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提到陶淵明,人們眼前都會浮現“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才子逸士形象,又或者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雅之士。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

陶淵明也是一個在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現實交織中,思想和行為上都充滿了矛盾的普通人。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幼時鯤鵬志,及長欲閒居

陶淵明的曾祖為東晉名將陶侃,外祖父孟嘉亦為東晉名士。祖上家世較好,但是陶淵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等到他成年的時候,家庭尤其困難。

由於祖萌庇護,年幼的陶淵明自幼修習了很多儒家經典,從小立下了高遠的壯志。這些從他的詩詞中即可窺見一豹:《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雜詩》其五中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從二十歲開始,陶淵明就不停的在外出做官和回鄉閒居之間來回搖擺。他在《飲酒》其十中寫道:“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在這首詩中,作者回憶了其剛剛參加工作時的艱險和困惑。並且後面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好像是被飢餓所驅使,縱使用盡全身的力氣,也就只為能吃口飽飯。這樣做恐怕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好辦法啊,還不如就此回家做個悠閒的人。

這次出世對陶淵明的打擊是比較大的,就跟我們現在剛剛參加工作一樣,夢想著一朝之間踏入社會,便能鯤鵬展翅、鷹擊長空。怎奈職位太低,並沒有什麼發言權,根本看到未來和出路。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四次出世未遂願,歸去來兮隱田園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29歲的陶淵明在族叔的推薦下,出任江州祭酒。祭酒是一種沒有實質性工作的學官,這明顯不符合陶淵明對自己的定位。於是“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他,辭掉工作後一直賦閒在家。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東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賦閒五年的陶淵明又到恆玄的幕府,當了一名參軍。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陶淵明作為恆玄的使者,前往東晉的首都建康請求獲准發兵平叛。歸途中陶淵明寫了《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借用自然景象比喻官場的風波險惡(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並曲折地書法厭倦官場、懷念家園的思鄉之情(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不久由於庶母辭世,陶淵明回家丁憂三年。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東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陶淵明原來的上司恆玄威逼晉安帝禪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劉裕率領北府兵討伐恆玄,陶淵明前往劉裕麾下的建威軍任參軍一職。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陶淵明以為自己可以在這場平叛之戰中大展身手,在其《榮木》詩作中寫出了“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的篇章。這首詩從感到自己衰老將至開始,回憶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發出了人到四十年未能獲得功名利祿並沒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只要自己振作精神。雖然前路遙遠,但是我怎麼能因為懼怕困難,就不前行了呢?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高昂的興致和現實的窘境,又一次打擊了陶淵明。當他看到打著平叛名義,旨在擴張自己勢力的時候,他在上任路上又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作中的“孤舟遙遙漸遠逝,歸思不絕繞心曲。”,已經顯露了陶淵明準備辭職歸鄉的打算。並且在詩作的後四句中表達了自己今後的打算“異鄉風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園田居。看雲羞對高飛鳥,臨河愧對水中魚。真樸之念在胸中,豈被人事所約束?且順自然任變化,終將返回隱居廬。”這首詩作中,陶淵明的後悔此行的意境躍然紙上。他鄉的風景都看膩了,現在就只想回家寄居田園。我現在都不好意思面對高空的飛鳥和水中的魚兒,我自己真實的想法就在心中,又怎麼能被拘束呢?就暫時看情況順其自然吧,最終我肯定是要回歸田園的。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不久歸家的陶淵明估計還是被生活所累,一年後,陶淵明在自己族叔的幫助下做了彭縣縣令。八月初上任,十一月州府派出督郵到彭縣。縣吏提醒陶淵明見督郵需要穿著正式的官服去迎接,他不堪忍受,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去職歸家後,心情積鬱的陶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在這首詩作中雖然通篇都在抒發自己歸家的快樂,但是從詩作中隱喻的詞句,還是不難發現他內心的苦悶。這充分說明陶淵明當時的心境是矛盾的。一方面是他終生所學的儒家思想,使他希望自己能“朝在田舍間,夕登天子堂”,另一方面多次出仕的失敗使得他對官場的汙濁不堪十分厭惡。詩作尾段,通過抒發對宇宙、人生的感想,用以自己明心。“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高遠的志向和骨感的現實,一個普通人的上下求索

小結:

在古代社會中,一個文人想要完全擺脫傳統的儒家入仕濟蒼生的理念,幾乎不可能。

陶淵明雖然崇尚老莊,喜歡過一種與世無爭的桃源生活。但是傳統的價值觀卻壓迫著他,不得不入仕做官。

一生掙扎在進退之間的陶淵明是矛盾的。心懷高遠的政治理想,卻沒有實現抱負的途徑。面對昏暗的政治、汙濁不堪的官場,不願同流合汙的陶淵明只能退而避居。陶淵明坎坷人生道路中,不斷尋找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然後骨感的現實使得他不得不修身齊家,避居山野,但是當他迴歸田野後,釋放的人性光輝卻那麼耀眼。

大家對陶淵明的坎坷人生和際遇都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建議。

如果喜歡本文,別忘了關注“小何聊歷史”。讀史明知,小何帶你穿越歷史的光與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