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少年的你》?

天際雪


少年的你

這部電影還是很成功的,之前是近幾年看過心理感到振動的。在某眼上看到評分8.3,一直以為是刷出來的,一直沒去看。直到朋友推薦要一起去看看,看完就感覺沒浪費這張電影票,感覺像吃火鍋一樣,以為在電影院都吃完了,不過回家後撈一撈還是有驚喜。

說他是一部校園霸凌的電影吧?你越看感覺看到的越多。說他只是青春片吧?從電影院走一圈你發現不止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不止是青春的共鳴,你還發現其實你還是和陳念都還是渴望著星空,不過兩者的渴望並不同。做為被欺凌的主角,他渴望著只要“成人”就不必在面對現在的苟且?可真的是這樣嗎?她認為我們擁有一片星空,不要再去面對諸多的不幸和傷害。可每個“成人”誰又不是假裝著自己抬頭看到的星空是自己想看的星空呢!

在我們的教育中,每個學校都或多或少的經歷了影片中的陳年,小北,魏萊等。你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總感覺到了大學之前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壞的回憶會忘掉,好的回憶留作“成人”的寶貴財富。

電影的成功有幾點?從票房上投資1.2億到翻了幾倍。從某眼的評分也可以看出確實觸動了很多人。從演員和導演也沒令我們失望。周冬雨不再只是稚嫩的流量粉,儼然有了周迅當面的一絲風采,人都是在進步的。易烊千璽的演技炸裂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也有感覺。從題材上校園青春無疑讓他收穫很多的觀看群體,是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去欣賞,還是已是“成人”的我們的去品讀。都有味道。

每個人物的塑造來源於我們和我們身邊讓我們更能夠感同深受。是對陳念(周冬雨飾演)的同情和感慨。還是對魏萊的批判還是反思。你青春的時候有沒有遇到被老師以成績分出的所謂小北(差等生),是否碰到過他們或者走進過他們的內心?是否也有被魏萊所欺凌過或者同他們一起欺負別人。他們是可恨還是可憐,又或者只是以他們認為的方式去反抗著什麼。相信你看完會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我只說說我的看法,不合適的一起討論。

陳念(周冬雨飾演)的人物模板我們也都看到過就是你的同桌。她沒有完整的家庭背景,自己承受來自家庭和外部討債人以及周圍的各種冷嘲熱諷。她自卑,她渴望“成人”。她以為只要上了大學,到了一個不認識他們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開始。有了獨立的經濟和朋友圈,就可以忘掉這些遇到的所有不愉快,所以她忍,她忍著現在遇到的所有不公。即使現在身在陰溝裡,但她相信總有忍過看到星空的那一刻。可誰又何嘗不是在陰溝裡呢?“成人”看到的星空又何嘗一定是自己想看到的呢!

小北(易烊千璽飾演)的人物我們也遇到過。但那時的我們只看到的是他壞的一面,從來沒走進他們,瞭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一個沒有父母,隨時都要鼓起身上尖刺的男孩,誰又能理解他呢?他沒有陳念渴望的星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他渴望能守護住陳唸的星空,那也是他的星空。他什麼也沒有,只有那一雙不算有力的拳頭,他只能去拳頭去說。那是他唯一能捍衛自己尊嚴的東西。

魏萊(周也飾演)在老師眼裡是好學生,爸媽眼裡是乖乖女,但時刻籠罩在各種威嚴當中的他們又過的怎麼樣呢?當老師唸到陳唸的成績時,當父親因為自己高考失利而不理會自己時,他們又該怎麼去發洩自己的抗爭心裡呢!是她錯了嗎?是學校錯了嗎?還是他的父母錯了?我們無從回答。一個在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又為什麼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呢。父母施加在她頭上的威嚴使她變成一個乖乖女,自己的任何規劃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商品,從1到10按部就班,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已經幫你規劃好了。你也不需要去付出,只需要去索取。她甚至對胡小蝶的死並沒有什麼感覺,到卻對警察提到自己父母而能讓她崩潰。

就說那麼多吧。有時間希望你們可以去看看,慢慢品慢慢讀。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我們又生活在一個總體。無數的靈魂構成了我們整個社會,“成人”的星空真的就是她(們)所期望的星空嗎?








零點胖


《少年的你》,小北問陳念,長大了你想做什麼?陳念:我想保護世界。你呢?小北:你想保護世界,我想保護你。長大是什麼樣?怎樣才算長大?少年到成年,有人不鹹不淡過渡,而有人如小北陳念總在被欺凌。有人如魏萊長著天使的臉容帶著內心的惡魔,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為家庭父母的畸形教育。少年,就是那幾年,懵懂的青春,大人為生活生計勞碌奔波,也以為孩子懂事乖巧,讀好書就可以,卻忽略幫助小孩建立健康心理,讓他們懂得友善,有愛,有體恤,有溫暖,有憐憫同情。陳念媽媽躲債東藏西藏,為賺錢買假面膜,不能光明正大做事做人,也讓陳念忍辱吞聲,像媽媽一樣把自己藏起來,不敢向大人救助。魏萊,他爸爸卻對他恨鐵不成鋼,不理不睬的教育,媽媽卻處處護短,儼儼是有學歷沒有教養和素養的父母。這些孩子都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有苦有傷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排解和及時的疏導,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日積月累,以致於病態式發展,通過暴力和欺壓去排解心裡的病。

每個人都在長大,卻止於成長。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少年的你,是怎樣過來的嗎?

願每個父母,都能先成長,花點時間和心思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你的一句認可鼓勵接納的話,你的一次耐心瞭解他們內心世界的談話,也許就是解救他們遠離暴力傾向和建立他們簡單心理的良藥和土壤。






何知了


這部影片對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非常棒!

米蘭昆德拉曾說:“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是由穿著高筒靴和化妝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了一個舞臺,他們在舞臺上做作地說著他們記熟的話,說著他們狂熱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話。”少年的你可以是清麗的你,也可以是漠視生命的冷酷的你。

無論是胡小蝶跳樓自殺還是陳念被欺凌,對於那些冷漠的旁觀者而言,這些都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他們唯一的行動也只是事不關己地圍觀......如果可以多點對生命的敬畏,很多事情或許就不會以悲劇收尾!


一影迷一


我們人類居住在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無處可逃。

——阿爾弗雷德

如果僅用“校園霸凌”來解析這部電影,我認為那還遠遠不夠,它所能引起共鳴的人,絕不僅僅是受過校園霸凌或者實施過校園霸凌的群體。

它真正的主題是我們每個人在少年時期都會遇到的問題,那便是“逃離以往的生活,超越現在的自我,邁進成年人的世界”,這才是我們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后,心中久久無法平靜的真實原因。

正如阿爾弗雷德所說,我們“無處可逃”,部分成年人可能會懂得這個道理,但少年人卻不懂,所以這部電影是以少年人作為視角,詮釋人們普遍在這個問題上的掙扎。

然而其實我們那時候並非“無處可逃”,我們只是不知道自己要逃的是什麼,我們又將要逃亡向何處去,這才是痛苦和行為的根源。

1、陳念——逃出內心的自卑

陳念(周冬雨飾演)想要的是成年,不知是否是有意安排的諧音。在影片中她有一句話“我只是想走出去,為什麼那麼難”。她以為自己要“走出去”的僅僅是考上大學去北京,換個地方生活,這樣一來她便可以逃離魏萊等人沒完沒了的“校園霸凌”、和隔三差五來家中討債的債主、還有身邊那些冷漠無情的冷嘲熱諷。

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做一番設身處地的大膽假設,會發現她“走出去”的不過是生活的另一個泥潭。這個假設是這樣:假如陳念在胡小蝶跳樓自殺後沒有去替她蓋上衣服,又或者她最後沒有失手推倒魏萊,而以陳唸的成績順利考上北京的大學後,情況又是怎麼樣?

那時陳念可能會如她所說的那樣,她媽媽在她大學旁邊去開個小賣部,她帶著同學都來照顧生意,母女兩躲過了追債的人,去到了一個別人不知道她們過去的地方重新生活。

這時的陳念擁有新的同學,新的朋友,內心深深的孤獨感得到釋放,不必為高中時面對的問題惶惶不可終日,似乎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真能擺脫得了過去嗎?

她怎麼能保證她的家庭就不會被別人所知道,又怎麼能知道大學裡會不會有“王萊”、“劉萊”、“張萊”。如果她在大學時候談了戀愛,男朋友很愛她,可以不在乎她的家庭背景,可到了談婚論嫁之時,男朋友家裡在得知她母親是個“失信”人員後,反對自己的兒子和她在一起,她那時又該如何面對這一切呢?

又或者上天對她有所眷顧,使她今後的生活一路上都風平浪靜,但工作中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吧,比方說有背景有手段的人,比努力聰明的她升職更快,那時她內心的自卑感又會被現實給逼出來。

所以陳念要“走出去”的並不只是高考,而是要逃出以往的自我。陳念並非一個柔弱的人,她內心有一份很多人都沒有的堅韌,她知道自己再忍一忍就能夠考到北京去,再忍一忍就能擺脫現在的處境。

電影中打雞血般的宣誓,正是她內心中情緒的宣洩。她生活在一個沒有父親的家庭之中,母親為了生活,需要從事一些不那麼體面的工作,甚至用些坑蒙拐騙的手段,陳念不喜歡這樣的母親,但也沒有辦法去恨這樣的母親,在影片中,陳念面對自己母親和家庭時,更多的情緒是無奈。

母女兩相依為命,但母親並沒有撐起一個完整的家。家庭生活中,所有的希望都落在陳念一個人的肩膀上,母親並不獨立,把今後的人生都交給了陳念,這使得陳念面對巨大的壓力,要是她考不上大學,母女兩人都沒有生活的希望。

正是在這種情緒之下,使得陳念更加的孤獨,她無意識的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去和同學進行交流,心中唯一的目標是考大學,所以她說這裡“不需要朋友”,她需要的只是考上大學後完成家庭境況的逆轉。

家庭造成她的壓力,壓力造成她的孤寂,孤寂造成她的倔強,而倔強反應在外,造成她與別人的格格不入。

帶著這樣的情緒和壓力去完成一個目標,是很難有快樂可言的,但這又正好體現出她內心的堅韌,而堅韌和自卑本來就是一對共生體的兩面。

阿爾弗雷德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陳念解決不了她家庭中的問題,因為她還太年少,以少年的軀體是對抗不了現實的殘酷。

所以她在課本上寫下了王爾德那句名言“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這是她對成人世界的渴望,對她來說,頭頂的星空便是長大成人,那時可以有獨立的經濟,不再受制於家庭,帶著家庭逃出陰溝。

可是她還太小,不懂得要仰望星空,首先是要直面自己所在的陰溝,不懂得成年人的世界即使仍在陰溝裡,也要裝作在星空一般。

2、小北——逃出沒有希望的人生

小北(易烊千璽飾演)的生活比陳念更糟,雖然同樣是生活在陰溝裡的兩個人,但陳念能夠仰望星空,而小北卻什麼都沒有。

他從小被父母遺棄,混跡在社會底層,遍體鱗傷是家常便飯,他只能通過拳頭來保護自己殘缺的人生,通過暴力來維護自己內心的自尊和人生的價值。

他最大的問題是他的人生是沒有希望的,他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希望,他只是清楚的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只能是一個“混混”。直到他遇到陳念,一個和他有些相似的女孩,他對陳唸的感情可能並非僅僅出於少年人對愛情的渴望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同病相憐的共鳴感。所以他不顧一切的保護陳念,其實是在保護他自己內心燃起的一絲希望,通過保護陳念使她完成人生的目標,以此實現他自我生命的救贖。

我們讀書時應該都有同學是這樣的人,他們成績不好,調皮搗蛋,在老師和優等生眼中他們一無是處。這種學生中其實也分了兩類,一種是品性有問題,或欺軟怕硬、或毫無誠信,這種人幾乎都與家庭教育的不當或缺失有關係,當他們步入成年後,仍然是一副這般卑劣的模樣;另一種是純粹調皮搗蛋,但品性不壞,內心依舊善良,你只會覺得他是青春階段的懵懂才做出一些卑劣之事,這種人步入成年後,往往會進行蛻變,即使不會變得高尚,也不太會繼續卑劣。而小北顯然是屬於後者。

小北從小的經歷使他面臨生活中的問題時,總是高估其難度,他所接觸的生活對他很冷漠,致使他誤以為生活本身就是永遠的冷漠,所以他在外表展示出來的是一種冷漠的軀體,不苟言笑,用帽子把自己的臉遮起來,這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

他不敢主動去接觸別人,不敢輕易的將自我的愛奉獻給別人,因為他擔心受到傷害,就像從小生命中缺失的家庭的愛一樣。但其實在這樣冷漠的外表下,卻往往是有著一顆渴望獲得別人愛的心,當他一旦感受到別人投來的愛時,他內心的愛意會奔流而出。比如說他對朋友的義氣,和對陳念奮不顧身的保護。

小北的人生是被社會所忽視的,父母是每個人出生後的第一份愛,在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但小北被父母所遺棄,這個社會便沒有人會在乎他,他內心是存在著一份強烈的孤獨感,使得他與世界所隔絕。能夠喚起他內心真實的只有同病相憐的人。

所以當他被打得頭破血流時,一個陌生的陳唸對他施以了一點關懷,這似乎是點燃了他身體內那顆孤寂的心,但後來因為幾句不合適的話他又對陳念大動肝火,這是因為他對自己卑微的保護,通過抗拒世界來保護自己。

不過陳念最終來找他,希望他可以保護自己,這時小北的心扉才徹底打開,他要保護的其實不是陳念,而是他自己,他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宣洩內心的情感,獲得自己的價值體現,他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而言一無是處,唯一有的東西就是一雙不那麼有力的拳頭,但正好是這雙不那麼有力的拳頭,現在有了發揮之地,這是他體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是保護自己自尊的唯一方式。

所以小北要逃出的是他沒有希望的人生,他需要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認同,向自己表明自己並非一無是處,最終達到心靈的救贖。

3、魏萊——逃出被操縱的人生

魏萊(周也飾演)沒有未來,同“陳念”和“成年”這個諧音一樣,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否是有意安排,或許是一種巧合,但她確實沒有自己的未來。在影片中這是一個最為複雜的人物,她從小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在父母在老師面前,一直都是一個乖乖女的形象存在,從她母親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家庭對於她寄予厚望,父母應該為她的一生都設定好了既定的路程,上什麼樣的學校、做什麼樣的職業、嫁什麼樣的人,她的一生走下去都將是平平坦坦,毫無波瀾。所以她的人生應該是被驕縱的,同時也是被操縱的。

不難想象魏萊這樣的女生,從小應該便是被父母或者老師用來炫耀的,所以她所感興趣的只是“受人欣賞”,而不是奉獻自己所能。阿爾弗雷德認為,這種人會誤認為自己的與眾不同是與生俱來的權利,當她進入一個不是以她為眾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別人也不以體貼其感覺為主要目的時,她即會若有所失而覺得世界虧待了她。她一直被訓練為只取不予,而從未學會用別的方式來與他人相處。

影片中有兩個地方表明,魏萊對陳唸的敵意並非是因為陳念同情胡小蝶,而是因為陳念在學習成績上向魏萊發起了挑戰。一幕是在食堂排隊打飯時,魏萊來到陳唸的身邊,一副天真無邪、與世無爭的樣子去祝賀陳念學習成績的進步,一幕是在老師宣佈考試成績時,魏萊回頭看陳念時那副洋洋得意的表情。

這顯然是因為魏萊從小的地位不容挑戰,而當陳念無意中成為這個挑戰者之後,她便敵意徒生。她也找不到這種情緒宣洩的方式,只能通過欺凌別人來獲得這種自我滿足感。

還有一方面原因是魏萊從小受家庭的操控,這一點在她面對警察時不難看出。面對警察時,不論警察用哪種方式對付她,她都一副毫無所謂、處之泰然的模樣,直到警察搬出她的父母來時,她的情緒才崩潰。可見父母的權威在她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

但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不喜歡有“權威”這種東西強加在自己頭上,即使是父母。魏萊從小受這種權威的“霸凌”,並且早已習慣了在父母面前的乖乖女形象,這種形象因為權威的力量不可動搖,但她想改變,她想告訴別人自己不是一個受父母或者任何人可以擺佈的人,所以她的方式便是揹著父母欺凌別人,告訴別人自己並不是一個乖乖女,自己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她也不想過那種既定程序的一生,她想擁有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想逃出一種被操縱的人生,只不過她找到的方式卻把她推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了一個“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

魏萊的人生無疑是可恨又可悲的,她逼死了胡小蝶,沒有一絲悔意,而後自己也在青春年華時死去,也沒有得到一絲憐惜。最可悲的是,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是在何處,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未來,她的一切都是既定程序,她唯有的反抗命運的方式,不但傷害了別人,也賠上了自己。

韓寒說“青春是一場遠行”,更確切的講是一場逃亡,有的人逃出了,就成了大人,有的人逃不出,還是個少年。

比如魏萊的母親和陳唸的母親,她們在青春時就沒有這場遠行,所以她們還是想少年一樣去看待世界,她們想問題過於簡單,不瞭解少年人的內心,所做的事情往往如同一把把枷鎖套在少年的身上。

這種舊式教育常常適得其反,試想一下,要是你老是給孩子灌輸“家裡窮,你只有靠你自己”、“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走了”這一類的話,孩子能有一個輕鬆的人生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少年人也是獨立的,成年人不應該把自我的意識去強加到少年人身上,更不應該如魏萊母親那樣,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強行施加在孩子身上。

還有些在青春時是逃出了自我,可立馬卻將少年的自我忘得一乾二淨,明明剛剛年少過,可偏偏裝作不懂少年人,就像影片中那個女警察,一旦覺得自己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後,便擺起了一副成年人的威嚴,不懂得少年的單純和感性。

新式的教育老說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可成年人中有多少能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對待朋友的方式和對待你孩子的方式是否一樣,你會考慮朋友的自尊心,但你是否考慮過孩子的自尊心,你會對孩子動粗,但你是否會對朋友動粗,你會對朋友敞開心扉,但你是否能對孩子敞開心扉,這些都是考量你是否真正有決心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標準。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很不錯,彷彿是帶著我們這些所謂的“成年人”又重新回頭看了一次數十年前的自己,我們那時的自卑、倔強與驕傲都在陳念、小北、魏萊等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所謂的成年,不過是少年的我們被磨去了稜角,並非是脫離了苦海。生活就是如此的幽默,我們曾經千方百計想逃出的自己,如今成了我們手上懷念的過去,如果當真如阿爾弗雷德所說“我們無處可逃”,那我們只能直面生活,儘量過得精彩。


厲無咎先生


感謝作者的提問,我覺得《少年的你》是一個很成功的電影,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商業和口碑上均很成功。從10月25號上映以來,截至目前票房已高達15.2億元,在距離下映尚有段時間的情況下,就穩穩的登上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寶座,而其製作成本僅1.2億元,足見其作為商業電影取得的巨大成功。某眼上對其評分達到9.4分,也足見其從觀眾那裡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二演員表演的很成功。每個演員均幾乎完美的詮釋出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性格特點和人物特徵,給人很深的印象和感染力。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性格陰鬱,但又不乏堅忍。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性格怪戾,但又不缺乏擔當。尹昉飾演的鄭易秉公執法,但又具有人文關懷......



三電影的主題選材很成功。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起人們廣泛討論的原因,是因為其在選材上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也就是青少年的教育問題。

可以說所謂的校園欺凌其實是青少年一種表達渴望被愛的方式。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鼓勵,而不是像魏萊一樣,第一次高考失利,父親有一年沒跟她講話,也不是像小貝的媽媽一樣,只會用拳頭朝兒子發洩自己的情緒,也不像陳唸的媽媽一樣,完全忽視對女兒的陪伴。其次是老師要學會寬容學生,不應該惟學生分數論,給學生更加寬鬆的心態。社會上更應該多些理解,給孩子們創造更加寬鬆的大環境。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如果喜歡的話請點贊關注哦!也歡迎小夥伴一起討論~


古建說


看了一下這部電影,估計警察會被氣死了。遭到校園欺凌的事件, 學校竟然沒有什麼反應,最後通過一個壞孩子來保護她,有點無語。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挺拔有韌勁的黃山松


《少年的你》如此驚喜

出乎意料,不可思議。

已經記不得上一次國產電影帶給我這樣的衝擊是什麼時候了,也許並沒有過。

《少年的你》,我一個在心理感嘆了無數遍“不可思議”。

在今天之前,幾乎沒有關注這部電影,並不是我喜歡的演員,導演也是陌生人,唯二的動力就是很久沒進電影院了和電影題材還可以。直到晚上刷到豆瓣不可思議的8.7分,才臨時起意拉了一群朋友進了電影院,不過還是有疑慮:“粉絲刷分數也是常有的事”。

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二,《少年的你》就已經預定了年度最佳國產電影——至少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

劇情不算緊張,但總能在合適的點扎你一下,一刻也不捨得放鬆。情節不算複雜,但是環環繞繞,總是回味無窮。高強度的鏡頭切換,坐近了確實有些晃眼,但是心裡時刻都被牽。這部電影就像火鍋,你以為已經吃完了,撈一撈還有驚喜。

這是一部考驗導演功力更考驗演員演技的電影。

導演曾國祥,我看到了陳可辛的影子。未來香港導演的中流砥柱,曾國祥和林超賢會是最耀眼的兩位,一文一武。

周冬雨,之前的印象中還是山楂樹中的小女孩,現在依然是小女孩的模樣,但是已經有了下一個張曼玉、下一個周迅的氣質。

易烊千璽,最大的驚喜,不只是出乎意料,更是實實在在的演技爆炸,單憑這一部電影,就積攢了“連續五部爛片都敗不完的好感”,少年可期。

坐等《少年的你》拿獎拿到手軟,立文為證!

電影的預熱還在心裡晃盪,所以以上誇讚也許言過其實,謹慎參考,強烈推薦。



康帥傅A1


【誰小時候沒被欺負過,別長大了才良心發現】

這是一部推薦二刷的片子,整部電影主色調為灰色,整體來說,我以為就只有兩個笑點:

1,“(沙發)硬不硬”

2,“(沒有風扇)熱不熱”

其他的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小看法了:

“他們一直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都不幫我?“這就是校園霸凌主線的開頭,但校園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也有可能是受害者。

為及時給予受害者幫助的人都是幫兇,但這一部分到底是年少無知還是原生家庭的疏於管教?

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從小就被教育的是禮讓待人,所以有很多類似孔融讓梨的故事,按理說校園霸凌事件就更不會發生了,但這種在法律與道德交叉點的霸凌事件新聞還是從未斷過,是忍耐力不夠,還是真的是“他們不知道那樣會打死人。”

“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會輪到我身上,我都是很聽她們的話呀。”

不得不說所有的事情裡,你真的就是很聽話的那一個,但是在這場施暴者的遊戲裡,那都是懦弱的一個表徵,一開始你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到最後輪到你身上,但不得不說影片的伏筆又埋得很好,在垃圾場獨自聽到電話鈴聲的時候,你有猶豫這個事情到底要不要說不出來,最後你沒有說出來。也就是你此刻的善良,最後能讓陳念陪著你回家,但也會那件過火的事情開始了鋪墊。

在“人多力量大的時候”,你選擇了向惡勢力低頭,你參與了。

這大概就又能牽扯到關於“性本善”與“性本惡”的淵源了,但不否認,大部分的平常人都是會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的。

“你真的能保護我麼?但我沒錢。”

其實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已經有了一個很俗氣的回答,但影片裡並沒有那句臺詞對這個疑問給出正面的回答。

但這場暗潮湧動的青春記憶,似乎在這一刻才真正的拉開了序幕,“你走前面,我會一直在你身後”,想來少年之前的相互信任也不過如此了吧,我信你能保護我,你信我能保護好你,所以過火事情發生之後,小北心裡真的很懊惱,而推頭髮那一幕的落淚真的是很扎心。畢竟女孩子嘛,大部分還是希望有長頭髮的。

長大是一場跳水,你閉著眼睛就過去了。

有人生活在陰溝裡,卻總是仰望星空。

記得影片開頭跟結尾都有一個問題“was 跟 used to be 有什麼區別”

好多時候,人們都總是說那就隨緣吧,但真正甘心隨緣的人又有多少哇?

換句話說,不是害怕失去美好,而且害怕美好從未抵達。

“一個是好學生,一個是小混混,你把兩個都拉進來了,你成熟了”

不知道對於成熟的定義是什麼?對長大的定義又是什麼?大人們也總是說過了18歲,你就長大成年了,可什麼是長大成年,這件事沒有人教過小孩子們。

那成年人的成熟大概就是用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儘管長大這件事情從來都是悄無聲音的發生著,但勇敢的去面對自己不好的經歷,或者其他不好的方面,是真的需要耗盡特別多的勇氣的。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這句話真的特別的甜。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面對暴力勇敢說不的勇氣。

我們一生都在追隨善良,但希望每個人的善良都是有鋒芒的。









Ketan的記錄本


#少年的你細節#

1.陳念在警車上與小北的對話是幻想的兩個人不是一輛車 卻心意相通,陽光照在他們臉上一個往前開,一個轉圈下橋。走過陰影,未來開始有了陽光。

2.小北和陳念躺在床上提起母親轉身,滿是傷痕的眼角流下眼淚,真的演的超好,他還在惦記她認她 。見識過這個世界的黑暗,但他還是一個渴望溫情的孩子...

3.其實兩個吻戲充滿了溫情,第一次是為了救“他”,第二次是為了“她”。

4.攝像頭是個特寫,最後小北終於不再帶著帽子 滿身傷痕的在背後,他光明正大意氣風發。爬出淤泥,陽光撒在身上他還是那個少年[心]

還有很多很多。細心的網友發現,少年的你中還有這麼多的小細節!

原來陳念上學路上的白色小雛菊,是小北用繩子綁上去的;

原來陳念在聽的英語聽力,講的就是“世界弱肉強食”;

原來閱卷的時間也暗示了陳唸的結局。

電影製作細節滿分!這些你注意到了嗎? ​











筆尖情懷


易烊千璽第一部男主電影《少年的你》官宣,寸頭造型吸睛!

易烊千璽從今年高考到高考成績發佈再到錄取通知書發佈,一直都是話題人物,而搜不斷,網友對他的期望也都非常的大,而易烊千璽也滅有辜負眾望成功的拿下了雙料第一的好成績,並且目前也有多不電視劇待播,少年以後可能會不得了呀。

而近日易烊千璽的首部男主電影也官宣,這次他直接搭檔金馬影后周冬雨,官宣的海報造型,易烊千璽一改往日的造型,字節剃了夜歌寸頭,這可是最考驗男生五官和顏值的造型,但是易烊千璽卻駕馭的很好,這次的造型周冬雨滿臉傷痕看起來和以往角色突破很大,而易烊千璽的寸頭造型也是硬氣十足。

據悉,電影《少年的你》的製作班底來自《七月與安生》中的原班金馬製作團隊,包括導演曾國祥、監製許月珍、編劇林詠琛、李媛、許伊萌,攝影指導餘靜萍、造型指導吳裡璐、聲音指導黃錚等。

這麼強大的陣容相信易烊千璽和周冬雨這次一定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青春體驗!

沒有看過的朋友看去補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