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推荐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结束时,看到马修老师老师离开的时候,学生们为他折的纸飞机和唱歌送别时,我泪目了。

不是因为这部电影精彩的剧情,而是因为学生对马修老师的爱,让我为之触动。唯有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收获孩子的爱。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而尊重和爱,才是它的真正内核。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的关于人性与教育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49年法国的音乐家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教育故事。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影片没有多样的场景,没有鲜艳的色调,有的只是简单的师生教育。但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剧情细节的处理和洗涤心灵的音乐,却让观众忍不住为为人性化的充满尊重和爱的教育所感动。

这部电影在2004年获得法国的票房冠军,也获得了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本文将从影片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出发,探寻教育中爱和尊重的重要性,以获得教育启示。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

马修第一天去学校任职找院长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学生被校长罚刷地板15天,这让马修老师十分震惊。马修老师没有想到校长会用这种体罚是方式来教育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菲斯汀格认为,生活中的百分之十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这也是著名的 “费斯汀格法则。”


面对同一批孩子,为什么在校长的教育和管理下,他们嚣张跋扈、没有原则、调皮捣蛋、行为恶劣,而在马修的教育下,他们却能够配合马修老师上课,甚至在马修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组成合唱团?最后即使马修的离开,他们依旧能够为他唱歌,为他折纸飞机送别?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究其原因,是由于哈善校长和马修老师两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同,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他们做出不同的行为,同时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马修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大多数时候是以学生为中心,看重孩子本身并且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且注重孩子的美好品格的培养。在他的思想里,其实更多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折射和反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同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而马修老师对皮埃尔的教育,正是人本主义最真实的写照。

皮埃尔在一开始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是问题少年。他爱调皮捣蛋,经常违反学校规定,也常被校长体罚。以前的老师用当用“天使面孔蛇蝎心肠”来形容皮埃尔时,马修老师对此表示怀疑。

在和皮埃尔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皮埃尔除了性格比较孤僻,爱捣蛋外,也没有其他老师说的那么无药可救。

接着,他对皮埃尔进行一步一步的因势诱导,他让皮埃尔帮自己管理班级,之后由于皮埃尔的捣蛋被校长罚了一个月的劳动。后来马修发现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并劝说他母亲让他去专门的音乐学院,最后才有了功成名就的钢琴指挥家皮埃尔。

正是因为马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去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做孩子情感的促进者,不断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最终引导孩子实现自我的价值。

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按从低到高划分,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皮埃尔从问题少年到赫赫有名的音乐指挥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切的转变和成就离不开马修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教育里充满了爱。也正是因为他的善良感化了这些孩子,所以最后即使他离开了这所学校,但是他的教育仍然是成功的。因为他改变了整所学校。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看来,马修对孩子的教育是唤醒了无数个曾经迷失的灵魂,也拯救了孩子的一生。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二、相对于行为主义的惩罚教育,宽容和智慧才是教育最好的催化剂

相对于马修老师提倡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影片中哈善院长的言行举止中更多的反映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

诚然,这所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问题学生。可是在整部影片中,校长说的最多的便是 “犯错——惩罚——幽闭。” 他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甚至故意加重对犯错学生的惩罚。他的行为举止间,无不透露着“行为主义” 的教育理念。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的主要心理学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和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采取客观的实验法,而不是内省法。

而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心理学家斯金纳更是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原则。运用在教学中,就是

行动——反应教学模式。同时他提出了强化和惩罚的观点。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电影中的哈善校长和其他老教师们,都采取一个原则:行动——反应原则。

  • 学生中有孩子恶作让麦神父的眼睛受伤,没有孩子自己出来承认错误,校长便让马修从学生中任选了一名学生当替罪羊去禁闭,并惩罚学生集体罚跑轮流禁闭六小时;
  • 穆同因为逃了三次学被校长惩罚关进幽闭室最后跳楼身亡;
  • 而对于比较极端的孟丹,校长更是对他的误解颇深。他笃定钱是他偷的,并且惩罚他甚至逼他承认。这也导致最后孟丹出于报复心理放火烧了学校

在哈善校长“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整个学校纪律森严,缺乏人性的活泼,却更像是一座监狱。犯错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更加严重的惩罚。这里便是哈善校长运用的行为主义中的“强化”。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换句话说,学生的行为会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期待会变成现实。哈善校长因为一直深信孟丹是偷窃惯犯,所以他最后会选择去防火。而马修相信皮埃尔对音乐的天赋,所以他最后成了音乐指挥家。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哈善校长在行为主义理念下的暴力的惩罚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反而适得其反。对于同样顽皮的孩子,马修老师则选择宽以待人,甚至在校长面前包庇孩子。

  • 马修第一天来学校,教室闹哄哄,学生们的恶作剧让整个教室非常混乱。校长进来准备惩罚学生,却被马修老师挡了下来;
  • 马修老师让皮埃尔管理班级,皮埃尔却在黑板上画了老师的画像。马修老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转手给皮埃尔画了一幅侧颜像;
  • 当自己的乐谱被学生偷了之后,他和学生抢乐谱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却包庇学生说自己在组合唱团;
  • 当孩子晚上瞎唱一些话来嘲笑马修老师时,他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还让孩子重唱,帮助孩子纠正音准。

正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善良和宽容,才让孩子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对于惩罚教育,他也充满了教育智慧,用春风化雨的形式,将所有惩罚处理地恰到好处。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当盖贺克说自己只是和麦神父开玩笑伤了麦神父的眼睛时,校长要将盖贺克幽闭,而马修老师却和孩子商议,惩罚他去照顾受伤的麦神父。

这样的惩罚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可以让孩子懂得恶作剧商人的后果。

而当皮埃尔因为误解马修和母亲,将墨水倒在马修头上后,马修老师不让他担任高音独唱,然后对他说,你并不是无可替代的。而在后来正是演出时,马修老师又让皮埃尔担任高音独唱。

这时候皮埃尔的眼神里透露出了被宽恕的喜悦和肯定,也闪耀着骄傲的光芒。马修老师不仅让他学会了做人,也让他重拾信心尊严和喜悦。

正如马卡连柯说: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适当的惩罚教育可以让孩子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认真改正。而过度的惩罚教育则容易让孩子身心俱损。只有在宽容和充满智慧的教育下,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三、教育是门艺术,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原则才能引导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人的成长方向和行为品格千差万别。因此,只有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在教育中成长和成才。通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育启示呢?

1、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和个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孩子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控制关系。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上时,教育才能真正地起作用。

尊重学生的天性,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感。” 唯有尊重学生,才能够让教育顺利的进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同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抑制和打压孩子的天性,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欣然接受这些问题少年,用宽容和爱感化学生,让孩子释放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和天赋。他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教育不是把所有学生变成千篇一律,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2、运用正面激励原则,多真诚地鼓励赞美孩子。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调侃道:

“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赞美是孩子快乐和自信的来源。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是诋毁和打击孩子,从不夸奖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一点自信和自尊早就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就只有消极情绪和自卑了。

所以,学会运用正面激励的原则,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多给孩子真诚的赞美,这样孩子能够感受到到爱和尊重,才能够树立起自信。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让孩子长大后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也更有能力。而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更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断赞美和肯定孩子,让孩子的眼里充满了光芒和希望。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3、对待犯错的孩子,是用教育智慧进行惩罚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但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决定了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后来的行为。惩罚孩子,也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而是因为要让他知道犯错的后果,以免一错再错。

而对于孩子犯错这件事情,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去分析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惩罚。影片中的校长,总是不弄清楚学生犯错的真相,用强硬的惩罚措施来对待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依旧叛逆、恶作剧和偷窃等陋习不断。而马修老师则选择用自己的智慧去惩罚犯错的孩子,并且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和做事。

因此,对待孩子的错误,教师需要用爱心和宽容去感化他们,用充满智慧的方式来惩罚他们,让他们在纠错的过程中,学会约束自己,塑造良好品格。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经典的教育电影,它给人们呈现了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也让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孩子,用爱心去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性,运用自身智慧去教育孩子。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方法理念得当,给与孩子爱与希望,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