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閹割”與“父親”的概念在育兒中的啟示

一、孩子在發展中遭受的父性創傷

有了關於閹割閹割的符號性生成效應以及促進性成長環境的概念,我們來從個體創傷的角度理解俄狄浦斯的悲劇,就可以發現,悲劇是必然中的偶然,這個必然就是結構性的問題,這個偶然是個體在具體時代具體家庭的中的特殊遭遇,通過精神分析大量的臨床實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進而避免和預防,這樣整個人類在命運面前會更自由。

俄狄浦斯的生父忒拜國王拉伊奧斯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用鐵絲穿其腳踵,令一個僕人把嬰兒拋到荒郊野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啊?作為現代人,你們能理解嗎?俄狄浦斯的生母又在整個神話故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經歷了這樣的創傷,給他的個人無意識抹上了一個灰暗和充滿攻擊的底色。

精神分析中“閹割”與“父親”的概念在育兒中的啟示

父親與兒子

我們進一步結合客體關係理論來分析,兒子和父親的關係發展。在生殖器早期(3-5歲),是男孩認同父性的關鍵期,這個認同主要是通過“內攝”實現的,“內攝”通俗地講就是接受和吸納,這個過程受兩個方面的影響,最終決定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特徵和對父性認同的模式。

一個方面,從孩子的內部發展看,內攝機制受到母嬰關係的影響,口唇期衝動會分化為吮吸-擴張和攻擊-虐待兩種力比多固著類型,這直接影響著孩子內攝的模式。如果孩子在口唇期沒有感受到母親在共生關係中和孩子分享力比多,為了體驗隱藏在母親防禦下的愛,孩子不得不採取咬的方式,沒有這個基礎,到了生殖器早期孩子往往無法設想分享父親陰莖魔力的可能而採取攻擊破壞的形式。

在想象層面上閹割父親,奪取父親大陰莖的魔力,這在兒童的遊戲中可以很容易發現,(一個夢的分析) 同時,這樣的狀態中孩子會出現非常強烈甚至病理性的閹割焦慮(反向形成機制),在和這樣的孩子的分析性治療中,我們要回到口唇期去處理母嬰關係創傷,在克萊因女士所謂的分裂位置上開展工作。

另一個方面,從孩子的外部環境看,即爸爸提供的客體和客體關係看,如果爸爸向兒子表示出愛和情感,內攝的便是愛和分享,男孩會為自己發展出的新身份感到確信和自豪,閹割焦慮會降到最低。這個時候,男孩往往會把父親作為同盟,去對超越更早時期殘留的對女人陰道吞噬的施虐受虐想象,男孩往往有炫耀他們小雞雞的傾向,抓著它,不斷地確定它的存在。在原始和不太原始的神話中,生殖器被作為一種抵擋邪惡力量(陰邪力量)的象徵符號來崇拜,卐與卍。

精神分析中“閹割”與“父親”的概念在育兒中的啟示

心理學中的“”超我“

內化的父性最後成為“超我”的基礎,但孩子超我的嚴厲程度,並不簡單地取決於父親的權威,弗洛伊德後來承認了克萊因的觀點:“超我最初的嚴格程度並不或者不完全代表從對象那裡體驗或吸納的嚴格程度,而是表達了兒童自己對對象的攻擊程度”。所以我們要真正深刻的理解俄狄浦斯情結就要回到前生殖器期,這是客體關係理論淋漓發揮的領域,但是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

我想講的是,理論的發展上,俄狄浦斯有一個線性的延展,特別要看到客體關係理論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補充理解,這是拉康沒有闡釋的部分,我們應該注意前生殖器期母嬰二元關係中父親不在場的在場生殖器期父親在場的不在場。

二、 關於"剛剛好的父親"的提出和思考

精神分析中“閹割”與“父親”的概念在育兒中的啟示

媽媽與兒子

中國的情況比較普遍的是,媽媽和孩子黏著的過分緊密,現實中父親的缺位以及文化中父性功能的衰落,導致孩子很早就體驗到了來自母親的強大性刺激。性的享樂往往成了死亡驅力的一種消費,致孩子很難放棄對母親的幻想,他們社會化的過程被阻止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斷製造被關注,不能容忍滿足感的延遲,一種特定性焦慮和攻擊性將支配他們的行為。閹割的失效導致性享樂淹沒了對母親的恐懼,或者享樂與恐懼同在,好的母親與壞的母親分裂,這又導致了母親的焦慮和無助 ,進一步強化了男孩的分裂。

這樣的分裂往往會投射到父親身上,在認同過程中,同性鏈接和憎恨父親以一種衝突性的表達形式存在,一種帶著躁鬱結構的歇斯底里和精神分裂症出現了。對這部分的理解,已經在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的交叉地帶,但精神病理學對此的理解是不夠的,特別是中國的情況,我經常遇到從精神科轉介過來的來訪者,醫生沒有辦法依據他們系統給一個確切的診斷,美國的心理治療診斷體系發展了一個邊緣性精神障礙的概念,從20世紀70時代以來,這樣的診斷越來越頻繁。

精神分析中“閹割”與“父親”的概念在育兒中的啟示

精神疾病

診斷的就是一個外殼,除了病人可以暫時安全的住在裡面,有一個穩定的存在,醫生、以及醫院和製藥商的利益勾連也可以住在裡面,在這個意義上說拉康派和強調弗洛伊德事業的分析家們不支持這樣的診斷。我關於“剛剛好的父親”的假設,是給自己一個工作的參照點,去彌合拉康臨床和客體關係學派臨床的裂縫,從而更好的使用閹割的概念來工作,更好的陪伴來訪者特別是精神病性結構的來訪者回到人間。

總結: 剛剛好的父親也給所有的父親提供了一個參考,不能夠不管不問,認為自己的責任只是在外面掙錢,養孩子是太太的事情或者老人的事情,父親是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在這裡得到指導和關愛,孩子才能獲得理性、進取心、抗挫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當然,我們說的父親不是爸爸,而是父親的思維、力量和榜樣,有時候很多媽媽也能給予,不過做為一種普遍價值觀,我們當然更期望男人們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來,家庭和諧了,社會才能擁有和諧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