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文|公子逸

沈復,生於乾隆二十八年,生於衣冠仕宦的體面人家,生於蘇州滄浪亭畔。

他寫下《浮生六記》,源於蘇東坡的一句詩:“事如春夢了無痕”。為怕過往無痕,於是記下,這才有瞭如今我們讀到的這段悽美愛情。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芸娘,沈復舅家心餘先生的女兒。她四歲喪父,跟母親和弟弟過活。寡母幼弟,家徒四壁,芸娘稍大些,就開始給人家做一些針線活養活全家。

沈復對芸孃的評價是,自小聰穎明慧。她讀書寫字,皆無人教。《琵琶行》讀一遍便會背了,又對照著《琵琶行》認識了一些字,認識了字之後,詩詞也就慢慢通曉了。

沈復十三歲時,跟著母親回家探親,見了芸娘寫的詩,心意投注,不能釋懷,於是對母親說:

“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沈復的母親和芸孃的母親為兩個人定下了婚約。因為他們自幼姐弟相稱,沈復便依舊稱呼芸娘為“淑姐”。

在那樣的古代,兒女親事皆由父母定。而沈復算是為自己選擇了妻子。

沈復和芸孃的愛情,起於詩句。他們是因為懂得,而在一起的。自由戀愛,彼此懂得,這也註定了他們婚後的心意相通,恩愛非常。

賈寶玉曾經和林黛玉偷偷看過《西廂記》,而沈復和芸娘也是喜歡看《西廂記》的人。兩個人自婚後,讀書遊玩,潑茶飲酒,極致地展示了閨房的樂趣。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沈復在描寫他和芸孃的閨房之樂時,十分細緻。細緻到有些囉嗦,可越是瑣事上的細緻,也越見他和芸孃的情深。可你若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在這細緻的背後,是何等的千瘡百孔。

讀完《浮生六記》,才發覺我真正是大大的俗人。此生所求竟不是沈復和芸娘患難之中的愛情,而不過是“有錢花,能養得起孩子,不至於骨肉分離”的世俗。

第一遍讀時,竟毫不羨慕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我暗敷自己可能沒有讀懂,於是,我間隔了四五年的時間,二讀,三讀,四讀,竟越來越覺得沈復和芸孃的愛情,完全不是我想要的。而這篇文章,大概也只有俗人才能有所共鳴。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窮困潦倒了半輩子的沈復。

這段感情在沈復的眼裡是完美的。

他覺得自己和芸娘相互敬愛,二十有三年,舉案齊眉,時間越久,情感越密。

他們的確是相愛的,可沈復卻從未想過自己的處境。他的父親把他過繼給了他的堂伯父。而他的堂伯父早就過世了。一個男人既不能繼承家業了,那就該好好地找個營生,自己闖出一番天地,封妻廕子。

可沈復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他活了四十幾年始終是窮困潦倒的。窮困潦倒到什麼地步?

妻子病了無錢醫治,連自己的孩子都養活不起。他大部分的日子都是靠借錢過活的。

可就是沈復已經貧困到了這樣的地步,他依舊是“仗義疏財”的。有人借錢,他便借了。可結果,人家只借不還。他便只能吃了這樣的啞巴虧。

他沒有錢,卻敢給人家做擔保。結果借錢的人跑了,債主只好把沈復團團圍著,讓他給個交代。

沒錢,還有如此多的麻煩,他們甚至連搬家都是要“偷偷”的,怕那些債主把他們攔下來。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被公婆厭棄的芸娘。

男人都想娶芸娘這樣的妻子,可我卻要勸人人都不要做芸娘。因為芸娘這樣的女人,不會得到公婆的喜歡,也很難自己過得舒服。

芸娘就像是《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她深刻地懂得自己深愛的男人,卻絲毫不考慮男人的經濟仕途。

她不知道督促沈復積極上進,而只是讓沈復隨著自己的性子,快樂地過自己這一生。她是真心愛沈復的,可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總要撐得起來最基本的生活吧。如果只有風花雪月,卻沒有差不多的經濟做支撐,那麼這愛情不過是沒有土壤滋養的花,早晚會敗的。

芸娘被公婆厭棄源於三件事。

第一件,幫公公納妾這件事瞞著自己的婆婆。

她為什麼幫公公納妾?為了成全沈復的孝心。沈復的父親孤身在外,想要找一個妾室伺候。沈復的父親把這件事告訴了好友,而他的好友把這件事告訴了沈復。

沈復為了“盡孝”,把這件事託付給了芸娘。而芸娘找了人,接到了家裡,卻始終隱瞞婆婆,只說那個女人是來家裡做客的。可最後那個女人卻成了她公公的妾。

隱瞞婆婆已經不好了,還“欺騙”了婆婆。如此兒媳婦,婆婆自然是不喜歡的。

第二件事,是芸娘寫給沈復的信被公公拆開。芸娘稱呼婆母為“令堂大人”,稱呼公公為“老人”。

芸娘大概跟沈復平時隨意玩笑慣了,在書信裡對公婆的稱呼便有些隨便。背後議論父母,還有不恭敬的意味,芸孃的公公一下子大發雷霆。她的公公派人拿了書信,去趕芸娘出門。

沈復對著父親告罪,芸娘也乞求公公的寬宥。可沈復的父親依舊把沈復和芸娘趕出了家門。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第三件事,芸娘跟娼妓結拜為姐妹。

這也是我最不能理解芸孃的一點。

她明知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而沈復納妾的想法也不大。可她偏偏要給沈復納一個美妾。為了給沈復納妾,她一個正室夫人,愣是跟一個娼妓結拜了姐妹。最後那個娼妓背信棄義,芸娘也因此受了打擊,大病不起。

她為什麼非要給沈復納妾呢?

為了讓沈復更歡喜。

沈復是歡喜了一段時間,可這件事沒有成,沈復完全沒有什麼感覺。而沈復的父母卻更討厭芸娘了。因為討厭芸娘,連帶沈復這個親生兒子也討厭了。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不得不“骨肉分離”的慘劇。

芸娘生了一個女兒叫青君,十四歲,非常賢能。芸孃的兒子叫逢森,十二歲跟著老師讀書。

沈復始終窮困潦倒,自己掙不來多少錢。而芸娘又被公婆厭棄,從家中也得不到多少資助。寒冬臘月,一家人沒有棉衣,青君在寒風裡行走,凍得腿發抖,還要強自說不冷。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尚且可以忍受。但是,與父母分離,去寄人籬下則何其可悲。

芸娘做繡活熬壞了身體,沈復又給人做擔保被坑。等到沈復的父親回家過年,便有債主上門。沈復的父親大怒,罵沈復不思進取,又責怪芸娘跟娼妓拜姐妹不守閨訓。沈復和芸娘再次被逐出家門。

這次,他們要去投靠芸娘在鄉下的一個朋友。他們不方便帶著自己的兒女,於是他們把女兒青君給別人家做了童養媳。而把兒子逢森送去了別人家學習貿易。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一雙兒女,小小年紀均要遠離父母,寄人籬下,無所依仗。何其可憐。更可悲的是,逢森自十二歲開始遠離父母,寄人籬下,再無大人照拂。他年僅十八歲,就去世了。

想想沈復和芸孃的這對兒女,再想想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我實在是不能說一句“羨慕”。

沈復因為芸娘兩次被父親趕出家門。

他雖對芸娘不離不棄。可芸娘接連遭受信任的人背叛,重病,卻無錢醫治,只能生生“熬幹”了自己。

芸娘去世後,沈復窮到連她的靈柩都無法帶回老家安葬。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人善被人欺的悲劇。

芸娘去世的第二年,沈復的父親病故,沈復並不在父親身邊。

他的父親生病後,沈復的女兒青君曾經寫信告訴他,他父親生病了。可他怕父親還生他的氣,就沒敢回去。等到他收到青君給他的第二封信,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

他回到家,痛哭流涕。

可滿屋子裡的人卻沒有一個人跟他商量家裡的事。而他自己更是因為愧對父親不敢詢問。

於是,他的弟弟不僅繼承了所有的家產。還找來了沈復的債主,讓他們趁著他父親的喪事上門來鬧。他弟弟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沈復趕出家門。

而沈復也真的什麼都沒要就搬到了寺廟裡住。可等到他父親辦喪事的時候,沈復的弟弟又讓沈復的兒子逢森來給沈復要錢,說是手頭緊缺,沒有錢安葬父親。

沈復沒有繼承任何家產,卻要承擔父親的喪葬。而他對這些卻只能接受。

縱觀沈復的半生,被父親驅逐,被親弟弟算計,被朋友欺騙。他始終有一顆“與人為善”的心,最後卻成了最吃虧的人。

他已經如此艱難了,更何況是他的兒子逢森。逢森的早亡,跟沈復的窮困潦倒,跟沈復的這種人善被人欺,跟沈復的這種無能為力,是有直接關係的。

有父母如此,何嘗不是孩子的悲劇。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沈復雖然寫下了《浮生六記》傳播至今。可我不管怎麼讀這本書都不覺得沈復是一個好男人。

他愛自己的妻子嗎?

他愛。

可是,他只是愛,卻沒有能力給妻兒好的生活。他為什麼愛芸娘?因為芸娘寧願犧牲自己,犧牲兒女都要讓沈復過他想過的日子。沈復沒錢,還要請人喝酒,於是芸娘就典當了自己的釵環。沈復要烹茶煮酒,芸娘便去租了煮茶的工具。沈復想要怎麼遊玩,芸娘沒有不依從的。不僅依從,還要出很多的主意。她看到沈復的朋友納了美妾,便也要為沈復納一個更好的美妾。

這樣“為男人著想,支持男人遊玩”的女人,哪個男人不喜歡。可是,你要喝酒吃茶,要納妾遊玩,總要有經濟基礎吧。

沈復和芸孃的孩子連個棉衣服都沒有,卻有如此的雅興去做這些事情。沈復的父親罵沈復不思進取,罵芸娘不守閨訓,我始終以為並未罵錯。

他們只細細品味了愛情,卻沒想過孩子和未來。這樣得過且過的愛情觀,婚姻觀,我始終難以認同。

四溫《浮生六記》:那“細緻”的愛情背後,盡是“熬幹了”的蒼涼

細讀沈復第一記的閨房之樂。

雖品味到了,貧賤夫妻的愛情和細緻。可等到讀到第三部的坎坷記愁,讀到了沈復兒子逢森的早亡,竟再品不出人生的半分快樂。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沈復四十六歲做《浮生六記》,他縱橫了大半個中國,賞山觀海,喪兒之悲痛處,亦有美妾相伴。

他言不知何時夢醒,實則他一生都在自己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