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多数人不喜欢去读和感悟中国的书籍《道德经》、《论语》等,一说到推荐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国外的?

lingzisea


你好,多数人不喜欢读和感悟中国经典,这个现象存在的。至于说问题很大吗,我倒觉得对待这个事情可以放宽心。因为读到高层,无论是内心的需求还是文化本身的终极归属都在同一处,所以读书人读到最后,总是要寻找智慧的。既是要寻找智慧,中国经典便绕不开了。这是由中华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中华文化的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领思想是“道”,无论是题目中说的《道德经》、《论语》,还是更广泛层面的经典著作,都有“道”蕴含在其中。至于生活层面可触可见的内容,都在道的层面下展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不可言说的,当它被说出来就成了道的局部,所以道是最大的,涵盖一切。只是当我们今天要去感知它的时候,不得不去借助语言的功能帮助我们触碰到最上层的东西。语言说不出全貌,但可以用譬喻让人去领悟。所以中国文化,要把“道”字理解清楚,说到底,还是靠个人领悟。靠“悟”就不得不跟人的悟性有关,所以从知识的底层构建来说,文化本身也是挑人的。

这么说好像在贬低一部分人,但其实不是。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敏感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人逻辑推理能力更强,那也完全可以通过建构逻辑再去接近事物的核心。毕竟,道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不论是谁,通过何种层面而入,越是深入就越是近道。到了终极,知识在一处汇合,发现原来中国经典早就讲过。讲过也无碍,“条条大路通罗马”,到了终极,还分什么高下呢?



人的阶段性需求不同

从人的需求来说,并非所有人都已经到了纯粹精神领域的求知,有人需要解决眼下问题,这也是很现实的。教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书籍,我们叫做工具书,对于这部分群体阅读外国书籍是很合适的,因为其逻辑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检验。所以实用为本的中国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选取外国读物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自己会发光

人选取读什么样的书,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有人天生爱“无用之书”,有人喜欢“有用之书”,哪一国的书只要能帮助人类,都无可厚非。至于读“无用之书”的人是否不需要读“有用之书”呢,不一定!读“有用之书”的人一定不会读“无用之书”吗?并不是的。凡事都讲究契机,待知识建构完备了,语言障碍扫除了,需求就自然来了。毕竟,即使在文化传播最艰难,最容易被抹黑的时候,经典依然能发出自己的光,所以,有生命力的东西会为自己续命,我们不需要担心没人阅读,我们要做的,只是让经典穿透自己的生命。


可参考我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都说读书很有用,那么该读哪些类型的书才能最有效地提升自己呢?

https://m.zjurl.cn/answer/6791420950735749389/?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1420950735749389

我是@月山手卷,赞同可点赞评论,不赞同可在下方交流心得,拒绝谩骂攻击,拒绝言语粗俗。


月山手卷


《道德经》迷人之处在于整篇弥漫着神秘玄幻的色彩,像一道似开非开的窗户缝隙,让你似乎窥探到宇宙万物背后的真相。但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加之《道德经》本身的晦涩隐喻,使其玄之又玄,秘之更秘,就像在一片浓雾中,隐约中依稀可见,却又不见。

迄今为止,对于《道德经》的”道”字解读并无令人折服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揣摩和似是而非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最终不知所云,不知其解。

一部《道德经》让无数人竞折腰,使得诸如我辈蓬蒿人望而却步,即便有时候附庸风雅,偶尔翻翻《道德经》,也只是给自己贴金,做个伪装而已。

作为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是将中国文化推向思想的深度。这样深度所形成的哲学思维,成为一种流派和处世哲学,让《道德经》在无形之中达到了指引中国文化的高度。

《道德经》的问世,犹如九霄之上的精神图腾,以圣贤的高阔为世人指点迷津,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人的信仰。道教从《道德经》里孵化而出,浑然天成,顺理成章。

而《道德经》创作过程本身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某日观天象,见一朵祥云由东向西而来,感叹道:必有圣人至。一日,一仙风道骨老者骑青牛至关,关令尹喜见状,骑青牛者正是驻世圣人,便让老子留下笔墨方可让其西行。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写完《道德经》,老子骑青牛,一路西行,最终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也为《道德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道德经》以抽象和意象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地,人的画卷,只是在语言上含糊其辞,玄妙和虚化的阐述,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加之词语的晦涩,艰深,让大多数人读之如鲠在喉,又如推门见雾,白茫茫一片,缥缈中混沌隐约,有可知而又无可知。


在尘埃里相遇


针对此问题,我想说说我的亲身感受。

我正好在前几天搞活动时,买了一堆书,其中便有《论语》《道德经》,因为不能直接看懂全部古文,所以买的是含有译注的那种书。也根据别人的推荐买了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书籍。

看国内书籍与国外书籍,随着我看的书籍数量增多,也越发感觉出些不同来。

看国内书籍,我从心理上,是更能接受,也更喜欢些,看起来也更舒服些。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觉得看起来更舒服,是因为国内书籍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产生的共鸣。说到内涵,想想我国古文蕴含的深刻意义,是我个人无法估量的深远。再说共鸣,我想这是因为文化相同的原因。

而看国外书籍,书中大量的研究、测试,看起来不连贯性,让我着实有点难受。其次还有,国外书籍看起来,你有些东西是无法真正的设身处地的想象的。可能是对外国文化的陌生,也有可能是对外国的国家陌生,这直接导致,我看完书后,仅仅是看完书,很少能产生共鸣。也许是我学识浅薄。[我想静静] 以及我去年看到卡耐基的一本书,其中的某些言语一度让我认为他将女人写成男人的附属品,以至于使我反感到直接暂停阅读。现在都没重新打开过。 [笑哭]

所以,综上所述,我是更喜欢看国内书籍的那类人。[灵光一闪]

我自认为,我以前看的书确实少,我也很少关注外界的事,我只将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顾好。其他我真的可以用“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形容。[打脸]

所以,从我重新拿起书本后,我更能感受到,看书与不看书的区别。

今年发生很多事,我也觉得有必要通过书籍,好好了解我国历史,不能恨得没理由。[大笑]


杨门之女1024


诸子百家的书,大部分是价值观,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培养的是基本立场和价值,表面看,很浅显,说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深层次的隐预,一般人也不好悟,读几十遍,谁有那个耐心……再往后的著作,都已经涉及方法论了,明明白白的告诉你遇到事情怎么处理了,但是文言文,很不好懂,再就是中国著作,一般都是教你怎么当官的,对普通人,意义有限。但是西方著作不一样,怎么了解别人,怎么了解自己,怎么赚钱,怎么看待艺术,都有系统的,所以看起来容易多了


胖宝宝吃不饱


《道德经》和《论语》,一道一儒的典籍代表,也是中国推介到国外两部蕴含最深智慧的书,也是国人深以为傲的书。

这两本书在当代人的视野中慢慢化作头顶上的两颗星星,遥不可及,大多数人知道它的存在,没有真正读过。

《道德经》和《论语》,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创作手法,以及古汉语的解读思路,即使读了,也只是读字,读句,不是读文章,不是读思想。

现代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不缺少好玩的好看的易读的快餐式箴言短语时间大都分给看见一朵花拍下来,吃了一餐饭录下来,发发朋友圈,约约应酬什么的,肯安静的坐下来读这些大部头的人不多了。

有时候,读这样的书,让同事和朋友知道了,会被取笑的,会被揶揄为“啥时代了,你还一心只读圣贤书呢,你会变成老古董的!”

一般人爱推荐国外的书,除非他真心喜欢,值得称赞。如果只是追求一种高级感,奇特好,慕名感,就不是真读书,而是功利需要了!


乌咪爱读书


首先,中国文化出现断代,“新文化”运动使得白话文普及,让我们对文言文产生距离感,对它越来越陌生,现在的人甚至根本看不懂,更别说去喜欢和热爱了。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利用,被日本和韩国发扬光大,而且中国人现在认字不识字,现在的语言文字已经远离了他的本意,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比如说身体,躯干为身,四肢为体,现在我们所说的健身,实际上是在健体。就像日本在捐赠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确切意思。

再次,国外的一些书相对于《道德经》比较通俗易懂,更直白,更接近生活,功利性、实用性更强,专注于“术”的层面,而且更善于包装,营销,更能抓住人心。而《道经》就比较难懂,读起来比较枯燥,而且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知道如何应用。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读一读中国的传统著作,能
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且这些都是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一本顶十本,是值得我们沉下心来去研读的。


为你读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术”和“道”的概念。“术”,简单来讲,就是做事的方法或技巧;而“道”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或道理。

在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再看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读《道德经》《论语》这类书籍?因为这类书籍是讲“道”的,而“道”又有些虚无缥缈,知易行难,这也是不少人道理懂很多,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的原因。

为何他们推荐的书籍是国外的呢?因为这些推荐的国外书籍很多是讲“术”的,简单来讲,就是教人怎么做事的。因为方法是现成的,人们按照书上的步骤做,就能做成要做的事,不需要人领悟多深的道理。

事实上,两种书都可以看,不过随着认知层次的提高,人们还是更偏爱讲“道”的书。因为“道”是相对不变的,而“术”是千变万化的。这也是《道德经》《论语》这类书可以传承千年,而国外的那些书籍流行一时就销声匿迹的原因。


沐智健康生活


纪传体长篇小说《仇焱之》一一由一一巨国青(北漂)女作家一一历经一一8年一一呕心沥血一一创作一一而成一一由一一新华社一一投资一一全国出版发行一一书中一一描写一一囊括了一一上世纪一一20年代至80年代一一全世界一一几百位一一充满一一传奇一一色彩的一一著名一一收藏家一一波诡云谲的一一传奇一一收藏一一故事……

书中一一人物描写一一达一一63O余人一一创一一世界文学一一单部小说一一人物描写数量之最……

是世界文坛一一目前一一惟一一一由一一女性作家一一创作一一完成一一非自费出版一一公开发行的一一唯一一部一一百万字长篇小说…



汉子诗人


因为多为枯涩难懂的文言文,,即便懂了,一般人感觉没有兴趣,何况在这营利实用的时代,读这些费时不见功利,没有多少兴趣。不知道这对人生的处世为人的修养有益,所以,多数人不喜阅读和感悟这些书藉,至于外国书籍,虽然有译文,若是属于哲学与社会历史经典,也未尝对其兴趣,倒是对文艺之类的书藉感到兴趣,也就推荐得多。


庄宇长春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哲学思想”和“治国之道”。现代一部”哲学”其哲学理论更科学完善、更系统丶更易普及和理解。

《论语》无非也是早期治国丶处事丶做人的经验和方法,其本身就因历史局限和文字上的障碍,或本身观点上的谬误。而现代《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丶《法学》《伦理学》更是科学含盖了人们生活丶交流、思想动态的方方面面,学那玩意儿能解决现代问题么?不是误人误已么?回过头来,还得学现代知识。

那些东东,只有对“历史学家”及其研究者丶考古学家及其研究者才有点价值。其它人读,就是浪费青春,时间是很宝贵的。当然学点,写文章引用一些典故、词句为文章增色、或以示知识“博大精深”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