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上一集,讲到了西园八校尉的老大,曾经曹操和袁绍的领导——宦官蹇硕。谈到正史中的蹇硕并不在十常侍之列。

这一集,我们要辨真伪,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东汉“十常侍之乱”。

东汉不是每一个太监,都坏得掉渣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电视剧中出现的十常侍,还要打假一位可疑的人物,那就是封谞。据说封谞是黄巾道的信徒,在中常侍之列,也是张让和赵忠羽翼。在小说里,早在黄巾军起义前,封谞就因为收受起义军的贿赂,被策为内应,后事发被下狱治罪,但没交代是否被斩。有说法是张让和赵忠在灵帝面前求情,让封谞免于一死。而正直的中常侍吕强看不下去,劝诫灵帝不要姑息养奸,灵帝才下旨把封谞杀了。因此,电视剧中,到灵帝死时,封谞还能坐下来,与其他几位中常侍密谋,这应该是一个小BUG。只不过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只露脸说了一次台词:“何进这个杀猪的,竟敢谋害国母,哼!贼胆包天!”

吕强是灵帝时期,好太监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常侍。灵帝想封他为都乡侯,他却推辞了,并解释道:汉高祖曾立下誓约,非功臣不能封侯。而这一时期的张让、赵忠等辈皆封了侯爵。这股中常侍里仅有的清流,受到了中常侍夏恽的排挤。他联合同僚赵忠等等,向灵帝诬奏吕强兄弟为官贪浊,灵帝派人拘捕。吕强随后忿而自杀。

同时期还有许多有清正忠诚的好宦官,都因不愿与张让等人同流合污,而远离权力中心。

东汉灭亡的锅,太监不背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从这点来看,古代史书往往都不想把问题的矛头指向皇帝,总把过错让皇帝身边的人背。西周灭亡,怪褒姒;黄巾暴乱,怪十常侍。细想起来,东汉和帝与灵帝,同样是借宦官的力量, 收回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同样重用了宦官,当他们的左膀右臂。可是前者把东汉的实力推向顶峰,后者把东汉的家底打了个大窟窿。

这很可以说明问题,在封建帝制阶段,皇帝的好坏优劣,会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东汉刘秀肯定是一代英杰明主,他的后三代可以保持优秀的基因传承。但随着太平日久,后辈儿孙已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失去了锐气。而古代中国历朝的国运,一般都能保持四代处于上升期。所以即便皇帝幼小,也可以通过雄才皇帝的努力,一步步扭转局面。而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上层权力核心日益固化,造成太多的无德无能之人处高位,而尸位素餐。

因此,即便皇帝能力再强,也无法力挽狂澜。何况,在王朝末期,很多皇帝都是最大的搅局者,和制度破坏者。摊上像桓帝、灵帝这样荒淫无度的皇帝,王朝的覆灭也就在顷刻之间了。

十常侍之乱,演义里到底有多乱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话锋拉回,我们将十常侍其他几个人物剖析一下。小说里,侯览是桓帝时期任中常侍的权阉。桓帝时期,侯览,与当时还是小黄门的段珪,一起购置济阴田产,靠近济北的地界,他们的仆人宾客侵掠百姓,劫持过往行人。灵帝继位不久,作恶多端的侯览,被有关官署检举奏报他的专权骄奢,灵帝下诏收回他的印绶,侯览被迫自杀。所以他也不可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十常侍之乱里。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还有一位叫程旷的中常侍,不知道是不是小说作者的笔误,还是有何深意,其实压根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这么想来,所谓的十常侍之乱,压根就是一笔糊涂账。为什么十常侍在小说里只有五位跟正史一致?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正史中对其他9位中常侍的生平介绍寥寥无几。最详细的当属毕岚。毕岚坏得很,但却发明了宫廷洒水用的翻车,后来机械发明家,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他的翻车,发明了龙骨水车。该项发明,成了古代灌溉农田的神器。另外有记载的就是宋典,他是钩盾令,被记载修缮过南宫玉堂。

因此,或许是作者或者说书人,实在不好去杜撰他们的故事,索性将桓帝时期著名的坏太监放到灵帝的十常侍中,统一接受说书人和后世人民的口水审判。

十常侍们的下场,在电视剧中是没有做交代的。从剧情推测,张让、段珪他们,将何进斩首示众后,以为袁绍、曹操这些人会作鸟兽散。然而,愤怒的袁绍,拔剑,率领士卒攻破宫门,命令见宦官就杀,一个不留。张让指挥宦官们,劫持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皇宫。这一逃,也不知道这些十常侍们下场如何。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其实,小说中对他们的结局,也没有完全做交代。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张让、段珪、曹节、侯览,挟持皇帝和陈留王,从后门出逃。河南中部掾吏,相当于一个县衙里的捕头的职位的闵贡前来救驾,一直追赶张让。眼看就要追上张让,张让一害怕,投河而死。另一个中常侍段珪也被闵贡,于半路碰上,被斩首。加上之前就死了的封谞和蹇硕,一共八位中常侍的结局交代清楚了。只有曹节、侯览不知所踪,本来作者可以直接顺笔将他们的死写到张让那,一道投河而死。然而,仔细阅读原著会发现,并没有这么交代。或许是作者罗贯中,漏写了这两位,或许是暗示曹节与侯览在这次动乱中逃出生天了。

东汉十常侍之乱:保护皇帝皇权的最后一道屏障,没了

正史中,张让在投河前,还对劫行的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回顾整个东汉宦官势力的兴衰历程,之所以宦官能把持朝政,是因为皇帝的默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毕竟是一个人,他无法独自掌控天下。所以,皇帝必须进行权力分配:皇帝尝试过直接让自己的兄弟、儿孙以及近亲去各地当王,以此拱卫京师;也尝试过州牧制度,委任值得信赖的忠臣良将治理地方。然而,皇帝纵然能拥有星辰大海,但也无法掌控三寸人心。到最后发现,信任感是皇帝最奢望的东西。

还原一个更全面真实的“十常侍之乱”,东汉的太监不都是坏蛋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唯一能相信的是跟随自己的宦官。因为他们不是正常人,他们再怎么凶恶,也无法取代自己当皇帝。同时,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们,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皇帝,光凭在内廷里的影响力,是永远无法坐稳江山。所以,他会视皇帝为唯一,也愿意无二心地充当皇帝的马前卒。

因此,东汉时期,与其说是宦官与外戚和士族阶层的矛盾,不如说是皇帝想借助宦官势力,将皇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之后的三国时期,魏国显然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宦官势力未曾做大。而蜀汉政权的刘禅,居然还留有中常侍一职。他身边的近臣宦官黄皓,在诸葛亮、姜维要去打爆魏国水晶的关键时期,一路坑队友。

皇帝对臣子权力的监督和限制措施,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思考的问题。皇帝的智囊团们,都想从前朝及之前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调整了许多权力机构配置,以及“公务员”人才选拔制度。然而五千年过去了,古代的封建王朝,至始至终都未能让皇帝对臣子感到心安。皇帝们的脑海里,始终会萦绕着一句“妖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了解更多关于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影视改编与原著小说的对比赏析,敬请关注我的账号。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侵删。因能力有瓶颈,知识有盲点,如有表述不正确之处,欢迎各位三国历史爱好者,留言讨论,必定虚心接受批评。在此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