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月亮是从哪里来的?

吃亏上当的总是老好人吗?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还是爬行动物?

这三个问题分属于天文学、博弈论和生物学,看起来没什么联系。可能你会觉得,要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少要找上三本书吧?哪有一本书同时解释这三个毫无关联的问题呢?

还真有这样一本书囊括了不同领域的科普内容,那就是法国物理学博士大卫 • 卢阿普尔所写的《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共有20章,每章内容由一个问题组成,比如: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原子究竟有多小?

地球的内部是液态的吗?

我们买下的商品总是想买下的吗?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的这20个问题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这样看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很像一本精简版的“20个为什么”。有趣的是这20个问题却没有按照学科内容进行排列,反而毫无章法和逻辑,但这种“没有头绪”的乱序排列法对读者却是好事。因为这些问题彼此独立,所以我们随便从哪一章开始看都能看懂。

为什么大卫 • 卢阿普尔要用这么奇特的方法写书呢?

因为他想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和多面性,所以他在写作时没有专注某一个学科,而是在广义层面上讲述科学内容。组成书中内容的20个问题,也是他精心挑选过的、曾经吸引他的问题。


可能看到这你会觉得大卫本人也是个挺特别的人。确实如此,法国《世界报》科学版曾称大卫 • 卢阿普尔为“变色龙”研究员。因为他的学习、工作转换了三个领域:理论物理学、工业研究和电子游戏。除了正职之外,大卫创立了YouTube知名科普视频道“令人惊奇的科学(Science étonnante)”。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大卫 • 卢阿普尔

“变色龙”研究员——大卫 • 卢阿普尔


变色龙颜色1:理论物理学家——大卫 • 卢阿普尔

大卫 • 卢阿普尔是法国人,出生于1978年。他从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但却迟迟没有确定到底要成为哪个领域的科学家。直到18岁时,大卫看到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书中的多个宇宙未解之谜让他难以忘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成为天体物理学家。

2004年,大卫圆了他儿时的科学家梦。这一年,他取得了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他主要从事“量子引力”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被多人引用。虽然大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继续从事研究却很难。因为他这个领域的学术职位太少了。所以,博士毕业后,大卫转向了应用研究领域。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大卫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变色龙颜色2:应用研究者——大卫 • 卢阿普尔

2004年,大卫开始在世界工业集团百强之一的建筑材料制造商——法国圣戈班集团工作。工作期间,他优化过物流供应链、开发过建筑物的新型隔热材料和用于金属磨蚀的新一代陶瓷颗粒。这段工作经历,让大卫发现了实验室之外的科学同样魅力无穷。

变色龙颜色3:游戏从业者——大卫 • 卢阿普尔

从事了十多年工业研究之后,大卫开启了新的研究生涯。他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视频游戏发行商——育碧娱乐公司(Ubisoft Entertainment SA)的科学总监。多说一句,知名游戏《刺客信条》就是育碧公司出品的游戏之一。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游戏《刺客信条》

变色龙颜色4:科普工作者——大卫 • 卢阿普尔

2010年,大卫创立了个人博客 “令人惊奇的科学(Science étonnante)”,为大家讲述科学知识。

2015年,大卫在YouTube上创立了同名的科普频道,目前已有81.9万订阅者,其中最热门视频的播放量已有184万的播放量。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大卫在YouTube上最热门的视频

2016年,大卫的第一本科读物——《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出版。2017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科普读物《《不解之谜,却是事实! 这些难题和难题仍然可以经受科学的考验》。

由于大卫在科普领域的贡献,2016年法国物理学会授予他Jean-Perrin奖。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大卫太牛了,对他写的书有了一点点兴趣呢?你或许会担心,自己没什么科学基础能读懂《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吗?毕竟,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就挺神秘的,会不会内容也神秘难懂呢?

别担心。为了降低读者对科学的畏惧心理,大卫写每一章的开头时,都用自己和女儿的对话引入科普主题,也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来讲述科学理论。

更重要的是,《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的译者孙佳雯在翻译时,做了很多额外工作,扫清了大家阅读之路上的三个拦路虎,为这本优质科普读物锦上添花。

这三个拦路虎是:

1.语言缺失

2.生活缺失

3.知识缺失

语言缺失是指,没有外语基础的读者看不懂的语言梗。

用汉语来举个例子就是:你不应该叫王五,我看你应该叫王二,因为你真够二的!

外语中也有类似的一语双关情况,但这种只存在于特定语言中的“韵味”很难翻译出来。所以我们常会觉得,从外语翻译成中文的书,好难懂啊!

生活缺失指的是,由于国内外生活环境不一样,有些在作者所在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却毫不知情。其实,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听见两个年轻人聊天说:西宁是宁夏省会吗?(西宁是青海省会,银川是宁夏首府)。

我们对国内的某些信息都不够熟悉,就更别提国外的了。这种缺失会让没什么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看不懂外国作品中提到的一些内容。

知识缺失指的是,读者不具备某些科学知识。

这会成为我们阅读科普读物时的最大障碍。毕竟科普读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有些所谓的“无门槛”阅读的科普读物,其实还是需要读者具备科学基础才能看懂。

好在,《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的译者孙佳雯,用添加注释的方式,弥补了读者的这些缺失。接下来,我就一一说明,译者都增添了哪些注释,为读者铺平了阅读之路。


1.注释填补了语言缺失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下大家有没有背过圆周率?圆周率的无规则数字组合很难记忆。不过,我们把这些数字用谐音的方式连在一起,编成个故事就好记多了。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圆周率谐音故事

可是,这段故事翻译成英文之后就完全失去了谐音记忆的功能,无助于记忆圆周率。可见,

翻译并不能把原文的所有隐含意思都一丝不差地表现出来。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书中第九章《月亮是从哪里来的》提到了记忆太阳系行星和行星顺序的一句法语。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是“我的老乌龟们正好走在一位忍者上”。这句中文不论是含义还是词语,都和太阳系行星风马牛不相及。那法文原文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什么关系呢?

Mes vieilles tortues marchent justement sur un ninja

上面这句话是法文的原文。这句话里,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都和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首字母相同,而且这句话里按照词语顺序所对应的行星顺序,也与八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顺序相同。 (可以参考下图看这段文字)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法语句子中每个单词与太阳系八大行星顺序的对应关系

还好译者把这些解释都标注在附录里了,不然我们怎么能看懂乌龟、忍者和太阳系行星有什么关系啊。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实拍图

译者除了解释与科普相关的语言梗,也解释了生活中的语言梗。

比如:大卫的女儿以为他是一位医生。因为妈妈告诉她,爸爸是医生(Docteur)。其实,她妈妈说的意思是,爸爸是一个博士(Docteur)。因为在法语里,医生和博士都是Docteur。

2.弥补生活缺失

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不同也会让我们难以读懂国外作者写的科普书。有些外国作者信手拈来的、外国读者能会心一笑的例子,可能我们却不知所云。就好像提到葫芦娃,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但翻译成外文,估计没几个外国人能看懂。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也有很多类似内容。大卫是法国人,所以他在书中提到了:法国人常玩的玩具、游戏;法国人常喝的酒、熟知的漫画书;以及法国的国庆日。这些法国“风味”很对法国读者的胃口,到了咱们国家却可能让我们“水土不服”。

不过别担心,译者想到了我们阅读时的难处,已经贴心地解释了这些法国特色,并一一添加在注释中。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在这些注释中,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译者对安德烈·戴所画的漫画角色——雨云教授的注释。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为什么大卫会提到雨云教授呢?因为大卫想用他来说明大众刻板印象中的学术研究人员和这个教授一样,丢三落四,家里乱七八糟。

译者描述生动地描述了这位教授的样子:秃顶,有一小撮问号形状的头发,带着圆圆的眼镜。我看书的时候还想,译者描绘这位教授时,为什么第一个词要用“秃顶”?直到我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才觉得译者的文字真是精炼传神啊!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雨云教授

当然,科普译者的主要能力应该体现在对科学内容的翻译上。在这一点上,译者也非常值得称赞。因为她把我们普通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看不懂的知识点几乎都写在注释里了。

3.弥补知识缺失

尽管科普作者几乎都会对读者说:大家放心,就算你们没有太多科研经历也能看懂我写的书。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有些作者长期处于科研环境,自己觉得是常识的内容,对普通人来说却是专业知识。并且,读者群体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的人能看懂,而有的人没听说过。

幸运的是,《谁捉住了上帝粒子?》遇到了一个为读者着想的好译者,她把原作者没有解释,但读者可能不了解的历史人物、事件和一些学科知识都写进了注释。

例如,大卫在讲到富兰克林做的一个实验时提到了一个历史人物:老普林尼。作为一个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的普通读者,我通过译者的注释才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谁。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译者不仅为读者解释了这种“冷门”历史人物,为了照顾更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她连热门历史人物凯撒、林肯,也在注释加以解释。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除了注释历史人物,译者也介绍了近代人物。

大卫解释“囚徒困境”时,用两个罪犯被抓之后,警察审讯的情况举了个例子。在例子中,他给这两个罪犯起名为:邦尼和克莱德。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我最开始以为这就是普通的两个外国人名,看了译者注释才知道:这两个人是美国近代著名的鸳鸯大盗。我这才感到,大卫不是随便起了个名,而是特意使用这两个名字代指罪犯。

除了这些历史资料之外,译者还解释了某些最新的研究现状。

比如:粪菌移植。

原作者大卫介绍对细菌的最新研究时,提到老鼠的行为可以通过注入新的肠道菌群而被改变(尤其是冒险性格)。接着,大卫联想,是否人类的羞怯可以通过粪菌移植治愈呢?不过他没有解释,什么是粪菌移植。译者在注释中,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这个词的含义。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译者除了解释《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提到的知识点,还特别负责任的更新了这本书出版之后出现的科学信息。

大卫介绍原子时,提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18种元素,这种元素的化学符号是Uuo。不过大卫写书时,这个元素还没有名字。2016年6月8 日,Uuo才被暂命名为 “Oganesson”(符号Og)。不过这个时候,《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已经初版四个多月了。大卫自然没办法写出来这些内容,多亏超级负的译者把这些后续信息标注在注释里,我们才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译者对这本书的负责态度不仅体现对文字的翻译上,还体现在图片的“翻译”上。

虽然说图片谁都能看懂,但《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的一张配图,却需要解说才能看得更明白。你仔细看这幅图的右上角,颜色比其他部分的背景色更深,为什么会这样呢?译者在注释中进行了解释。

负责任的科普译者什么样?以《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为例



人们常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但或许这句话不适用于翻译。

因为越优秀的原著,对译者来说压力越大。如何既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原著的风采,又为读者补充必要的信息便于理解,不仅是对译者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责任心的考验。译者孙佳雯显然通过了这双重考验,为我们带来了一本优质的科普作品。

PS:你可能想问,为什么这本书叫做《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指什么?其实,这本书的法语书名直译成中文是《谁捉住了希格斯野牛?》。至于上帝粒子和野牛有什么关系,欢迎你看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谁捉住了希格斯野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