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公元219年,刘备历经周折终于拿下重镇汉中,汉中称王后,要选派大将一员镇守。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张飞是当仁不让的人选,张飞自己也这样认为。结果,刘备却另选一人,让群臣大为震惊,此人就是魏延。魏延当时的官职是牙门将军,只是军中的低级武官,军中像魏延这样的人多如牛毛,所以群臣震惊不无道理。

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但实践证明,这个从基层干起的低级武官魏延,很好的胜任了刘备交给他的重要职位。魏延作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将近十年,策略得当,防御得体,确保北方重镇万无一失。后主继位后,魏延多次参与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刘备为蜀汉发现了一位难得的帅才、一位军事核心骨干。

刘备虽然白手起家,早期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但最终能够建立蜀汉,成就霸业,和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比如田豫早先跟随刘备,后因母亲年迈请辞回乡,刘备痛哭流涕和他道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后来田豫成为曹魏镇守北方的大将,屡次击败鲜卑,确保北方安宁。又比如被刘备举荐为茂才的陈群,后来提出九品中正制成为曹魏托孤重臣。而诸葛亮更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发现,为此不惜三顾茅庐,传为佳话。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精锐丧尽。诸葛亮为报先主知遇之恩,临危受命。建兴三年,诸葛亮准备南征,行军之前,帐下一名参军前来送行,诸葛亮问他,我和你谋划此事多年,希望你再提出好的谋略。这名参军向诸葛亮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用了他的建议,顺利征服了南中地区。

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这名参军就是马谡。马谡年少知名,饱读书卷,经常和人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马谡为诸葛亮献策收到奇效,使得诸葛亮更加对其赞赏,于是暗暗决定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3年之后,诸葛亮首出祁山。按照惯例,需要选派大将作为先锋,虽然夷陵之战蜀汉丧失了大批良将,但诸葛亮身边依然有魏延、吴懿、王平、高翔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将可供选择,但诸葛亮却让参军马谡作为先锋出征。诸葛亮此举,让身边众人不禁失色:平日行事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为何会让毫无统兵作战经验的参军马谡担此重任?马谡可以胜任么?

有异议正常,但没有改变诸葛亮的决定。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想效仿刘备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的举动,想让这个满腹谋略的重点培养对象在众人面前好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军中树立威信,为其日后前途铺好道路。马谡得知后估计也是又惊又喜,于是和王平一道进军街亭。

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马谡塑像

可惜,马谡不是魏延。这个被诸葛亮寄予厚望、满腹谋略的马谡,在街亭一战中自恃才能,违背诸葛亮的安排,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被曹魏老将张郃打的体无完肤,大败而归。街亭丢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放弃已经占据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只得火速撤军,第一次北伐北伐大好形势就此葬送。

撤回汉中后,战败需要追责,马谡成为矛盾焦点。杀还是不杀,诸葛亮难以抉择。看着这个自己寄予厚望的人才,竟违背自己的安排,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阻,丢失街亭,致使满盘皆输,诸葛亮异常失望。诸葛亮又想起刘备在临终前曾特意在他面前点名批评马谡,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异常悔恨,早听刘备此言,就不会有今天的惨痛失败,于是最终下令“挥泪斩马谡”,给死去的将士和活着的士兵一个交代。

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获得成功,诸葛亮也效仿提拔一人,惨遭打脸

街亭古城遗址

马谡的才能只适合做参军,统兵作战并不是他的长处,诸葛亮执意效仿刘备提拔魏延的故事,结果在马谡身上惨遭打脸。而使用马谡不当,造成重大失败,也成了诸葛亮一生少有的失误。诸葛亮深感自己用人失察,要求自贬三级以示惩罚,后主刘禅劝解无用,只得同意,贬诸葛亮为右将军,仍行使丞相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