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一上火車,聽到旁邊的大姐正和後排她朋友聊得開心,因為正好說到了讀書,所以也就順便聽了兩句。

大姐:我最愛看書了,特別是在車上,不然覺得浪費時間。而且我看的都是專業書,沒時間看那些閒書雜書的。

在她朋友嘖嘖的讚歎聲中我掃了一眼她擺在座椅桌板上的厚厚的書,“某某培訓學校事業單位考試習題集”。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還真是

專業

……

然後,大姐開始嘎吱嘎吱嚼薯片,我則無所事事地看雜誌。之後的一個小時裡,大姐和朋友從自家孩子聊到全聚德烤鴨,細數了蘇州拙政園和深圳的高樓大廈,嚼薯片瓜子和零食的各種聲響是背景配樂。終於聽她長嘆一聲:“哎~撐死我了,不吃了。”

……

我好餓

大姐開始看書了。大概看了十六分之一頁之後,掏出手機噼裡啪啦地按,伴隨著在座位上的各種扭動。為了給她騰出足夠的空間,我只恨不能敲碎玻璃把自己掛在車廂外面。

身體大概是活動開了,然後大姐起身接水、回來喝水、起身去洗手間放水。回來之後,繼續喝水,伴隨著扭動……

終於,她安靜了:睡著了。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大姐醒來,又開始在扭動中重複著“接水、喝水、放水”的規定動作。持續約半小時後,開始唉聲嘆氣地翻書。一又三分之一頁書之後,她後排的旅伴也睡醒了。然後倆人又開始從深圳的高樓大廈聊回到自家孩子和全聚德烤鴨。

忽然覺得,抱著這麼厚的一大本習題集擠火車、一路上又看了不到兩頁半……

有點虧

想了一下,可能大家對“書”的理解還真的不太一樣。當然這也和圖書市場的魚龍混雜有關。

所謂的大眾歷史作品呢,可能是用色情暴力玄幻歪曲基本常識且人話都說不通的,《故事會》和它比起來簡直都可以算是學術期刊。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不是羅琳寫的,無價。。。

什麼鬼

……

而所謂的學術書,這些擦手太硬擦桌子又不吸水的印字廢紙從印刷廠出來之後就可以直接拉去造紙廠化漿;如果搬運過程裡有遺落,我覺得要加收環境汙染費和垃圾處理費。

To read, or not to read, this is a question.

終於戰勝了自己而買了幾本書的,可能也就放在家裡當家具擺著看封面。從出版社的角度來說既然花錢買了,出版社就賺了錢,不在乎您看不看;但我倒是覺得,反正也是擺設,還不如買本日曆看,起碼每天的內容都是新的,看不煩。

還有各種用雞湯當哲學、拿段子當知識的……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我們來算一下。

如果每天花5分鐘讀書,一年365天除去各種節假日(就按300天計算)約1500分鐘,相當於25個小時;每小時讀書20頁,可以讀500頁。也就是1.5本《圍城》那樣的小說。

5分鐘是什麼概念呢?大概就是蹲在馬桶上的那會兒時間。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古人擺書有四“上”:

案上、馬(車)上、枕上、廁上

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每天花在吃飯上的時間大概至少1小時。所以我就很好奇:

吃飽了之後都在做啥?掰著腳趾頭練算術嘛?

可是,讀書有什麼用啊?

如果從“有用”的層面來說,其實吃飯睡覺也沒啥用——反正吃飽了也會餓、睡醒了還會困,而且最終都是走向衰老和死亡。但是,對一些人來說吃飯睡覺是生活必需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讀書是生命必需的。

當然這並沒孰優孰劣,說到底,大家不過是在用各自的方式哄自己開心,徒勞地謀殺自己本就不多的時間。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

也許你夢想著擁有一個好工作/一群仰慕你的粉絲/一個帥氣(美麗)的男(女)朋友。然而即便夢想成真了,你準備和人家聊什麼?

難道聊掰腳趾頭練出來的算術嗎?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最最最後,既然在旅行中,那麼就發一個有關旅行筆記的書單吧(有更新)。重申一下這不是廣告,裡面沒有我們家的書,我們家也不是開書店的。不愛看的慢走不送。

旅行筆記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純真博物館》

[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著 /陳竹冰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

一個不止於愛情的愛情故事:1975年,有婚約在身的30歲少爺凱末爾愛上了自己的窮親戚、18歲的清純美少女芙頌。他用15年的時間走完1743個博物館,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純真博物館”,那所有的物件被理為這座愛情博物館的珍藏,紀念他永失的所愛。純真博物館不是為了紀念芙頌,更是為了伊斯坦布爾。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旅人》

胡晴舫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1

一個唱反調的旅人筆記:這本書是胡晴舫專事寫作後的第一部作品集。在這本書可以歸為“遊記”類,卻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反遊記”的書寫。在這個個人揹包自由行或驢友相伴自由行盛行的時代,胡晴舫的足跡卻仍然是超前的;她也是一個旅人,卻在這件事上唱了一次反調。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大路:高速中國裡的工地紀事》

張贊波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11

一條中國式道路的誕生記:這是一次靜態的旅行,運動的不是公路上的人,而是公路本身。作者他耗時三年多“潛伏”在故鄉的築路工地上,生動講述了一群公路建設者的人生故事,細緻描繪了一個基層村莊被時代改變的境遇,客觀呈現了一個行業內部的真相與秘密,深刻展現了國家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光榮與代價。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浪漫北歐,童話的色彩》

劉欣 著

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12

深潛別樣幸福的“諸神之地:全書以作者的留學生活及遊玩經歷為主線,以精華景點為框架,重點介紹挪威、瑞典、丹麥、冰島四國的風土人情,穿插作者在求學和旅行中遇到的各種有趣的、難忘的旅行經歷,講述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配之以精美的圖片,為讀者展現一個別樣風采的北歐。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木已成舟》

陳丹燕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6

看這個世界和自己怎樣從木變成舟:本書是作者以10年時間的積累寫的一篇旅歐遊記。作者的一雙眼睛很尖也很特別,總是有她的新發現;即使面對血腥和殘酷,她也不會言辭激烈,一筆一筆地慢慢寫來,卻讓你的心陷陷作痛。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城門開》

北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9

打開城門,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的作者,闊別家鄉十三年後重回北京,發現他在自己的故鄉成了異鄉人,彷彿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作者也把我們帶回到他兒時的遊戲中,帶回到他的讀書生活中,帶回到他的母校,帶回的“大串聯”的旅途……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奇石:來自東西方的報道》

[美] 彼得·海斯勒 著 / 李雪順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

3個國家,12個家的24個故事: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後從布拉格出發,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獎。十二年來,何偉用心記錄的,不止是中國。同時推薦何偉的其他幾部作品:《江城》《尋路中國》《甲骨文》,以及這幾本書的英文版(英文原版其實也很好讀,涉及很多我們熟悉的話題。另外很多拼音很萌,例如“外國人”直接就寫成“waiguoren”……)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無知的遊歷》

陳丹青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

一個“墨客”的四國遊記:從2009年到2011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除遊記本身外,本書還附有300餘幅歷史和現場圖片,以及陳丹青旅途中所畫速寫手稿。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最好的金龜換酒》

傅真 著

中信出版社/2013-11

平凡生活中的不滅夢想:驚覺迷失在世俗標準與別人世界裡的傅真,決心用一場間隔年尋找自我。她與丈夫毛銘基辭掉令人羨慕的工作,從英國飛往墨西哥,由北至南遊歷了拉丁美洲數十個國家。一路上她親眼目睹了許多貧窮和不公,可人們仍以最大的樂觀和熱情投入生活,從容地盡其性命之理。他們並不因此生出戾氣,照樣心平氣和,照樣鼓盆而歌。出發前她對生活有諸多不滿,回來後心中則更多的是謙卑和感恩。

人在囧讀:我就是想好好看會兒書

《憂鬱的熱帶》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 著 / 王志明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09

一個法國人類學家的熱帶之旅:被譽為結構主義大師的列維-斯特勞斯的開山之作,也是成名作。其背後的高深理論是我等學渣所絕對看不懂的(但放心吧隔壁和你搭訕的那個孩子更看不懂)。寫寫風景吐槽一下當地人,偶爾也自黑,帶你走進熱帶的世界——你卻未能發現,人類學家對旅遊的不屑一顧。

(這個版本表面本來粗糙,所以耐磨耐髒。略厚,能防身。)

補充推薦:天真的人類學家(上下),相信我,這書會讓你笑噴、甚至放棄和隔壁的男神女神搭訕!沒有後現代基礎的看不出理論價值,但當小說看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