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病死还是被处决?关于马谡的结局,你认可哪一种?

关于马谡之死,《三国志》在三个人物传记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那么,马谡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

提到马谡,大家首先会想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其实,关于马谡之死,《三国志》中有三种说法。

兄弟马良的传记中,马谡狱中病故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谡在狱中病逝,诸葛亮为之流泪。

失踪、病死还是被处决?关于马谡的结局,你认可哪一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绘画)

那么,马良的传记中,为什么会提到马谡呢?这是因为马谡就是马良的亲兄弟。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也就是湖北宜城人。家中兄弟五人,个个有才华,被誉为“马氏五常”。其中,马谡排行最小。老四马良最有名,因其眉间有一撮白毛,被称为“白眉马良”。

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征召马良为州从事。诸葛亮也很赏识马良,他随刘备入蜀后,马良留守荆州,两人常有书信往来。

公元222年,马良随刘备讨伐东吴,在夷陵之战中不幸阵亡,年仅36岁。噩耗传来,诸葛亮十分悲痛,并对他的弟弟马谡给予了厚望。这也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坚持让马谡镇守街亭的重要原因。

可是,马谡却丢了街亭,因此被捕入狱,最后病死狱中,诸葛亮深感悲痛,为之垂泪。

好友向朗的传记中,马谡畏罪潜逃

据《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记载,马谡兵败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因此罢免了他的官职。

那么,向朗为什么要包庇马谡呢?这是因为两人是同乡好友。

向朗和马谡同是襄阳人。向朗很早仰慕马良和马谡的才华,将兄弟二人奉为“圣人”。遗憾的是,马良随刘备征讨东吴,战死疆场;马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兵败逃亡。

此时,向朗在诸葛亮府中担任丞相长史的要职。当他得知马谡逃亡的消息,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马谡因此逃过一劫,为难的是要不要告诉诸葛亮。思前想后,为了给蜀国留住人才,向朗最后选择包庇马谡,知情不报。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最终事情败露,向朗被罢免官职,马谡却不知所踪。

上司诸葛亮的传记中,马谡兵败被处死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马谡丢了街亭后,诸葛亮将其斩首示众。正是根据这一点,才有了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桥段。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马谡镇守街亭呢?

原来马谡精通兵法,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他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依然任命马谡为参军,还经常和他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到黑夜。

失踪、病死还是被处决?关于马谡的结局,你认可哪一种?

诸葛亮经常和马谡谈论军事(94版《三国演义》剧照)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挥师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负责镇守街亭。

街亭是通往汉中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诸葛亮特意叮嘱马谡要依山傍水,部署兵力。马谡却擅做主张,在山上安营扎寨,为的是居高临下,利于进攻。副将王平多次劝他,他就是不听,并说:“如果魏军围攻,我军将置之死地而后生,必会大获全胜!”

失踪、病死还是被处决?关于马谡的结局,你认可哪一种?

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坚持把军队驻扎在山上(绘画)

没想到,魏军大将张郃命令部队围而不攻。几天后,由于山上缺粮缺水,蜀军斗志全无,不战自溃,街亭失守,马谡侥幸得以逃脱。

丢了街亭后,马谡究竟是畏罪潜逃,还是被捕入狱,又或者是直接处死?《三国志》中的这三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可以总结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故事:

马谡兵败后,觉得没脸见诸葛亮,于是悄悄逃回了蜀国,躲在了好友向朗的家里。向朗碍于情面,知情不报。事情败露后,向朗遭到罢免,马谡被缉拿归案。诸葛亮按照军法将马谡处以极刑。没想到的是,临刑前,马谡突然在狱中病逝。听到这个消息,诸葛亮回忆两人往日相处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关于马谡之死,你认可哪种说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