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学生作文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明明印象深刻,落到笔端却只有寥寥几笔。就像这篇作文,从题目《短暂而又漫长》看,这次考试并不容易,尤其是那道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题目,让“我”“饱受万千酷刑,使我身心俱疲”。可是为什么印象深刻、感受真切的一件事,写出来却只有543字呢?在读者看来,这件事再平常不过,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作一稿】

短暂而又漫长

一节课有45分钟,既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却又很短暂。漫长到许多同学频频看表,漫长到所有人都昏昏欲睡;却也短暂到老师课没有讲完,短暂到都不知这节课做了什么就匆匆响起了下课铃声。

今天下午家长会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化学小测。这次测试的内容是刚学完的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只给我们留了一天时间复习。但是由于作业和上课我们几乎没有去复习。因此,我们倍感压力。

果不其然,选择题开始很简单,到了最后那几道的时候。就变得很难了,这一道道题像一个个死结一样,无论多么仔细的寻找规律,多么用力去解都没有用。我硬着头皮一个一个往下接着,这些顽固的死结。渐渐的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终于我再背一个化学方程式配平题难住后,放弃了这些难题。转向了比较容易的计算题。

计算题相对而言简单一些,我也拾回了一点点信心,因此我轻松地完成了实验题,这样一来就只剩下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化学方程式了。我回头看了一眼表,竟然只剩五分钟了。于是慌忙抽出了一张纸开始计算。算出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我试了许多次,反反复复的相乘相加,质量却怎么也不守恒。短短五分钟,却好像饱受了千万酷刑,使我身心俱疲。好在最终我算出了一个像样的答案,便听天由命般的写到卷子上。

一节课,短暂而又漫长,匆匆的铃声响完了,但我们的叹息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教学思考】

许荣哲道出了写故事的诀窍——“故事的公式”。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它们的核心都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都可以用这七个问题简化的公式来验证。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TA的阻碍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TA如何努力?

第四个问题: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第五个问题: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第六个问题:意外发生,情节会如何“转弯“?

第七个问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折➡️7.结局

我们再把这个公式简化一下,就是目标——结果——结局。这个流程有起点,有终点,还有一个中间点。也就是说,目标得以实现,至少要分以上两步走。这两步之间,各有一个客观因素影响进程,也就是“阻碍”和“意外”,同时与这两个客观因素相对应的,是两个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努力”和“转折”环节。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习作一稿。一是“阻碍”部分写得平淡,之后的“努力”就没有动力;二是“转折”部分写得很突然,缺少“意外”来做铺垫。由此可见,在这七个环节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写的是“阻碍”和“意外”这两个环节,正是这两个环节是事情的转折点,才能帮助作者最终达成目标,完成事情的结局。当然,事情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写出自己相应的心情变化。

之前我给学生指导作文,往往是自己讲得唇焦口燥,可是学生修改作文交上来一看,却没有理解修改的要求。这一次,我给她呈现了这个流程图。对照导图指导作文,学生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由此,我不禁想到,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写得不够具体,往往是其自身的心智模式不够完善。那么,需要教师对其心智模式,首先进行解构,再给予干预重构,才能逐步完善。下面是学生改好的习作二稿。

【习作二稿】

考试也难忘

宋瑞嘉

时间是短暂的,却又是漫长的,而一节课也是如此。有时全班正兴奋地思考着什么问题,下课铃却不合时宜的响了;可有时面对枯燥乏味的作业、无聊至极的课程和累人的体育课,一节课又是那么的漫长,度日如年。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考试。当化学老师抱着雪白而整洁的试卷推门而入时,我才刚记起昨天下午下课前老师草草甩下了一句“明天考试”。慌慌张张地在杂乱的书桌洞里拽出了化学课本。胡乱翻看了几眼,想捕捉到什么有用信息,可大脑还没来得及给眼睛发号施令,上课铃就像刻意戏弄我似的哼起了小曲儿。顿时,我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考砸了”。

我的心中像被塞进去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意外的是选择题并不难,我十分顺利地做完了第一面,同时也对后面的题目放了心。这时我回头看了一眼表,只过去了十几分钟,时间过得好慢啊。我发了一会儿呆,便开始继续往下做。

但我很快便为我的大意后悔莫及了,因为接下来的题难度非常大。图片形式的题目加大了难度,没见过一次的物质和长长的化学方程式像一串乱码。我像一只如临大敌的刺猬竖起它尖锐的刺一样,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串乱码上,右手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在纸上反复计算着。我多么担心下课铃突然响起,同时也埋怨这短暂的时间。

我最后放弃了这道题决定先做计算。熟悉的题型,让我在对那道题的疯狂中收回了几分理智,因此做完计算后实验题也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按照这个节奏倒着往回做,理智也基本都收了回来。不过做完了这些简单的题目后,又一次绕回到了那道化学方程式的题。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但是我不再盲目地去计算了。我重新读了一遍题,把所有的字母数字排列好,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但依然是毫无头绪。这是我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物质的系数乘二会怎么样?于是我又一次开始了我的计算。幸运的是,这一次反应前后的质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成功了。

这个想法就像是一束光指引着我,很快我记起了老师曾经讲过的一种配平方法——定一法,而这个方法恰恰是我需要的那把解题的钥匙。我像一株被注入了新绿的枯草,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于是类似的题都迎刃而解了。

下课铃匆匆地响了,我也刚好完成了这一份试卷。我的目光从题上离开后,眼前的一切竟像是大梦一场,短暂而又漫长。这一觉醒来,感叹时间短暂,可回忆梦中的事,却如同一部电影一样曲折漫长。

短暂的铃声匆匆响过,这次考试中的跌宕起伏,却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海洋中,随着时间的波涛轻轻地舞动着它独特的美丽,永不停息……

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作文进行重构 ——以《考试也难忘》为例


【教学思考】

小作者在“阻碍”和“意外”两部分,都着力不少,效果不错。“阻碍”部分,就是写遇到了难题,本文补充两方面内容,一是遇到难题是因为之前的大意,没有复习好就匆匆应战;二是把自己的心情用比喻形象地写了出来。“意外”部分,先由心情逐渐平复写起,慢慢地把解题的思路方法,注意写出来。这样,最后的转折,才是水到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