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13萬被退回12萬:人性最為光輝的一面

捐13萬被退回12萬:人性最為光輝的一面

一名在杭州蕭山區務工的河南信陽男子楊術強,向瓜瀝鎮政府捐贈自己全部存款約13萬元。鎮政府調查得知,捐款者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廢舊物資維持生計。最終,鎮政府與其達成折中意見:退回其中的12萬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贈。鎮領導表示:“心意領了,但就家庭情況來說,政府不能收這份捐款。”

一面是老百姓主動要求傾囊捐款的善舉,一面是鎮領導考慮到其實際情況,退回大部分捐贈,並好言撫慰的貼心,看似不起眼的“疫中小故事”在網上盛傳,感動了很多人。

捐13萬被退回12萬:人性最為光輝的一面


13萬,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並不多!

13萬,對於揚術強來說,卻是全部!

在揚術強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為光輝的一面,說不感動,那是不可能的。其實,在疫情期間,這樣的善舉一直在上演,從未停止。按理說,這種優秀的品質應該值得我們去學習,這樣的人更應該值得宣揚。

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各界踴躍捐款。在湖北宜昌,一名退休工人捐出200萬元;在河南鄭州,數百位環衛工人捐款一萬多元;在湖北英山縣,有群眾捐出30元;在四川汶川,有菜農把整車整車的蔬菜送到武漢……從老百姓的捐贈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善意,看到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真誠,看到了“眾志成城、決戰決勝”的精神,這些正是我們共克時艱的社會基礎。

一者,民間捐款沒有強制性,不設“下限”,不論多寡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種自發自願的行為,一種令人暖心的純粹。二者,捐獻需要結合自身實際,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