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何看《关雎》

《关雎》为《诗经》第一篇诗歌,是一首爱情诗,而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把《关雎》放在第一篇非常适合。历代和现当代关于《关雎》的文献非常多。朱熹《诗集传》对《关雎》做了细致全面的注释。

在考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诗集传》文本和朱熹的文化背景,梳理出来三方面内容,具备逻辑关系,被提到较少。即本文主要阐述的三个方面:首先是使整首诗背景故事从模糊解释为具象,其次是在细节上面的注释和扩展,最后是对孔子的继承。这样朱熹对《关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注释。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何看《关雎》


一、从模糊到具象

《关雎》具体人物所指一直众说纷纭。从《关雎》文本理解就是普通的男女的爱情诗,或是典型的具备完美道德的“君子”和“淑女”。《毛诗》提出“后妃之德。”欧阳修《诗本义》认为其实君子、淑女指的是周文王和他的正妃太姒。朱熹采纳了这两个解释,但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他认为君子指的就是文王,但淑女改成了文王的新妃太姒。“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这里解释为文王已有一妃,再新娶一妃,这里的做了进一步修改。相比文本的意思和《毛诗》、欧阳修的说法这里的注释就更详细具体了,妃子和新妃子都具备美好的道德品质,她们共同辅助文王。“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更进一步,他大概觉得《关雎》赞美后妃不嫉妒的说法实在有悖常理,于是改了解释,说这首诗是周文王的宫人赞美新嫁过来的太姒。”相比之前模糊的人物指向,朱熹把本诗的人物再次固定,并进一步做了合理性的解释。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何看《关雎》


朱熹对“女”的注释为“女者,未嫁之称”,这就解释为故事背景是是他们婚前恋爱阶段。《毛诗》和欧阳修“后妃之德”这个注释,只是只提了“德”这个概念,无其他交代,对比朱熹的注释并不完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显是恋爱阶段才有的表现,如果是婚后是不会有这种表现的。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悠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即宫中的人见到新妃来了,作的此诗。《关雎》作者为宫中的人所作。朱熹把这首诗的背景确定在了宫中。这个和从诗歌文本可理解的“河边”这个背景完全不同。

综合来看朱熹注释的完整故事为:文王又要娶一新妃,叫太姒。宫中人见太姒如此美好,这样就有了两个美好的王妃来共同辅助文王了。于是就记录下来了。

朱熹对《关雎》不确定的、模糊的内容做清晰完整的注释,使本诗从模糊到具象。这样具体详细解释,一定程度上使朱熹的注释更加可信。


二、对细节的注释和扩展

首先来看对朱熹“女”的注释:“女者,未嫁之称。” 这个未嫁的提出非常重要,为“淑女”的注释做了必要的说明,使淑女顺理成章地成为未嫁的新妃太姒。还可以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未嫁之女,更加纯洁。其次说明是婚前阶段,即婚前恋爱阶段,对洞房花烛的憧憬本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这样点出细节为本诗增加了更多合理性和美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从文本理解,就是喜欢的不得了,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觉,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很喜欢一个人。朱熹对这一段的注释为“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己......”,也就是思考自己能否配不上对方美好的品德,所以忧思忡忡。这里朱熹加入了高尚的道德元素。认为对方品德非常美好,以至于怀疑自己能否配得上,其实从自己主观的疑问和反思能否配得上那么美好的他,这样的举动同样说明了自己也有着非常好的品德。这里不仅仅是男女的爱恋情感,注入了道德。《关雎》变成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在儒家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何看《关雎》


“然学者姑即其辞而玩其理以养心焉。则亦可以得学诗之本矣。”朱熹对《关雎》的综合注释来看,认为学习《关雎》的修辞和道理用来养心,这个才是学诗的根本。这里的注释朱熹转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学习诗歌修辞、美感、道理这些都是表面浅层的,其实是用来养心的。养心其实是道德内化,是修养自己。

朱熹对细节的注释和扩展,实际目的首先是为了使背后的故事更加合理完整,并对诗歌的的爱情和人物注入道德力量。“朱熹把君子和后妃落实为文王和太姒,并非附会历史,而是把文王夫妇树立为齐家典范来让读者效仿。”继承孔子儒家,转向自己的理学。


三、对孔子的继承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大家,儒学集大成者,其根基是在儒家。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关雎》也做过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一切都是有节制的。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一定不是为了诲淫诲盗,一定是要宣扬“思无邪”,是有微言大义的。另外儒家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通过分析朱熹《诗集传》“关雎”篇,可以看出朱熹对孔子评价的继承。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方面,实质是对儒家道德、礼法、教化的继承。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何看《关雎》

朱熹对“雎鸠“的注释:“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在一起始终却保持着一定的礼数,没有亲昵淫行。一般对“雎鸠”的注释为一种鸟类即可,但朱熹加上了不乱、不狎这样的注释。一般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但这里加上了明显体现出对孔子“思无邪”评价的继承。为什么可以做到不乱、不狎?为什么可以做到“思无邪”?其实就是因为有“礼”的存在。人莫不好色,但是通过琴瑟、钟鼓的作用,自我反思,最终达到“礼”的节制。这就是“改”。“改”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修养上的进步,而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就可以起到移风易俗、“风天下而正夫妇”的作用。

《诗集传》序言朱熹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注释为:“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在《关雎》注释为:”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这些注释都是专门对孔子评价的解读。一篇就是一首爱情诗,许多视政治教化理念为生命的儒家经师很难接受。爱情诗,而且是这么深刻的男女相思,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怎么会“无邪”呢?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一定不是为了诲淫诲盗,一定是要宣扬“思无邪”,是有微言大义的。朱熹认为孔子的评价有两个很小内容即“性情正”和“ 声气和”,然而要能达到这两点是需要“修心”的。“朱熹由后妃、诗人的“性情之正”而推到其“声气之和”,并达到养心的目的”。“修心”的结果是对自己好,对他人好,就是道德内化,进而教化他人。

后面引用匡衡“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大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意思是说王妃的婚恋礼法,可以作为生民的通用礼法。起到的就是教化的作用。

抛开《关雎》来看,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孔子“思无邪”的评价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赞同,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如他认为对《诗经》如《静女》、《采葛》等一些诗歌为淫诗,不是无邪的,是有邪的。


《关雎》作为《诗经》最重要的一篇,历代人们都做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注释。朱熹先对背景故事做更加完整的解释,使注释更加可信。再对细节进行详细注释,丰富注释的血肉增加合理性和美感。最后对诗歌里面的情感和人物都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使文王和太姒妃,成为人间道德模范,他们的婚恋礼法也成为民众婚恋礼法的规范。进一步继承了孔子的礼法、道德、教化。最后点出学诗的根本是“修心”,统一到朱熹自身的理学思想。

《关雎》是美好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家喻户晓,历代传颂,这是诗歌文本本身的力量。大多数人对各种“古籍注释”根本没看过,并不是通过各种注释才可以达到家喻户晓。所以读《关雎》并不需要非得按朱熹或者其他注释来理解,非得搞清楚背景故事详情,非得注入道德力量。注释可以用来参考。完全可以按照《关雎》文本来理解,可以理解为就是普通男女爱情诗,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