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前言:时隔12年,再次看《飘》这部小说,内心依然涌起无限感慨,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这股冲动串联起我的念头,很想来谈谈书中这位传奇的女子---斯嘉丽。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部著作!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倾尽一生来创作,才使得这部小说成为永世经典!这部小说自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便引发狂热风潮,销量惊人!而后由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正式将《飘》搬上大银幕,从此费雯丽连同《乱世佳人》一起享誉全球,至今不能让人忘怀,而斯嘉丽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女性魅力”的代名词。

大部分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品,都会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人性的觉醒,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比如《红楼梦》中,我认为,曹公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深受男权社会影响的他,竟然花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的巨作,来抒写女性们的美好,为她们的不幸鸣冤,堪称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先河,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廊桥遗梦》的作者罗伯特.沃勒同样冒天下之大不韪,似乎有些违背伦常,用相当长的篇幅来讲述一段凄美的婚外情的故事。

他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 这是一个抒情都会被嘲笑的时代。

在人们桎梏在社会刻板化印象的框架中,感觉日渐麻木,对于爱也变得迟钝起来。而《廊桥遗梦》中,这对完全不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婚外情侣挣脱了世俗的牢笼,爱得真挚热烈,却因为伦理以及责任最终没有结成正果,造成了男女主终生的遗憾。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人们对于爱与婚姻的广泛争议和讨论。而我认为,一个自由民主的时代,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

那么,《飘》的问世,同样,也是具有超脱时代的重要意义的。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飘》的时代背景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思想在世界蔓延开来,而此时,女性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而1936年出版的《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问世。

这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主线是围绕美国南北战争发生的前后始末来展开叙述的,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同一幕幕画卷缓缓铺成开来。

今天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谈电影中的唯美布景服饰,不谈南北战争那些事儿,也不谈美国南部风景的旖旎多姿,而单单从主人公斯嘉丽的身上,来深入剖析女性人格的成长路径,以及斯嘉丽形象对我们产生的现实意义。

斯嘉丽的简史

书中的主人公斯嘉丽从16岁一直跨度到28岁,这12年的光景,对于斯嘉丽而言,却堪称是一段起伏波折的“囧途人生”。

年轻的斯嘉丽从小家境优渥,父亲是农场主,生活安逸富足,她性格开朗,活泼,是全县的小公主,虽不至绝顶美丽,却魅力非凡,男人们前呼后拥地围着她,女孩子们羡慕她,嫉妒她。

斯嘉丽的青春期可谓是春风得意,虚荣心也跟着膨胀,她享受着这些男人如蜂蝶般地追逐她,骄傲的不可一世。然而,有一个男人,另一位农场主的儿子阿希礼,偏偏不像别的男人那样对她着迷,这让斯嘉丽难以忍受,于是千方百计套近乎,最后阿希礼竟然娶了 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玫兰妮,这让斯嘉丽备受打击,赌气之下,嫁给了玫兰妮的哥哥查尔斯,查尔斯在和斯嘉丽结婚两个月后参加了南北战争,在部队里,得病死了,而此时,阿希礼也去了前线。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紧接着,不甘寂寞的斯嘉丽偶然间在一个募捐舞会上认识了白瑞德,他对斯嘉丽一见钟情,并认定他们是一类人。白瑞德是鼎鼎有名的偷运物资的商人,而斯嘉丽满心想的都是阿希礼,对白瑞德不屑一顾。

而后几经波折,斯嘉丽承担起了重兴家园的重担,成为了亚特兰大史无前例的“女强人”。在这过程中,白瑞德帮了斯嘉丽不少忙,斯嘉丽在白瑞德的狂热追求下,嫁给了白瑞德,而这一次婚姻是斯嘉丽第三次结婚。

结婚后,为白瑞德生下来一个女儿,取名邦尼,白瑞德视女如命,他把自己对斯嘉丽的情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为了女儿有一个前程似锦的将来,他当起了绅士,只为在当地为女儿的未来打下好的根基,而白瑞德偶然间发现斯嘉丽心心念念的还是阿希礼,他满心失望,但看在女儿的面子上,不断隐忍,直到邦尼意外坠马身亡,白瑞德情绪崩溃,整天酗酒,不肯面对现实,两人为此经常吵架。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玫兰妮意外去世了,临终前把孩子和阿希礼都交给斯嘉丽照顾,斯嘉丽告诉了白瑞德这个临终嘱托后,白瑞德伤心绝望。

而失去了玫兰妮的阿希礼好像失去了魂魄一样,软弱,害怕,这让斯嘉丽彻底觉醒,她并不爱这样的阿希礼,在浓雾中,斯嘉丽拼命往家跑,这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白瑞德才是真正值得爱的人,只可惜,一切太晚了,白瑞德已经决定要离开斯嘉丽了。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此刻的斯嘉丽,失去了孩子,失去了丈夫,失去了闺蜜,生活中所有的精神支柱全部崩塌,崩溃大哭,接下来就是电影中经典的那一幕,哭倒在楼梯上的斯嘉丽,脑海中,不断冒出“塔罗”,她意识到,现在只有回到塔罗庄园这一条路了。她太疲劳了,脑子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满脸泪光却充满希望地说: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斯嘉丽的双重性格,是家庭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产物

斯嘉丽成长在美国佐治亚州一个家境殷实且有名望的种植园主家里,父亲杰拉尔是爱尔兰移民,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性格粗犷,而母亲艾伦是法国移民东海岸的女儿,性格温文尔雅,仁慈宽厚,深受拜仁庄园主的尊敬和黑人奴隶的爱戴。

父亲和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幼小的斯嘉丽身上,流淌在她的血液中。

她表面上看起来温柔谦和,窈窕淑女,骨子里却带着父亲的豪爽,暴躁,不拘一节。这两种相反特质集合在同一个人身上时,就会给人带来一种捉摸不透的迷离感。

早在斯嘉丽的幼年间,斯嘉丽性格中体现出来的叛逆与倔强就初露端倪:幼年的她很有主见,厌恶伪装成旧社会女性唯唯诺诺,愚笨的样子,偏好和地位低下的黑奴为友。

后来林肯率领的南北战争爆发了,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斯嘉丽更是颠覆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推翻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

其中有三个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斯嘉丽。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①对待婚姻的随性与个性的奔放

她爱上了阿希礼,而且执着地认为阿希礼也同样爱她,但是阿希礼却娶了个子矮小,貌不惊人的梅兰尼,这让一向唯我独尊的斯嘉丽难以忍受,赌气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

而后查尔斯不幸在战争中身亡,对查尔斯本就毫无感情的斯嘉丽连伪装都省了,冒着社会舆论的压力,照常参加舞会,和男士们调情。而后连结两次婚,然后又离婚,最后孑然一身。

斯嘉丽的任性在她的婚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身处男权社会,女人们都把婚姻作为自己唯一的依靠,女性地位决定了,女人的婚姻就是自己的脸面,而斯嘉丽却一次次地结婚又离婚,在当时的社会看来,这是不能为大众价值观所接纳的,甚至是被唾弃的。然而这些世俗道德的约束,却根本无法捆绑住她自由奔放的心。

②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决心和气魄

为了,保住塔拉庄园,落魄中的斯嘉丽扯下家里的窗帘布,做成了礼服,前往监狱探监觊觎她已久的白瑞德,期望从他手里弄出一笔钱来,希望落空后,她又转身找到了妹妹艾伦的未婚夫,抢过来,只为他能够给自己资金支持,愿望得逞后,她买了一个即将倒闭的木材加工厂,运营得风生水起,成了亚特兰大的女强人,开创了亚特兰大女性创业的先河。

斯嘉丽的内心无疑是坚定而强大的,她始终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且果敢有担当,虽是女儿身,却有一份男子的洒脱和慷慨。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③发自心底的善良与义气

斯嘉丽虽然心里一直爱着阿希礼,嫉妒梅兰尼,但是,面对阿希礼的嘱托,她在大战期间,生死关头,一直留在玫兰尼的身边,照顾即将临盆的玫兰尼,一个人冒着大雨,载着一位身体虚弱的产妇,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和一个惊恐的黑奴连夜赶路回家,而路上处处都是隐藏的危险。

这一点也体现了斯嘉丽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深爱着阿希礼,希望将他据为己有,一方面又拼了命也要保护他的妻儿,在她内心深处,善良终究还是战胜了欲望。

这些情节让我们印象深刻,原因在于,斯嘉丽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她的行为冲破了世俗和传统的偏见,穿越了时代的禁锢,直达我们灵魂的最深处,从她身上,我们不只看到了一个离经叛道,不向命运妥协,为了自己的追求顽强抗争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斯嘉丽”

斯嘉丽的形象历经了70多年,却依然鲜明地刻在我们的心头,出现在那么多文人墨客的笔头,有大量的文献都有关于斯嘉丽形象的评析,她存在的意义最大在于,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她是聪慧的,狡黠的,果断的,任性的,自私的,坚强的,虚伪的,她是这样一个明明看起来小缺点很多,但又让人回味无穷的,她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又让无数人为她痴迷的,她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梦,在这场梦里,她化身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连同我们的呼吸一起,去感受那真实的存在。

那个无拘无束的女子,牵引起人们追求自由的神经,在那虚幻的世界来完成一次自我成全,说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做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总之,她实现了我们未竟的梦想!

斯嘉丽,与其说她是一个书中的女子,不如说她是我们每一个活在世俗中的人,内心的那个“真我”投射出来的影像,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全息投影。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多元价值观下的自我视角

正如同,我们在斯嘉丽身上看到了如此多的矛盾对立同时并行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些特点非但没有影响到斯嘉丽形象的美感,反而更增添了许多的魅力和独特。尽管以普世价值观来看,会更加推崇,玫兰尼这样完美的形象,来作为人们的指路明灯,然而,理想之所以美好,在于它永远是一个方向,而难以成为一个结果。

当我们执着地追求成为一个“玫兰尼”式的完美角色,实际上,也就宣告着我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不能向自己真正的内心体验开放,于是,就活成了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所描述的那样:

我觉得我的身体是死的,别人对我说笑话我也会笑但是不会开心,就像是身体不由自主地笑起来了一样,那感觉让我觉得我不存在,所以我想杀了我自己。

戴着一张假面具游走在人世间,将真诚的自己掩藏起来,看似很安全,不会被世俗的评价所伤害,实则,我们也将自己与真实的内在自我隔离起来了。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我记忆尤新: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

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们想见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蓝,我希望,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汲汲而生,汲汲而死。


《飘》:斯嘉丽,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全息投影

很多人活着,但是内在却毫无生机,而斯嘉丽骨子里洋溢着的,那一股野性,恰恰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活力。

而这种野性,正是象征着人的心灵对自由的向往!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始料未及的事,如果我们可以允许许多的“不同”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并发自真心地去欣赏许多不同的风景,那么我们就拥有了多元价值观!当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只停留在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层面,我们的心灵就开始了无比惬意的自由之旅!

结语:人生无常,如同早年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斯嘉丽,怎会料到自己会有一天为了食物发愁?这部小说波澜壮阔之间,隐隐告诉我们,生活总是会以不同的面貌交替出现,幸福只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更不可能会成为永恒!而真正充实有意义的人生,是在我们与生活的不断较量中,磨炼出更坚韧的自己,最后笑着回头看看这些被自己打趴下的苦难,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不过如此。

即使结果不理想,我们也可以做到释然:欢喜做,甘愿受!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呢。


d�\u0018?֓rE\u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