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虽胜尤败,数一数诸葛亮的三大罪状

说起《空城计》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化险为夷。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被耍得团团转的司马懿,认为司马懿太笨了,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过现在对他们的看法反过来了。

故事大概: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空城计》虽胜尤败,数一数诸葛亮的三大罪状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虽胜尤败,数一数诸葛亮的三大罪状

故事看起来是诸葛亮急中生智,用兵如神的代表,但是这如果从兵法的角度来说就是用人不善、准备不足、以身犯险,是一个不合格的军人!

用人不善

当时是因为马谡大意失了街亭,所以司马懿打了过来。当时街亭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说对于此处将领的要求非常高,也应该是自己非常相信和了解的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马谡把街亭丢了,下面的人没有把事情做好,上面的领导也要负有一定责任的,这当然要归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善!


《空城计》虽胜尤败,数一数诸葛亮的三大罪状

准备不足

一般来说对于重要的事情都要做好两手准备的,即便是失败了在西城也要留有一些军队的,但事实是居然没有可守之兵,最最令人想不通的事,当时逃都没准备好,基本的侦察兵都没有吗?既然号称神机妙算,在马谡失去街亭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接下来的结果,最后靠急中生智才躲过一劫!

以身犯险

诸葛亮身居蜀国丞相之位,对蜀国来说举足轻重,如果他这个丞相没了,蜀国都有可能面临散架的可能,但是诸葛亮竟然敢坐在城楼上抚琴!就不怕敌人一个箭矢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不怕死,是个英雄;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身为蜀国丞相,一旦身亡,可能引起国家动荡,这是置国家的利益与不顾,孰轻孰重,一点分寸都没有吗!

司马懿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正确的!


《空城计》虽胜尤败,数一数诸葛亮的三大罪状

当时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拿下街亭,可以说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对于小小的西城,可能就没看上眼。但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拿不准可能里面根本就没有大军,就是吓唬吓唬我呢,又或者里面还真的有大军在埋伏其中,不过根据诸葛亮一向谨慎小心,不会犯险的作风,这里面有诈啊,反正这次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如果在这阴沟里翻船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于是撤兵。

其实司马懿是聪明的,西城,打下来也不过是一个小城,没有太大的价值,而如果中了埋伏,则损失不小,两相比较取其轻,不要也不损失啥。

所以有些事情不能只看结果,如果自己身临其境就会又多方的考量,而不是仅仅看一个热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