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從這本講閱讀方法的書中學到4個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從這本講閱讀方法的書中學到4個方法

​△ 封面圖片來自《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如果有人問你:你知道如何閱讀一本書嗎?

你一定會感到滑稽,想著自己好歹也接受過十幾年教育,怎麼會不知道如何閱讀。

不過,可別急著下結論,試著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閱讀時,你會讀到後面忘記前面嗎?

你會因為某些段落讀不懂而暫停閱讀甚至放棄閱讀嗎?

你是否曾費好大勁把一本書讀完,卻發現這本書並不值得閱讀嗎?

一兩年前讀過的書,你是否已經記不得書中內容了?

如果針對上面這幾個問題,你的答案有不少個“是”,那麼不妨瞭解一下《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從這本講閱讀方法的書中學到4個方法

這本書初版於1940年問世。到1972年,作者又對初版進行大幅增訂。這本書出版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是一本經典讀物。

作者共有兩位,其中一位莫提默·J· 艾德勒曾是《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五版的總編輯。

書裡的很多內容讓我深有同感,也有不少內容,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幫助我規範了自己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


哪怕讀不懂,也不要停下來

很多人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大概都有這麼一個習慣:不管讀什麼書,都以相同的速度閱讀。

但這本書糾正了這個誤區。有些書需要慢慢讀、仔細體會,而有些書只需快速地翻閱。作者將快速閱讀的方法命名為“檢視閱讀”

我們每接觸一本新書,都應該先用檢視閱讀的方法,瞭解一下這本書的“概況”:

首先看書名、副標題、作者介紹、序言,瞭解這本書的類別以及大致要討論的主題;

再研究目錄,瞭解這本書的結構是怎麼樣的,作者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接著從目錄中挑選幾個重要章節來粗讀;

最後把全書翻一遍,在重要的或者你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連讀幾頁,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直接跳過;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作者的主要論點。

完成了以上幾個步驟後,你對這本書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現在可以評估一下這本書寫得怎麼樣、對自己是否有用,再決定接下來以什麼樣的方式讀它。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翻閱一遍已經足夠,就可以把它丟開;如果你覺得這本書還值得進一步瞭解,但不需要太仔細的閱讀,那麼接下來就可以繼續採用檢視閱讀的方式,快速瀏覽。

以前,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每當遇到不理解的概念或段落,我都會停下來反覆閱讀前後文,弄清作者的意思。

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不建議這麼做,他們提供了一個閱讀規則: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考。等到第二次閱讀的時候,再去解決那些不懂的問題。

這種閱讀方式顯得有點反常,但採用這個方法,能幫你避免在閱讀時被困難絆住。

我的一個感受是,如果閱讀前你就告訴自己,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先讀完再說,那麼當真正碰到困難時,你就不大容易輕易放棄閱讀,因為困難早已被預知了。


作者是怎麼談一個問題的,講的有道理嗎?

如果一本書,你在粗讀一遍後覺得還有必要深入瞭解,就可以採用分析閱讀。

在進行分析閱讀的時候,你要不停地問自己4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是如何具體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的?

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第一個問題,如果你在檢視閱讀時多加留意,相信能夠找到答案。因此,分析閱讀時最重要的是找到後面幾個問題的答案。

這幾個問題裡面,又以第二個問題最為重要:作者是如何具體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的?

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理解了作者是如何寫這本書的,整本書的論述脈絡又是什麼。那要怎麼做呢?

在具體介紹作者的建議前,先提示一點:作者給出的方法,更適合閱讀論述類書籍時使用,但如果你讀的是一本敘述類的書籍,比如文學、歷史、傳記,那下面介紹的方法就不太適用了。不過書中有章節專門介紹如何閱讀文學、歷史類書籍,感興趣的話可以找這本書來看。

首先,最基礎的是要找到並理解一本書的核心概念。在每一本書中,一定有一些最關鍵的概念或詞組,它們是整本書的基礎,作者的所有論述都建立在這些概念之上。因此,閱讀的第一步就是發現這些關鍵詞,並記住作者對這些關鍵詞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兩個人就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但最後卻發現,兩個人的觀點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有很大分歧,之所以說不到一塊去,只是因為兩個人都某些核心概念的定義不同。

同樣,我們想要與一本書的作者達成共識,第一步就是釐清作者對某些核心概念的定義,明白作者在談論這個詞的時候,到底在談什麼。

《刻意練習》裡,“心理表徵”“刻意練習”就是核心概念;

《黑匣子思維》裡,“認知失調”就是核心概念;

《黑天鵝》裡,“黑天鵝”“敘述謬誤”就是核心概念;

《心流》裡,“意識”“精神熵”“自成目標”“最優體驗”就是核心概念;

《故事》裡,“人物弧光”“主控思想”“激勵事件”就是核心概念。

理解了這些核心概念,不僅能幫助我們接下來更進一步地瞭解一本書,也有助於我們日後更好地回憶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理解了核心概念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找出作者的論述主旨。主旨就是作者的主要論點,是TA對某一個問題的論斷。

比如《心流》的主旨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心流體驗是幸福的源泉”。因此,整本書就是圍繞這個主旨所展開的,作者需要給出理由,為什麼心流與幸福有關;作者還需要給出方法論,指導讀者如何獲得心流體驗。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從這本講閱讀方法的書中學到4個方法

△ 這是我閱讀《心流》的筆記,下文會談到記筆記的方法

在找到一本書的主旨後,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去研究作者的論述方式:

圍繞一個主旨,作者提出了幾個論據?

圍繞每一個論據,作者又找到了哪些理由去支持它們?

在論述一個子主題時,作者解釋了原理嗎?舉了例證嗎?

作者論述時,採用了哪些基本假設嗎?

一邊閱讀一邊回答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你找到一本書的論述結構、理解一個問題的前因後果。最後,你的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像思維導圖一樣的金字塔結構。

當你這樣讀完一本書之後,你才能進行下一步:評判一本書

作者告訴我們,評判必須建立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如果你還沒有懂作者真正表達的是什麼,就不要輕易評價這本書。


像學者一樣閱讀

閱讀的最高層次是主題閱讀。所謂主題閱讀,就是針對同一個主題,挑選好幾本書來閱讀。比如某個時間段裡,重點閱讀心理學或社會學或經濟學類的書籍。

但僅僅做到這一點,也只是最低層次的主題閱讀。更高層次的主題閱讀,是要帶著研究的視角去閱讀。

首先第一步,提出問題,通過問題去限定挑選哪些書目。

但這裡也有一個問題:你會發現,與你感興趣的問題相關的書籍也許有幾十本乃至上百本之多。

這時,你就需要採用我們前面說過的檢視閱讀的方法,對書籍進行一輪篩選,選出與你的問題關聯度最高的書籍。

當你選好需要閱讀的書籍後,就可以正式開始進行主題閱讀了。

在正式閱讀時,主題閱讀和分析閱讀的側重點也不同:如果說分析閱讀是讀者追隨作者的腳步,理解作者的論述邏輯;那麼主題閱讀,讀者則要牽引著作者,讓作者的觀點為自己所用。

怎麼理解呢?進行主題閱讀,就好比你同時與幾十位有學問的人對話,你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每個人陳述答案的風格不同、講述方式也不同。

如果你想將他們的答案為自己所用,就需要對他們的答案進行轉述和整理,要用自己的話將他們的答案表達出來。

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做到客觀、準確地呈現每一位作者的觀點,不要曲解作者的意思。

完成上述步驟後,最後要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整理你收集到的答案,並形成自己的閱讀報告。

其實這個過程很像寫論文時撰寫的文獻綜述,所以說,能夠做好主題閱讀的人,也算得上是個業餘學者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從這本講閱讀方法的書中學到4個方法

做筆記的方法

書中介紹了做筆記的3種方法。

如果你採用檢視閱讀的方式來閱讀一本書,那麼讀完後可以做一個結構筆記

由於檢視閱讀中,你只瞭解了這本書的主題、結構和作者的論述脈絡,因此結構筆記也只需要體現一本書的整體結構,回答這幾個問題:

這本書一共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哪些分支?

結構筆記未必要按照書中的目錄來架構,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邏輯來架構。

當進行分析閱讀時,你就需要做好概念筆記。如果說結構筆記只是一個骨架,那麼概念筆記就是在骨架基礎上增添血肉,使之更加豐滿。

概念筆記除了要體現分析閱讀時重點關注的核心概念、作者論點,也要體現支撐每一個論點論據是什麼,你自己對作者論點的評述也可以記錄下來。

進行主題閱讀時,你需要記錄辯證筆記。辯證筆記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整合各本書中對某一個問題的解答,並對這些解答進行評述。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如果一本書我只閱讀一遍,而且不做筆記,那麼我會遺忘得很快,過個一兩年,這本書對我來說幾乎就像沒讀過一樣。

但做筆記和閱讀第二遍能夠極好地阻止遺忘。因此對於值得閱讀的書,記筆記以及至少閱讀兩遍都非常必要。

最後,記筆記的一個小竅門分享給你:

第一,不要一邊讀一邊記錄,在檢視閱讀一遍後,試著用類似默寫的方式回憶整本書的結構,回憶完再將自己寫下的內容與書本對照,補充遺漏的內容;

第二,分析閱讀時,讀完每一章之後,回憶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並“默寫”出來,再與書本內容對照。

這兩個方法其實都遵循了一個原則:檢索式練習

。檢索就是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它會強化記憶,阻止遺忘。因此,考試其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這個方法來自《認知天性》這本書。書中介紹了認知科學家總結出的高效學習和記憶的方法。同樣推薦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