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北高原历史文化论文集编辑工作者群》的谈话

在《张北高原历史文化论文集编辑工作者群》的谈话

2017年11月27日晚

谈话人:陈耀全 格日勒 高忠胜 张智海等 天气:白毛风

金桓州在今正蓝旗境内,西北路招讨司(相当于西北军区司令部)在金初设在抚州(今河北张北),后移到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这就是河北省张北县与内蒙古正蓝旗之关系。

旧桓州什么时候移到新桓州的,没找到相关记载。

旧桓州和新桓州是一个朝代的吗?@高忠胜 都是在金代的。

这不好说,有可能是一个朝代,为什么说是一个朝代的,就是因为辽和元在所处的朝代,为腹里地区,辽和元的城池有一个共同特征,城墙上没有马面,而金代金长城沿线的金代城址无一例外都有马面,这是出于军事的需要。

黑城子境内的长城都有马面,所以说是金长城。所以说黒城子旁边的古城几乎都是金代城址,有的可能是沿用了北魏旧城。元上都够大了,没有马面,元中都也是。

正蓝旗境内也有北魏长城,说明千百年来,正蓝旗与坝上几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带。

西北招讨司所辖区域是西北路,西北路在金章宗时设立三州,抚州、昌州、桓州。路为金代省一级行政区划,但是抚州、昌州、桓州在《金史·地理志》是属西京路。西北路招讨司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机构,它也有行政功能,而且招讨司主官招讨使是正三品,和西京路留守是一个品阶。那么抚、昌、桓究竟属西京路还是属西北路,特别是西北路招讨司下辖的群牧、乣、部族猛安谋克等,怎么能够属于西京路?西北路应该是否是一个特殊区域,在行政完全独立于西京路。这是否和我们把辽时期的坝上地区笼统的划为奉圣州一样呢,辽代,坝上驻牧着乙室部,五院部,屯戍着五院、六院部,这些部落地位远远高于地方州县,且属于部族机构管辖,州县是无权管理部族的,因此坝上地区属于奉圣的说法值得探讨。

@格日勒 西京路属于行政体制,西北路招讨司属于军事体制。地方州县归西京路,各部族归西北路招讨司,是各民族杂居地区。

是的,但是西北路的主体居民,就部族、乣、猛安谋克,这些民族的户籍民政都属于招讨司。

在大环境下,这些部族并没有消失,有的归为汉民族,有的归属为北方游牧民族。

而且在金代历史上,游牧部族好像没有属州管辖的记载。在金朝这些民族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游牧部族直接归中央军委。

招讨司是归枢密院,但是西北路的路该怎么解释?

部族、乣、猛安谋克的军事民政都归和西京路平级的西北路招讨司了,为什么又归西京路了?

金史上说,桓州,抚州,昌州属西京路。西京(大同)有西京留守司。桓州军兵隶西北路招讨司。

比如桓州承安二年,一下降为刺史州了,户口不足六白,录事司撤了,待之清塞县,这很可能说明招讨司可能迁移了,而此时的抚州一万多户,这又说明了什么,因此不能静态看金史里面记载的东西

对,州降级别了,还辖有清塞县。这个县城遗址现在还没有人涉猎。

阿尔泰军台究竟从二台开始至十八台,究竟是设立于康熙年还是设立于雍正年?

@格日勒 你看看阿尔泰军台,康熙三十二年设。

阿尔泰军台 康熙三二年设是有误!

阿尔泰军台设立之初说是八台,包括到归化及四子王旗,但又说到归化六站,到四子王旗五站 ,共11站,这有出入。

到雍正年,归化路撤了,结果去四子王旗变为十九台,肯定驿站有了变化。

阿尔泰军台因达阿尔泰新城——乌里雅苏台而得名,张家口到四子部落的是其中一段,与张家口到归化驿路--张家口驿路,三者并不矛盾。通称张家口驿路,与杀虎口、独石口等驿路并称。

《口北三厅志》、《清实录》、驿程的记载,都比较一致,应无误,清代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且发生在多伦会盟后,距今不过300多年,不大可能语焉不详,出现误载,如此概率极低。

理藩院档案、台北故宫满档也是如此记载,应无疑义。

金峰有个解释,说设立之初,到归化六站,到四子王旗五站。到四子王旗的站和到归化的站是从昭化站分开的,从昭化又设俩站,这样就可以说11站和8站的关系了,但是理解不了。

归化第一站在叟吉,应该是红土梁五十家子。

察汗拖罗盖、布尔嘎苏、海流图不在归化路六站之内。可参阅韩儒林的《穹庐集》。

韩儒林也不是这样说的,现在根据史料只能知道去归化,叟吉是第二站,至于和去四子王旗是从哪里分开的,现在没有明确质料。韩儒林《清代蒙古驿站》。

这说也没有说清楚是哪里分开的 也没有说清楚11站和8站的关系。

我说的是归化路叟吉是第一站。

第一站很明确就是头台,原始文献。

韩儒林据《康图》、《乾图》得出的经纬度确实有出入,其他也是从文献得出的。

从张家口出来肯定走头台,但那属于阿尔泰军台,与归化路不是一回事。

韩儒林只是对雍正以后驿站的位置和里程做了个考证,但是他没有解释为什么8站和11站的关系,特别是撤了归化站以后,为什么张家口到四子王旗是19站。

但是清圣祖实录谈到是11站。

如果按八站解释,你能列出去四子王旗的各个站点。

张家口外八站设于1691年,通向喀尔喀蒙古的阿尔泰军台设于1692年,这与多伦会盟密切相关。所以说阿尔泰军台设立的时间没有疑义,是在张家口外八站基础上拓展延伸的,直至乾隆时设定左副将军才周密。夜深了,等见面再探讨。

张家口外八站设于1692年,通向喀尔喀蒙古的阿尔泰军台设于1693年,纠正一下。

《会典卷》九八二: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五旗为一路,计程五百余里,应安设五驿,又张家口至归化城六旗,计程六百里,应设六驿,仍为张家口一路。这同《一统志》卷五三四的记载一致。但是康熙三十一年,阿尔迪所提出的初步方案,据《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张家口外八站。而康熙三十二年,理藩院所提出的执行方案也说:张家口至归化城、四子部落设立八站。因此,如果把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和从张家口到四子部的驿站看成是相互各自完全分离的俩条站道,据前种记载俩路共十一站,同后种八站的记载有三站出入。这个该怎么解释。

根据《则列》卷三十二,“张家口驿站”,和《会典》卷九八二,头台为察汗拖罗,后面只是罗列叟吉、昭化、塔拉布拉格、穆海图、和林格尔五站,去四子部的站不见记载。至于阿尔泰军台国内驿站的设立应该是在雍正时期裁撤了归化路驿站后的事。

张北高原的历史大部湮没于黃沙白草之间,确实应该将有关的历史文化好好挖掘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