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春日,题目很大,是写春天的,写春天泗水滨的光景的。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好日子,天气很好。“泗水滨”点明地点,泗水河边,具体在那,很模糊。“寻芳”,点明主题,寻芳草,寻春色。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光景”,指风景的范围是无边的,是自己的视力所及的所有范围。“一时新”,写出春回大地已改冬日的萧条,自然景物焕然一新。这是承首句写“寻芳”的结果,寻到的“无边一时新”的芳景。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识得”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指东风的面容,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这句话又承前一句,因为春回大地,无边无尽都是新的,所以很容易“识得”,也照应了“寻芳”二字。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春光,这万紫千红的景象给寻芳的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享受,认识了春天的美。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结尾“总是春”做结,照应题目“春日”上。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这首诗写春色,只是概括春景,春景是什么,等闲识得,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细品这春景,没有什么特色,哪里都是这样。但反复品味,“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有着无尽的意蕴。

自然哪里的春色都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作者写泗水滨的春色呢?也许值得玩味的就是作者特意选择的地点。泗水,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山东等地一直在金人统治之下。根据作者生活履历和生存年代,可知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那么,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这样选泗水寻芳就有了深意。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泗水”是一个典故,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后来“洙泗”“泗水”就成了儒家学说和孔门的象征。宋代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宋诗人陆游的《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等诗词均有“洙泗”词语,含义相同。

仔细读诗,设疑质疑,深入理解。“寻芳”即是寻访圣人之道,追寻儒家思想。“无边光景”便是受儒家思想滋养,是新鲜的。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春风所及之处,“无边光景”都是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 日》朱熹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

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曲阜,洙泗,等都成了追寻孔门后人的膜拜之地。这样我们再去读杜甫的《望岳》“齐鲁青未了”,就很容易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站在儒家的高地,其他什么就不是问题了,与“胜日寻芳泗水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首小诗蕴藏着丰富的“儒学”富矿,值得深深地品味,切不可走马观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