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如何看《關雎》

《關雎》為《詩經》第一篇詩歌,是一首愛情詩,而愛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把《關雎》放在第一篇非常適合。歷代和現當代關於《關雎》的文獻非常多。朱熹《詩集傳》對《關雎》做了細緻全面的註釋。

在考察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詩集傳》文本和朱熹的文化背景,梳理出來三方面內容,具備邏輯關係,被提到較少。即本文主要闡述的三個方面:首先是使整首詩背景故事從模糊解釋為具象,其次是在細節上面的註釋和擴展,最後是對孔子的繼承。這樣朱熹對《關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註釋。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如何看《關雎》


一、從模糊到具象

《關雎》具體人物所指一直眾說紛紜。從《關雎》文本理解就是普通的男女的愛情詩,或是典型的具備完美道德的“君子”和“淑女”。《毛詩》提出“后妃之德。”歐陽修《詩本義》認為其實君子、淑女指的是周文王和他的正妃太姒。朱熹採納了這兩個解釋,但在這個基礎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他認為君子指的就是文王,但淑女改成了文王的新妃太姒。“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這裡解釋為文王已有一妃,再新娶一妃,這裡的做了進一步修改。相比文本的意思和《毛詩》、歐陽修的說法這裡的註釋就更詳細具體了,妃子和新妃子都具備美好的道德品質,她們共同輔助文王。“南宋朱熹的《詩集傳》更進一步,他大概覺得《關雎》讚美后妃不嫉妒的說法實在有悖常理,於是改了解釋,說這首詩是周文王的宮人讚美新嫁過來的太姒。”相比之前模糊的人物指向,朱熹把本詩的人物再次固定,並進一步做了合理性的解釋。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如何看《關雎》


朱熹對“女”的註釋為“女者,未嫁之稱”,這就解釋為故事背景是是他們婚前戀愛階段。《毛詩》和歐陽修“后妃之德”這個註釋,只是只提了“德”這個概念,無其他交代,對比朱熹的註釋並不完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顯是戀愛階段才有的表現,如果是婚後是不會有這種表現的。

“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悠閒貞靜之德,故作此詩”,即宮中的人見到新妃來了,作的此詩。《關雎》作者為宮中的人所作。朱熹把這首詩的背景確定在了宮中。這個和從詩歌文本可理解的“河邊”這個背景完全不同。

綜合來看朱熹註釋的完整故事為:文王又要娶一新妃,叫太姒。宮中人見太姒如此美好,這樣就有了兩個美好的王妃來共同輔助文王了。於是就記錄下來了。

朱熹對《關雎》不確定的、模糊的內容做清晰完整的註釋,使本詩從模糊到具象。這樣具體詳細解釋,一定程度上使朱熹的註釋更加可信。


二、對細節的註釋和擴展

首先來看對朱熹“女”的註釋:“女者,未嫁之稱。” 這個未嫁的提出非常重要,為“淑女”的註釋做了必要的說明,使淑女順理成章地成為未嫁的新妃太姒。還可以有兩層意思。首先是未嫁之女,更加純潔。其次說明是婚前階段,即婚前戀愛階段,對洞房花燭的憧憬本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這樣點出細節為本詩增加了更多合理性和美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句詩從文本理解,就是喜歡的不得了,床上翻來翻去睡不著覺,要表達的就是自己很喜歡一個人。朱熹對這一段的註釋為“求之不得,則無以配君子而成其內治之美,故其憂思之深,不能自己......”,也就是思考自己能否配不上對方美好的品德,所以憂思忡忡。這裡朱熹加入了高尚的道德元素。認為對方品德非常美好,以至於懷疑自己能否配得上,其實從自己主觀的疑問和反思能否配得上那麼美好的他,這樣的舉動同樣說明了自己也有著非常好的品德。這裡不僅僅是男女的愛戀情感,注入了道德。《關雎》變成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在儒家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如何看《關雎》


“然學者姑即其辭而玩其理以養心焉。則亦可以得學詩之本矣。”朱熹對《關雎》的綜合註釋來看,認為學習《關雎》的修辭和道理用來養心,這個才是學詩的根本。這裡的註釋朱熹轉向了自己的理學思想,學習詩歌修辭、美感、道理這些都是表面淺層的,其實是用來養心的。養心其實是道德內化,是修養自己。

朱熹對細節的註釋和擴展,實際目的首先是為了使背後的故事更加合理完整,並對詩歌的的愛情和人物注入道德力量。“朱熹把君子和后妃落實為文王和太姒,並非附會歷史,而是把文王夫婦樹立為齊家典範來讓讀者效仿。”繼承孔子儒家,轉向自己的理學。


三、對孔子的繼承

朱熹作為宋代理學大家,儒學集大成者,其根基是在儒家。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對《詩經》的總體評價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對《關雎》也做過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痛苦,一切都是有節制的。孔子把《關雎》放在《詩經》第一篇一定不是為了誨淫誨盜,一定是要宣揚“思無邪”,是有微言大義的。另外儒家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通過分析朱熹《詩集傳》“關雎”篇,可以看出朱熹對孔子評價的繼承。並不僅僅侷限在文學方面,實質是對儒家道德、禮法、教化的繼承。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如何看《關雎》

朱熹對“雎鳩“的註釋:“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在一起始終卻保持著一定的禮數,沒有親暱淫行。一般對“雎鳩”的註釋為一種鳥類即可,但朱熹加上了不亂、不狎這樣的註釋。一般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但這裡加上了明顯體現出對孔子“思無邪”評價的繼承。為什麼可以做到不亂、不狎?為什麼可以做到“思無邪”?其實就是因為有“禮”的存在。人莫不好色,但是通過琴瑟、鐘鼓的作用,自我反思,最終達到“禮”的節制。這就是“改”。“改”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道德修養上的進步,而進一步向社會推廣,就可以起到移風易俗、“風天下而正夫婦”的作用。

《詩集傳》序言朱熹對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註釋為:“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在《關雎》註釋為:”愚謂此言為此詩者。得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這些註釋都是專門對孔子評價的解讀。一篇就是一首愛情詩,許多視政治教化理念為生命的儒家經師很難接受。愛情詩,而且是這麼深刻的男女相思,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怎麼會“無邪”呢?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孔子把《關雎》放在《詩經》第一篇一定不是為了誨淫誨盜,一定是要宣揚“思無邪”,是有微言大義的。朱熹認為孔子的評價有兩個很小內容即“性情正”和“ 聲氣和”,然而要能達到這兩點是需要“修心”的。“朱熹由后妃、詩人的“性情之正”而推到其“聲氣之和”,並達到養心的目的”。“修心”的結果是對自己好,對他人好,就是道德內化,進而教化他人。

後面引用匡衡“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言大上者民之父母,後夫人之行”,意思是說王妃的婚戀禮法,可以作為生民的通用禮法。起到的就是教化的作用。

拋開《關雎》來看,朱熹在《詩集傳》中對孔子“思無邪”的評價也並不是徹徹底底的贊同,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如他認為對《詩經》如《靜女》、《采葛》等一些詩歌為淫詩,不是無邪的,是有邪的。


《關雎》作為《詩經》最重要的一篇,歷代人們都做過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註釋。朱熹先對背景故事做更加完整的解釋,使註釋更加可信。再對細節進行詳細註釋,豐富註釋的血肉增加合理性和美感。最後對詩歌裡面的情感和人物都注入強大的道德力量。使文王和太姒妃,成為人間道德模範,他們的婚戀禮法也成為民眾婚戀禮法的規範。進一步繼承了孔子的禮法、道德、教化。最後點出學詩的根本是“修心”,統一到朱熹自身的理學思想。

《關雎》是美好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家喻戶曉,歷代傳頌,這是詩歌文本本身的力量。大多數人對各種“古籍註釋”根本沒看過,並不是通過各種註釋才可以達到家喻戶曉。所以讀《關雎》並不需要非得按朱熹或者其他註釋來理解,非得搞清楚背景故事詳情,非得注入道德力量。註釋可以用來參考。完全可以按照《關雎》文本來理解,可以理解為就是普通男女愛情詩,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