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诸葛连弩,相传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发明的,又称作元戎弩。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早前有历史爱好者经多年努力,试制成诸葛连弩。还在电视上介绍、演示。后来又有人根据演示的情形,纷纷仿制,投入市场盈利。我在电视上和市场上,都见过。其射速,可达一分钟数十支。若成百上千的弩,构成弩阵,爆发齐射。其箭雨之密,可想而知。恐怕射程以内,飞鸟都难逃过。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只是这种类似玩具的物儿,型体玲珑,尺寸紧凑。手持操作,力道射程都有限。但其原理,貌似还科学。这种弩弦半自动张弛,箭盒扣在弩槽上,箭支自动入槽的半自动发射原理,比较可行,符合实际。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若按演示的实物,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可以在地上固定的弩床,或车载机动的弩车,威力会更大。射程超百米,甚至两百米以上,完全可能。这种连弩,布置在骑兵驰骋的要道上,威力可想而知。

难怪,三国志书或演义上,诸葛亮北伐,多是野战歼敌,斩获可观。射张郃,斩王双,都是中道埋伏,堵截,大获全胜。而遇上坚城死守的硬茬,连弩的优势便难免大打折扣。往往无功而返。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弃道就山。张郃只围不攻,让连弩无用武之地,难怪马谡陷于被动。马谡眼看山上无水无粮,兵难久存。情急之下,驱军下山,要连弩之兵急速冲锋。还异想天开,说是居高临下,锐不可挡。这不是脱离兵器装备实际,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吗?不败才怪!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定军山困司马懿。一心要激怒司马懿出兵野战。可司马懿硬是不上这个当,其中原因,无疑是畏惧诸葛连弩的威力了!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亮六次北伐,连弩兵一共才3000人名为赤甲军,但是依然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曹魏曾缴获过诸葛连弩,魏国的科学家马钧对诸葛亮的连弩进行了改良,威力应该比诸葛弩更强,这武器没有被淘汰,明朝研究过也用过,这武器之所以没有被普及,一是操纵性不强,二是容易损坏。

古代冷兵器谱之诸葛连弩,是被神话了还是实至名归?

从战国的秦国弓箭手开始只要是列装过弩,弓箭手和步兵都会配备这个装备。也是摄于诸葛连弩的威力,古代盔甲、护心镜等才会应运而生。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诸葛连弩的威力并没有那么强,也没办法一次连发多支箭。小编认为,如果不能多发,那还能叫连弩吗?不知各位读者有什么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