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月亮是從哪裡來的?

吃虧上當的總是老好人嗎?

鴨嘴獸是哺乳動物還是爬行動物?

這三個問題分屬於天文學、博弈論和生物學,看起來沒什麼聯繫。可能你會覺得,要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至少要找上三本書吧?哪有一本書同時解釋這三個毫無關聯的問題呢?

還真有這樣一本書囊括了不同領域的科普內容,那就是法國物理學博士大衛 • 盧阿普爾所寫的《誰捉住了上帝粒子?》《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共有20章,每章內容由一個問題組成,比如: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原子究竟有多小?

地球的內部是液態的嗎?

我們買下的商品總是想買下的嗎?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的這20個問題涉及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這樣看來,《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很像一本精簡版的“20個為什麼”。有趣的是這20個問題卻沒有按照學科內容進行排列,反而毫無章法和邏輯,但這種“沒有頭緒”的亂序排列法對讀者卻是好事。因為這些問題彼此獨立,所以我們隨便從哪一章開始看都能看懂。

為什麼大衛 • 盧阿普爾要用這麼奇特的方法寫書呢?

因為他想讓更多人感受到科學的趣味性和多面性,所以他在寫作時沒有專注某一個學科,而是在廣義層面上講述科學內容。組成書中內容的20個問題,也是他精心挑選過的、曾經吸引他的問題。


可能看到這你會覺得大衛本人也是個挺特別的人。確實如此,法國《世界報》科學版曾稱大衛 • 盧阿普爾為“變色龍”研究員。因為他的學習、工作轉換了三個領域:理論物理學、工業研究和電子遊戲。除了正職之外,大衛創立了YouTube知名科普視頻道“令人驚奇的科學(Science étonnante)”。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大衛 • 盧阿普爾

“變色龍”研究員——大衛 • 盧阿普爾


變色龍顏色1:理論物理學家——大衛 • 盧阿普爾

大衛 • 盧阿普爾是法國人,出生於1978年。他從小就立志成為科學家,但卻遲遲沒有確定到底要成為哪個領域的科學家。直到18歲時,大衛看到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書中的多個宇宙未解之謎讓他難以忘懷。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成為天體物理學家。

2004年,大衛圓了他兒時的科學家夢。這一年,他取得了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他主要從事“量子引力”的研究並發表了多篇論文,被多人引用。雖然大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他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穩定工作,繼續從事研究卻很難。因為他這個領域的學術職位太少了。所以,博士畢業後,大衛轉向了應用研究領域。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大衛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情況

變色龍顏色2:應用研究者——大衛 • 盧阿普爾

2004年,大衛開始在世界工業集團百強之一的建築材料製造商——法國聖戈班集團工作。工作期間,他優化過物流供應鏈、開發過建築物的新型隔熱材料和用於金屬磨蝕的新一代陶瓷顆粒。這段工作經歷,讓大衛發現了實驗室之外的科學同樣魅力無窮。

變色龍顏色3:遊戲從業者——大衛 • 盧阿普爾

從事了十多年工業研究之後,大衛開啟了新的研究生涯。他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視頻遊戲發行商——育碧娛樂公司(Ubisoft Entertainment SA)的科學總監。多說一句,知名遊戲《刺客信條》就是育碧公司出品的遊戲之一。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遊戲《刺客信條》

變色龍顏色4:科普工作者——大衛 • 盧阿普爾

2010年,大衛創立了個人博客 “令人驚奇的科學(Science étonnante)”,為大家講述科學知識。

2015年,大衛在YouTube上創立了同名的科普頻道,目前已有81.9萬訂閱者,其中最熱門視頻的播放量已有184萬的播放量。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大衛在YouTube上最熱門的視頻

2016年,大衛的第一本科讀物——《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出版。2017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科普讀物《《不解之謎,卻是事實! 這些難題和難題仍然可以經受科學的考驗》。

由於大衛在科普領域的貢獻,2016年法國物理學會授予他Jean-Perrin獎。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大衛太牛了,對他寫的書有了一點點興趣呢?你或許會擔心,自己沒什麼科學基礎能讀懂《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嗎?畢竟,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就挺神秘的,會不會內容也神秘難懂呢?

別擔心。為了降低讀者對科學的畏懼心理,大衛寫每一章的開頭時,都用自己和女兒的對話引入科普主題,也用盡可能淺顯的語言來講述科學理論。

更重要的是,《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的譯者孫佳雯在翻譯時,做了很多額外工作,掃清了大家閱讀之路上的三個攔路虎,為這本優質科普讀物錦上添花。

這三個攔路虎是:

1.語言缺失

2.生活缺失

3.知識缺失

語言缺失是指,沒有外語基礎的讀者看不懂的語言梗。

用漢語來舉個例子就是:你不應該叫王五,我看你應該叫王二,因為你真夠二的!

外語中也有類似的一語雙關情況,但這種只存在於特定語言中的“韻味”很難翻譯出來。所以我們常會覺得,從外語翻譯成中文的書,好難懂啊!

生活缺失指的是,由於國內外生活環境不一樣,有些在作者所在地人眼中習以為常的事情,我們卻毫不知情。其實,國內也有類似情況。

有一次我坐公交車,聽見兩個年輕人聊天說:西寧是寧夏省會嗎?(西寧是青海省會,銀川是寧夏首府)。

我們對國內的某些信息都不夠熟悉,就更別提國外的了。這種缺失會讓沒什麼國外生活經歷的人,看不懂外國作品中提到的一些內容。

知識缺失指的是,讀者不具備某些科學知識。

這會成為我們閱讀科普讀物時的最大障礙。畢竟科普讀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釋文章中出現的所有科學知識。有些所謂的“無門檻”閱讀的科普讀物,其實還是需要讀者具備科學基礎才能看懂。

好在,《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的譯者孫佳雯,用添加註釋的方式,彌補了讀者的這些缺失。接下來,我就一一說明,譯者都增添了哪些註釋,為讀者鋪平了閱讀之路。


1.註釋填補了語言缺失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下大家有沒有背過圓周率?圓周率的無規則數字組合很難記憶。不過,我們把這些數字用諧音的方式連在一起,編成個故事就好記多了。

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59),爾樂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殺爾(932),殺不死(384),樂爾樂(626)。——圓周率諧音故事

可是,這段故事翻譯成英文之後就完全失去了諧音記憶的功能,無助於記憶圓周率。可見,

翻譯並不能把原文的所有隱含意思都一絲不差地表現出來。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也有類似的內容。

書中第九章《月亮是從哪裡來的》提到了記憶太陽系行星和行星順序的一句法語。這句話翻譯成中文是“我的老烏龜們正好走在一位忍者上”。這句中文不論是含義還是詞語,都和太陽系行星風馬牛不相及。那法文原文和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有什麼關係呢?

Mes vieilles tortues marchent justement sur un ninja

上面這句話是法文的原文。這句話裡,每個單詞的首字母都和太陽系八大行星的首字母相同,而且這句話裡按照詞語順序所對應的行星順序,也與八大行星距離太陽遠近的順序相同。 (可以參考下圖看這段文字)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法語句子中每個單詞與太陽系八大行星順序的對應關係

還好譯者把這些解釋都標註在附錄裡了,不然我們怎麼能看懂烏龜、忍者和太陽系行星有什麼關係啊。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實拍圖

譯者除了解釋與科普相關的語言梗,也解釋了生活中的語言梗。

比如:大衛的女兒以為他是一位醫生。因為媽媽告訴她,爸爸是醫生(Docteur)。其實,她媽媽說的意思是,爸爸是一個博士(Docteur)。因為在法語裡,醫生和博士都是Docteur。

2.彌補生活缺失

生活環境、成長背景不同也會讓我們難以讀懂國外作者寫的科普書。有些外國作者信手拈來的、外國讀者能會心一笑的例子,可能我們卻不知所云。就好像提到葫蘆娃,很多中國人都不陌生,但翻譯成外文,估計沒幾個外國人能看懂。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也有很多類似內容。大衛是法國人,所以他在書中提到了:法國人常玩的玩具、遊戲;法國人常喝的酒、熟知的漫畫書;以及法國的國慶日。這些法國“風味”很對法國讀者的胃口,到了咱們國家卻可能讓我們“水土不服”。

不過別擔心,譯者想到了我們閱讀時的難處,已經貼心地解釋了這些法國特色,並一一添加在註釋中。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在這些註釋中,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譯者對安德烈·戴所畫的漫畫角色——雨雲教授的註釋。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為什麼大衛會提到雨雲教授呢?因為大衛想用他來說明大眾刻板印象中的學術研究人員和這個教授一樣,丟三落四,家裡亂七八糟。

譯者描述生動地描述了這位教授的樣子:禿頂,有一小撮問號形狀的頭髮,帶著圓圓的眼鏡。我看書的時候還想,譯者描繪這位教授時,為什麼第一個詞要用“禿頂”?直到我費了半天勁找到了下面的圖片,才覺得譯者的文字真是精煉傳神啊!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雨雲教授

當然,科普譯者的主要能力應該體現在對科學內容的翻譯上。在這一點上,譯者也非常值得稱讚。因為她把我們普通讀者閱讀過程中可能看不懂的知識點幾乎都寫在註釋裡了。

3.彌補知識缺失

儘管科普作者幾乎都會對讀者說:大家放心,就算你們沒有太多科研經歷也能看懂我寫的書。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有些作者長期處於科研環境,自己覺得是常識的內容,對普通人來說卻是專業知識。並且,讀者群體的知識儲備也不一樣,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有的人能看懂,而有的人沒聽說過。

幸運的是,《誰捉住了上帝粒子?》遇到了一個為讀者著想的好譯者,她把原作者沒有解釋,但讀者可能不瞭解的歷史人物、事件和一些學科知識都寫進了註釋。

例如,大衛在講到富蘭克林做的一個實驗時提到了一個歷史人物:老普林尼。作為一個知識儲備不夠豐富的普通讀者,我通過譯者的註釋才第一次知道這個人是誰。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譯者不僅為讀者解釋了這種“冷門”歷史人物,為了照顧更多讀者的閱讀體驗,她連熱門歷史人物凱撒、林肯,也在註釋加以解釋。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除了註釋歷史人物,譯者也介紹了近代人物。

大衛解釋“囚徒困境”時,用兩個罪犯被抓之後,警察審訊的情況舉了個例子。在例子中,他給這兩個罪犯起名為:邦尼和克萊德。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我最開始以為這就是普通的兩個外國人名,看了譯者註釋才知道:這兩個人是美國近代著名的鴛鴦大盜。我這才感到,大衛不是隨便起了個名,而是特意使用這兩個名字代指罪犯。

除了這些歷史資料之外,譯者還解釋了某些最新的研究現狀。

比如:糞菌移植。

原作者大衛介紹對細菌的最新研究時,提到老鼠的行為可以通過注入新的腸道菌群而被改變(尤其是冒險性格)。接著,大衛聯想,是否人類的羞怯可以通過糞菌移植治癒呢?不過他沒有解釋,什麼是糞菌移植。譯者在註釋中,簡單扼要地說明了這個詞的含義。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譯者除了解釋《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提到的知識點,還特別負責任的更新了這本書出版之後出現的科學信息。

大衛介紹原子時,提到元素週期表中的第118種元素,這種元素的化學符號是Uuo。不過大衛寫書時,這個元素還沒有名字。2016年6月8 日,Uuo才被暫命名為 “Oganesson”(符號Og)。不過這個時候,《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已經初版四個多月了。大衛自然沒辦法寫出來這些內容,多虧超級負的譯者把這些後續信息標註在註釋裡,我們才能瞭解到最新的信息。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譯者對這本書的負責態度不僅體現對文字的翻譯上,還體現在圖片的“翻譯”上。

雖然說圖片誰都能看懂,但《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的一張配圖,卻需要解說才能看得更明白。你仔細看這幅圖的右上角,顏色比其他部分的背景色更深,為什麼會這樣呢?譯者在註釋中進行了解釋。

負責任的科普譯者什麼樣?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但或許這句話不適用於翻譯。

因為越優秀的原著,對譯者來說壓力越大。如何既能原汁原味地呈現原著的風采,又為讀者補充必要的信息便於理解,不僅是對譯者語言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們責任心的考驗。譯者孫佳雯顯然通過了這雙重考驗,為我們帶來了一本優質的科普作品。

PS:你可能想問,為什麼這本書叫做《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指什麼?其實,這本書的法語書名直譯成中文是《誰捉住了希格斯野牛?》。至於上帝粒子和野牛有什麼關係,歡迎你看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是誰捉住了希格斯野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