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怎样评价他一生的功过?

yy--wei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孙权年轻有为,老年昏聩。

熟悉我的观众都知道,每个历史问题,我大都喜欢用一个我非常赞同的名人的评价。这次引用陈寿的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孙权年仅19岁便接手了其兄孙策开创的江东基业,他用对了两个人,内用张昭,外用周瑜,迅速平定内部反对的势力,广招鲁肃、陆逊等人才,安定了地方权贵的心。他的事业爆发期在于赤壁之战,一举奠定三足鼎立的地位,实力仅次于曹操。阳谋也好,阴谋也罢,夺取了荆州,实力进一步提升。而后任命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从此事业到达顶峰,成为魏蜀争先拉拢的对象。后面的错事一件又一件,逼死陆逊等有才能的大臣、放任两宫之争。

他的过人之处,简单来说,就是善于用人,审时度势和心胸宽广,可惜没能持续到最后。在他手下能臣名将辈出,周瑜、张昭、诸葛瑾、陆逊、黄盖、甘宁等等,并且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施政和作战自由。如能持续,以江东的地理位置、经济优势,不至于衰退的那么快,在三家归晋的过程中,毫无存在感,毫无抵抗之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星如雨o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武子之后裔。父亲孙坚曾为朝廷镇压过黄巾起义,被提为乌程侯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时任联军先锋,后与刘表、黄祖作战时被伏击身死。长子孙策继其基业,并将江东逐渐收合,孙策轻骑死于许贡门客之手,临死之前将基业传于孙权。

孙权生得碧眼紫髯,相貌非凡。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之后,没有辜负父兄重托,在他手里,虽然在开拓疆域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但却先后挫败了老资格的政治家曹操和刘备,战胜了这两大劲敌,不仅巩固了东吴的政权,还能与曹操、刘备鼎立而三,成为雄踞江南的一代英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形势对东吴来说十分危急。是战是和,当时在东吴内部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张投降曹操;以程普为首的一班武将坚决主战。

张昭是东吴的主要谋臣,孙策在临终前曾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因此,张昭的态度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的孙权年仅27岁,在这极为复杂的情形下,他的内心斗争很激烈。从内心来讲,他肯定不愿意投降曹操,正如鲁肃所说:“如像我们这样的人投降曹操,还可以回归故里,也不失州郡的分封;而将军投降曹操,归宿在哪里?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辆,马不过一匹,随从也不过数人,怎么能比南面称霸呢!”

可是要打不赢呢?那结果更不堪设想。面对两派的激烈斗争,孙权是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也就是在这关键时刻,鲁肃、诸葛亮、周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肃使他明白了根本的利害关系;诸葛亮使他确信还有刘备这个同盟者;而周瑜对敌我力量的透彻分析,则使他有了必胜的信心。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孙权作出了最后的决策:抗曹;而且,一旦决策,便斩钉截铁,不再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他当即决定,将抗敌之事全权托付给周瑜,让他负责指挥前方作战,自己则甘当后勤。正是因为孙权决策果断,用人得当,因此,上下一致,取得了赤壁大战的彻底胜利。

曹操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领兵攻打濡须,孙权与他相持一个多月。曹操夜渡洲上,孙权派水军围攻,俘虏曹军三千人,投江而死的也有数千人。曹操退守营地,孙权屡次派兵挑战,曹军坚守不出。孙权亲自乘着快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的阵地。曹操手下的将领都想出兵攻击孙权。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亲自来观察我军的部署。”他命令军中做好战斗准备,没有他的命令,弓箭不能随便射。

孙权在曹军的阵前航行了五六里,又调过船来,边走边敲鼓奏乐。曹操见孙权的船队整齐而有章法,不由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派人给曹操送信,说:“春水要涨了,您最好赶紧离去。”曹操接信后说:“孙权没有欺骗我。”于是撤了军。

因此,曹操和孙权之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赤壁之战后,双方因为利害原因,有时修好,有时战争,东吴比蜀国后灭亡。

孙权比他的父兄们要好得多,不仅善于纳谏,而且能任用贤能,团结身边的部属,为江东的富足和三足鼎立的形成立下了功劳。

孙权当上吴王,大宴群臣。在宴会将要结束时,他起身行酒,到了虞翻跟前,虞翻趴在地上假装醉了。孙权刚离开,他又坐了起来。孙权觉得被戏弄了,大怒,拔出剑来就要杀虞翻。周围的人都害怕起来,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说:“大王以三杯酒之后来杀善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谁能知道?况且大王以能容贤蓄众著称,所以海内望风而归。如今您就这样放弃您的美德,这样做好吗?”

孙权说:“曹操可以杀孔文举,我为什么不能杀虞翻?

刘基说:“曹操轻易杀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想和古代的尧、舜相比,怎么能和曹操相提并论呢?”

虞翻终于由此得以幸免。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凡是我在酒后说该杀的人,都不能杀。

黄初二年四月,孙权从公安迁都鄂城,改名武昌,八月开始修筑武昌城。由于魏国的曹操已去世,曹丕称帝,蜀国的刘备也在黄初二年四月称帝,三国之战暂时得以平息。

孙权手下的将领们有些松懈,对此,孙权深为忧虑,他下令说:“生存不忘灭亡,安逸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代留下的有益教训。过去,隽不疑是汉代的名臣,他在太平盛世却刀剑不离身,所以君子对武器,随时都不能放松。何况现在我们处在魏、蜀交界地区,跟豺狼一般的恶人打交道,却怎么可以放松警惕而不考虑突然的事变呢?最近我听说诸将在出入时,各自崇尚谦和俭约,不带侍从和武器,这远非全面考虑和爱护自身的行为。保全自己,留名后世,让君主和父母安心,这比崇尚节俭更能使自己摆脱陷入危险的境地。大家应该提高警惕和戒备,崇尚大节,这才符合我的心意。

的确,开创事业,需要的是一股子闯劲,要有横扫一切的气势;守成,则需要睿智和稳重,孙策死的时候,孙权才不满二十岁,但孙策已经认定他有这方面的才能。

孙权能任贤用能,使江东在他手里变得更加牢不可破,促使三足鼎立,因而得以南面称王。

太元元年夏五月,孙权立潘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元。临海郡的罗阳县有个神人,自称王表,在民间活动,他的语言、吃喝,跟一般人一样,但看不见他的形体。

孙权派中书郎李崇捧着辅国将军罗阳王的印绶,去迎接王表。

王表与李崇一起走,与经过郡县守令交谈,谁也不能驳倒他的意见。秋七月,李崇和王表来到国都。孙权为王表在苍龙门外设置官舍,经常派亲近的大臣送去酒和食物。王表预言水旱之类的事,往往应验。有人评论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孙权年老志衰,奸臣在侧,废婿亲立庶子,以妾为妻,可以说失德太多了。他又设符命,求福于妖邪,将亡之兆,不是很明显了吗?”这年的秋八月初一日,刮起大风,江海倒流,平地水深八尺,吴郡高陵的松柏全被连根拔出,城南大门被刮到天上又掉了下来。这年的冬十一月,孙权从南郊祭祀回来后,感染风寒,一病不起。十二月,孙权急调大将军诸葛恪回来,任命他为太子的老师。他还下诏减少德役,减收赋税,废除人民认为痛苦的事情。

太元二年春正月,孙权立原来的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居长沙;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儿子孙休为琅邪王,居虎林。夏四月,孙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可惜的是,孙权到了晚年昏聩荒淫,刚愎猜忌,宠信吕壶,残杀忠良,丞相顾雍无辜被杀,连屡建大功的大将军陆逊也痛哭流涕,最后悲愤而死。


土豆崽


1,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3,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4,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5,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正式建立吴国。

6,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7,孙权也注重兴修水利。

评价孙权的一生的功过就是:年轻的时候英武果断,胆略过人,审视度势,下听臣辩,极具君王之才。

但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极度敏感,猜疑成性,并十分容易产生焦虑和妄想,独断专行,误信公孙渊,又好神仙术,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


小易谈历史


过人之处

单从领导、管理能力上看,孙权比他的父兄们要好得多,不仅善于纳谏,而且能任用贤能,团结身边的部属,为江东的富足和三足鼎立的形成立下了功劳。

     例如,在赤壁之战时,孙权对抵抗还是投降犹豫不决。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说客,认为战必可打破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孙权的文臣如张昭等就赞成投降。孙权很矛盾,两边的意见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足以让孙权下最后的决心。这个时候鲁肃登场了,他站在孙权的立场上认为,孙权不能降只能战,即使失败也必须一战,因为张昭和鲁肃等投降后也还是能做新主人的一届地方官的,可是孙权如果投降,那么天下之大也不再会有他立足之地。何况现在的情势是战未必就败了,这样才坚定了孙权的决心,也有了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功绩

1、建立历史上首个江东政权,六朝之首。江东在孙策时期类似于一个松散的家族联盟,而把这个联盟变成政权的人正是孙权。

2、开发该地区,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3、开发台湾,促进航海.


新世纪农村困局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人物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一个具体的、有资格被后人评价的历史人物,几乎注定是复杂的。对其越不了解,做出的评价就会越抽象,越简单。最后归结到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这种评价已经说不上和本主有太多关系了。

说回孙权。在三国三位君主中,孙权的寿命最长,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刘备的专业著述都很多。但像样的《孙权传》至今还没有一本。即使是东吴方面的拥趸,关注点也往往在江东文武卿相身上。孙权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设身处地地具体的关注,并不多。举例子说,“孙权年轻时候颇英明,可惜晚年昏庸”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评价,但这个评价就忽略了孙权年轻至晚年时决策的具体环境。所以, 不能说不对,但也没什么用。

以我的观感,评价孙权,至少需先关注以下几点。

一、孙权的第一身份,不是东吴的帝王,而是孙家的家主。

二、江东孙氏以武得国,素无恩义,与部分江东土居士族甚至有着深刻的难以弥合的矛盾。

三、东吴政权是在汉末群雄割据背景下相继淘汰后的残存。

四、相对曹魏和刘蜀,东吴政权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这四条相互作用,决定了孙权必须是生存主义和投机主义者,其他任何选择都不足以让他撑住孙氏的家业,并且维持东吴政权的相对稳定。从这一点出发,孙权的从少至老的行事逻辑,其实相当明确,而且极少改变。

孙氏取江东,根源于武力的强力镇压,此所谓以武得国,前贤多有论述。孙权的继位,缘于孙策的暴毙,实际上是意外。孙策死时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孙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轮到孙权。所以孙权之前实际上并没有作为江东储君培养的过程。设若孙策不死,孙权将来的处境,只能是又一个孙静。所以孙权继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当然的合法性。最后虽在张昭、周瑜的拥护下站稳脚跟,但仍经历了孙翊、孙暠、孙辅等诸重竞争。正位实属不易。而其时江东地只数郡,内外不靖,强敌环伺。居然还有阴谋论认为孙权谋害孙策只为争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来?

孙权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质。孙权的文治,未必过于孙策(孙策似暴虐,而孙权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体实势下不得不为之的表现。孙策以客军侵境,攻杀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长远发展,自会转为仁善。孙策死前,已有相当程度的缓和举措。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择,非只个人性格),但军事则远逊孙策。本来孙氏诸子中,孙权也不是突出的将才。但孙氏以武得国,武力是孙氏权力的凭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权柄,绝不可假手于人。孙权对这一点当有深刻认识,而实际上才能又不足,这是孙权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此后数年,江东相对平稳。孙权一边苦练内功,一边内平山越,外打黄祖。打了N年轮了N次,其时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诸人均在。可见江东“外战外行”这帽子不能扣在孙权一人身上。是时孙权与刘表的表现,并不比两川张鲁刘璋的争斗更加精彩,也还看不出天命之所归。

而转折在赤壁之战。此战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刘备方的联盟与辅助,曹方的轻敌,天气、疾病乃至江东文武并力,将士用命。而战后对孙权最显著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极大程度夯实了孙权的统治基础。尽管孙权没亲自上阵,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压服其他任何异见者。之前,鲁肃见孙权,便以帝王大业劝之,而张昭视为狂诞。张昭还算是孙权阵营比较核心的人物,则江东本土态度不问可知。但在赤壁之后,就很少人怀疑这一点了。

然而层次的跃升,是对能力的更大考验。此后孙权一跃直接与曹操、刘备这等级数相较。后两者都是久见山陵变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经历和阅历都远过孙权。孙权不是对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实在是时势所迫,不得不提前进入不对等状态。结果在赤壁战胜余威之下,被刘备一连串开挂式的组合拳打得懵头转向。孙权和刘备,在同盟关系之外尚有互相竞争。而外交的后盾,归根结底还是武力。

然而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只能寄托于武将。其手下最有大将范儿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鲁肃不长于战阵,吕蒙还不够成熟,一时青黄不接。以致赤壁战后,江东并未再有规模性的大胜。期间孙权不安于室,亲自领兵去打合肥,得到称号“孙十万”,成就了张八百的美名。这一战对孙权心理的打击,甚于损兵折将。此后他该亲征还是亲征,但对自身军事水平的自信却一去不复返,而转为对吕蒙一代新兴将领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吕蒙一代已经成型。即吕蒙对孙权陈述的吕蒙、孙皎、蒋钦、潘璋四将,年龄、能力、忠诚均可圈可点。以此为重心,集合前后新旧诸将,已成战力。又值关羽北伐,遂袭取荆州,是为孙权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灭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将一下挂了仨。这对孙权的打击空前绝后。即使孙登去世,两宫争衡,均不像这样突如其来,孙权毫无准备。袭取荆州以后,孙权的举措混乱投机,令人齿冷,早想什么去了?其实就是孙权多年苦心预备好的武将班底被老天爷一下整没了的缘故,换谁谁也受不了。

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多年经营非战之罪一朝覆没,而刘备又大起问罪之师,无奈之下,才起用江东士族背景的陆逊。自建安五年继位以来,孙氏以武得国的权柄,首次外假于江东士族。而陆逊偏偏获得大胜,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东吴作为一个政权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后。但孙氏的中枢权柄,从夷陵战后就动摇了。

此后孙权的种种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检校案,比方太子失宠,比方两宫争衡,乃至南下夷洲,北连公孙,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了把已动摇的权柄再次确立回来,而始终不得如愿。孙权与陆逊的外和内争也贯穿了陆逊的一生。而孙权的态度,也自然从前期的进取转为后期的消极。 所谓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到了东吴后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东孙氏,已不过是满朝冠冕之上的虚景浮云。

所以,该如何评价孙权呢?

第一,这是一个苦命的人。第二,这是一个杯具的人。第三,这是半个英雄。

仓促继位,处危难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处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从容继位,亦可成为明主。但肩负重任,无法选择,面对强敌,屡败屡战。人只见其败于军事,而不见其败于内政。爱醇酒,爱行猎,爱繁华,而实虚弱,实无助、实孤独。赤壁之后,每次奋斗都归无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话。不肯当配角,又没主角命。后世一曰孙渣,一曰孙十万。

这就是孙权了……


悬疑日志2


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生孙仲谋。

首先,孙权统一了江南地区,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跟后续全国经济中心南移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孙权建立的吴国,那么后续的南北朝的南朝很很难说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基础,

其次,孙权在我国江南地区一1次派船队到达了台湾,也是宣示了我国对台湾的一次主权,而且孙权开发了整个江南地区的航海事业,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

最后,在他的控制下的江南相对来说呢,相比较稳定,相对于蜀国和魏国的长期动乱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恢复跟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