嗎?她曾經的三觀現在是不是已經歪了?

胡曉蝶自殺,陳念被欺辱,魏萊死亡,小北入獄……

看著一出出悲劇的發生,作為觀眾的我們早已唏噓不已。

而短短時間裡經歷著這一切的陳念,恐怕內心早已崩潰,但當她此時面臨著前面兩條路,一條是認罪入獄捨棄美好前程,一條是看著喜歡的人頂罪坐牢時,她選擇了前者。

一個經歷了霸凌與惡的人,如果還能秉持著愛與善良,我們又怎麼能說她的三觀不正呢?


某年電影


電影首映我就去看了,講的是校園暴力的故事,故事本來就基於不同尋常的群體上,電影中關於劉北山替陳念坐牢的我們認為不合三觀的選擇,其實在他們這群人的內心定位中是比看著心愛的人受欺負更值得,是他們的價值取向,他們生下來就受盡欺凌,陳念為了想過的生活努力學習考上了北大,如果因為過失致人死亡坐牢肯定一生再也無法出人頭地,這是他們這一群體的無奈,雖說三觀有點不符,但是我認為基於他們的特殊性上,是可以理解的


快樂女生養成記


一個事物有兩面性,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側面,猶如盲人摸象,只是各人所見不同而已。

《少年的你》,一部很接地氣,從劇本到導演、演員等都非常用心的作品,有人說三觀不正也實屬正常,就如站在山腳下看不到山腰或者山頂的風景是一樣的。做為一個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關注者,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作品!

首先,這部作品極為接地氣,對欺凌事件中孩子的心理刻畫非常成功。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家長看到的大多是孩子的表面,看不到孩子心理的變化,而這部影片讓每一個現實的家長都能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清楚地瞭解劇中的陳念、小北、甚至魏萊她們的心理發展成長過程。這在自己孩子身上家長一般是不容易感看到的。

而電影和觀影人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同時劇情的展開是一個連續性的故事,這就給了觀影人很連續的動態再現,就更容易看清楚孩子的整體過程,更能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這部影片,看似是孩子之間的欺凌事件,背後的卻更多的卻是對家長的警示:

我們到底該怎麼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做欺凌者?

雖然家長的出場和描述不多,可對於魏萊,影片中第一號欺凌者,她扭曲的性格、醜陋的人格和她光鮮亮麗的外表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她不多的臺詞和她爸爸媽媽短短的鏡頭中已經展現無遺。

她是怎麼成為了第一號欺凌者的?答案已經在影片中了。

我們到底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他人欺凌?

對於陳念、胡小蝶、小北他們都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為什麼被欺凌?影片沒有正面給出解釋,但從劇情的發展中讀者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小北13歲之前沒有了父親,13歲又被母親推向街頭。

陳唸的父愛也是缺失的,媽媽缺失整日東躲西藏地躲債,經常性地一個人在家。

胡小蝶心理極度沒有安全感,也不如陳念那麼堅強和好運。

班主任老師對陳念不錯,可卻保護不了她,警官鄭易非常同情陳念,也保護不了她,媽媽不但保護不了她,還給她創造了讓同學恥笑她的條件。她能求助的人都無法根本解決她的問題,她只有豁出去去選擇劉小北,這個街頭混混的幫助,這是冒了多大的險哈!

第三,這部影片沒有明確給出解決欺凌問題的答案。

這樣的問題,不會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答案,因為“校園欺凌不止於校園。”

社會每個人都有種種的不同,尤其是意識觀念和對事物的看法,因為不同,參產生了欺凌。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歷,都有不同的個性。

影片中有多個小北陪伴陳念上學和放學的鏡頭,乃至於最後,二人都成年了,陳念做了老師,關注到了那個有心事的小女生,她沒有說什麼,就是在小女生的旁邊陪她一起走,小北就在不遠的後邊陪著陳念和小女生,這個鏡頭溫馨、幸福。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說法深入人心:

媽媽陪孩子,爸爸陪媽媽,孩子和媽媽一起陪著孩子,這是最為幸福的家庭關係模式。

當然,這是我對影片的一點解讀。

一部影片每個人看過有每個人不同的感受,有人認為很好,有人認為不好,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見,才能討論出更多的內容,這也是一種頭腦碰撞吧!


快樂庭院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大概是電影《少年的你》中最暖人心的一句話,然而社會又是如此現實,陳念保護不了這個世界,小北也保護不了陳念。

面對同學的暴力,陳念拿起法律武器,最終使得她們離開了校園,讓自己以及其他無辜的同學免受欺凌。然而這三人只是退學,並沒有受到其他制裁,依舊可以明目張膽地在路上劫持陳念,對其施暴,扒光衣服拍照。

陳念結識了小北,住在小北家裡,小北護送陳念上下學,儼然成為陳唸的貼身保鏢,陳唸的日子似乎安寧了一些。然而校園欺凌並沒有結束,依然有同學飽受欺凌,對那些“惡霸”唯命是從,生活在恐懼之中。陳念沒有能力再去做什麼,只能陪同學走回家,小北也默默陪同。作為群體中的弱者,他們只能力所能及地抱團取暖。

自從認識陳念,小北就開始了對她的保護,直到陳念過失殺人,小北替罪,小北一直都在用盡全力去保護自己心愛的人。然而一個人力量實在太弱小了,更何況一個身處底層的少年。在無情的法律之下,陳念最終還是和小北一起入了獄,即便高考如此高分,也與心心念唸的北大夢想失之交臂,拯救陳念家庭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折斷了。

兩個單親家庭的善良少年被判刑,那些家境優越卻心腸歹毒的學生卻遊離於法律之外。處於社會底層的孩子不夠理性,他們更傾向於使用暴力,於是更容易觸碰法律。因為他一無所有,無依無靠,除了用盡身上的力氣來保護自己,不知道還能用什麼來與這個世界抗衡。

沒錯,魏萊是遭到了報應,但更多的欺凌者卻逍遙於法律之外,畢竟他們沒有犯法。而單單從魏萊的角度看,她也是一個弱者,在父母的強權之下,手無縛雞之力。

我們可以想象,其他兩位被退學的欺凌者完全可以通過家庭教師或校外培訓進行學習,最終順利高考,她們的將來是可以預見的。而陳念縱然成績拔尖,也不敵一個過失殺人,她最終無緣北大,成為一名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師。

或許是出獄後的陳念沒能再次考取北大,也或許是種種經歷讓她改變了最初的崇高理想,不再幻想著保衛世界,只希望能夠用愛心溫暖一個又一個成長中的少年。願所有的選擇都是陳念內心的聲音使然,而不是無奈之舉。

法律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然而結局卻依舊強者為大,弱者仍弱。法律只在事實形成之後發揮作用,而少年的複雜成長過程需要教育的關懷與引導,階層固化不應當成為應試教育的最終產品。


影視口碑榜


三觀不正這個詞真是太害人了。

就是因為你們對三觀正孜孜不倦地追求,導致我有段時間看很多書都很彆扭,因為它“三觀不正”。

我好不容易能走出三觀不正這個大謬論了,你這個問題又差點給我拉回來。

你看的是電影,是藝術,不是政治課本。

知道藝術紮根於什麼嗎?就是複雜的人性。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那些黑暗無疑是壓抑的,但是站在文學的角度看,正因為有人性的黑暗,才有巨大的戲劇張力,才能襯托出光輝之人為何光輝。

一句話一個情節永遠不能判斷劇情本身的三觀。比如我寫一個被包養的情人,故事裡她自己或別人把這個職業說得偉光正,我就三觀不正了,難道我不該問一句你看完整個故事了嗎?

醒醒孩子,如果所有劇情的導向都是三觀正,那這世上,就沒有文學可言了,你看見的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沒有了。

比起三觀正,更重要的是三觀真。

更新:

你們覺得我拿毛選做比喻不對,那我改掉好了,實不相瞞,我的確也沒讀過,只是那麼隨便一寫,真的對不起。。。

再更新:

有空琢磨一部劇到底三觀正不正,其實我覺得不如好好把自己的三觀琢磨得正一點、穩定一點,天天盯著別人的故事看有多大意義呢,你們說是吧。

三更:

我覺得有人壓根沒明白我啥意思。

我不覺得作品要拋棄道德追求人性,我是覺得,現在有些人判斷三觀的標準就有問題。

打個比方,《白夜行》大家都看過吧。如果來評價它的三觀,好了,有些人就會這麼評價的:

亮司和雪穗怎麼可以合起來整同學呢?三觀不正,雪穗怎麼可以偷老師的作品呢?亮司怎麼可以讓同學當鴨呢?三觀不正,友彥怎麼可以覺得亮司告密很噁心,明明是那女的錯了啊,三觀不正……

沒完沒了了。

在《白夜行》這種經典作品情況還好一點,那種不算完美、質量在中游或者中上水平的作品,是重災區。

然而,市面上流通的,大多都是那種作品。

我覺得絕大多數人應該不會為歌頌邪教的文學洗白,就算它語言再優美;大夥兒應該煩的都是截取一段臺詞、幾張圖片炮轟作品三觀不正的人吧。

我對文學的要求很簡單,寫現實類作品的,你特麼人物表現出來的樣子得是一個正常人能表現出來的啊!!!。

有些人要的三觀正,已經不是普通的正常人能做到的了。

(當然有些作品裡的邪惡也不是一個人類能表現出來的,重災區總裁文的壞女二)。

過猶不及過猶不及,把老祖宗的話心裡默唸三遍。






康居畫業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如易中天、李銀河的大咖都點評了《少年的你》,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片子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大家估計在罵的除了它的融梗之外,應該是它裡面源於生活的未成年人犯罪卻得不到懲罰這件事吧


娛樂最新前沿


近日,演員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映,引發公眾對校園霸凌現象的熱議。影片中的那些少年面對自身或他人遭遇校園欺凌,內心有無助和惶恐,也有錯愕和掙扎,他們用青春探索成長的道路,用天真和赤誠試圖破解自身的困境。


少年們以少年的方式保護自己,而成年人的我們又要如何保護少年?


儘管“成長”主題蘊含豐富的故事性,一直是電影偏愛表現的題材,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應對校園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像電影那樣光靠“成長”是不行的。如果未成年人只能依靠自身的“成長”來遠離痛苦、撫平傷痕,此種“成長”的社會成本未免太高,代價未免太大。事實上,少年時期出現的惡是更應被及時制止和引導的,真正化解此種極端的社會現象,需思考從源頭解決問題,如何讓未成年人負起責任,一方面不要讓孩子淪為霸凌者,另一方面也要讓遭受霸凌的孩子不再沉默。


法律層面應劃清底線,讓整治校園霸凌問題有法可依。日前,全國人大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與會專家針對未成年人校園安全、人身權益受侵害等問題提出要堅持從源頭預防,著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總結歷史案例和經驗,從根本上保護未成年人。


除了法律,教育創新也是值得探索的解決之道。法律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最後一道底線,學校和家庭則是讓未成年人看到陽光和希望的“指路明燈”。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面對校園霸凌行為不應採取“和稀泥”的態度,要運用多種教育形式向學生態度明確地表達,傷害他人行為不可取,校園暴力是不可為之事。此外,學校還應積極尋找反校園欺凌之道,例如設立心理諮詢援助機構、對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專業培訓、用青少年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校園霸凌的帶來的傷害和痛苦,以及對學生校內和校外的生活全方位關注等。


對家庭而言,家長應從小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以身作則,讓孩子在啟蒙階段擁有一顆善心,並且加強社會公德的教育和引導。與此同時,父母還要和學校積極配合,及時溝通,全面瞭解和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若有不好的苗頭更要嚴肅制止,切不可因心軟便助紂為虐。


電影《少年的你》中說,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呵護少年的成長,家長、學校、社會還需加強協作,堅定地告訴少年們:你們向前走吧,我們一定在你們身後!


湘妹陀逛吃攻略


少年的你,電影是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影片中,大家對於周冬雨飾演的陳念,過失殺人而爭執,你未成年,加上沒有案底,判得輕,這不免讓人疑惑:“這是鼓勵未成年人犯罪嗎?”,但是你要知道,影片中,從一開始,陳念只是想被保護,或者是不願意被打擾,她沒有藉著未成年而去傷人。總得來說,過失殺人之後考慮到未成年從輕處罰,與藉著未成年而傷天害理,是兩回事。電影來源於生活,能從電影中得到一些反思,引起大家的關注,才是最重要的。



HUI說娛樂


校園暴力是實際存在的社會現象,我們不應該逃避。正視並且警醒各位校園的青年人才是最重要的,把後果和弊端展現在眼前,避免一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