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多數人不喜歡去讀和感悟中國的書籍《道德經》、《論語》等,一說到推薦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國外的?

lingzisea


你好,多數人不喜歡讀和感悟中國經典,這個現象存在的。至於說問題很大嗎,我倒覺得對待這個事情可以放寬心。因為讀到高層,無論是內心的需求還是文化本身的終極歸屬都在同一處,所以讀書人讀到最後,總是要尋找智慧的。既是要尋找智慧,中國經典便繞不開了。這是由中華文化的特性決定的。

中華文化的特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統領思想是“道”,無論是題目中說的《道德經》、《論語》,還是更廣泛層面的經典著作,都有“道”蘊含在其中。至於生活層面可觸可見的內容,都在道的層面下展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是不可言說的,當它被說出來就成了道的局部,所以道是最大的,涵蓋一切。只是當我們今天要去感知它的時候,不得不去借助語言的功能幫助我們觸碰到最上層的東西。語言說不出全貌,但可以用譬喻讓人去領悟。所以中國文化,要把“道”字理解清楚,說到底,還是靠個人領悟。靠“悟”就不得不跟人的悟性有關,所以從知識的底層構建來說,文化本身也是挑人的。

這麼說好像在貶低一部分人,但其實不是。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敏感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人邏輯推理能力更強,那也完全可以通過建構邏輯再去接近事物的核心。畢竟,道無處不在的特點決定,不論是誰,通過何種層面而入,越是深入就越是近道。到了終極,知識在一處匯合,發現原來中國經典早就講過。講過也無礙,“條條大路通羅馬”,到了終極,還分什麼高下呢?



人的階段性需求不同

從人的需求來說,並非所有人都已經到了純粹精神領域的求知,有人需要解決眼下問題,這也是很現實的。教人解決具體問題的書籍,我們叫做工具書,對於這部分群體閱讀外國書籍是很合適的,因為其邏輯性、嚴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過檢驗。所以實用為本的中國人,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選取外國讀物是沒有問題的。

經典自己會發光

人選取讀什麼樣的書,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有人天生愛“無用之書”,有人喜歡“有用之書”,哪一國的書只要能幫助人類,都無可厚非。至於讀“無用之書”的人是否不需要讀“有用之書”呢,不一定!讀“有用之書”的人一定不會讀“無用之書”嗎?並不是的。凡事都講究契機,待知識建構完備了,語言障礙掃除了,需求就自然來了。畢竟,即使在文化傳播最艱難,最容易被抹黑的時候,經典依然能發出自己的光,所以,有生命力的東西會為自己續命,我們不需要擔心沒人閱讀,我們要做的,只是讓經典穿透自己的生命。


可參考我對相關問題的回答:

都說讀書很有用,那麼該讀哪些類型的書才能最有效地提升自己呢?

https://m.zjurl.cn/answer/6791420950735749389/?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1420950735749389

我是@月山手卷,贊同可點贊評論,不贊同可在下方交流心得,拒絕謾罵攻擊,拒絕言語粗俗。


月山手卷


《道德經》迷人之處在於整篇瀰漫著神秘玄幻的色彩,像一道似開非開的窗戶縫隙,讓你似乎窺探到宇宙萬物背後的真相。但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加之《道德經》本身的晦澀隱喻,使其玄之又玄,秘之更秘,就像在一片濃霧中,隱約中依稀可見,卻又不見。

迄今為止,對於《道德經》的”道”字解讀並無令人折服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揣摩和似是而非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最終不知所云,不知其解。

一部《道德經》讓無數人競折腰,使得諸如我輩蓬蒿人望而卻步,即便有時候附庸風雅,偶爾翻翻《道德經》,也只是給自己貼金,做個偽裝而已。

作為道家經典,《道德經》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更是將中國文化推向思想的深度。這樣深度所形成的哲學思維,成為一種流派和處世哲學,讓《道德經》在無形之中達到了指引中國文化的高度。

《道德經》的問世,猶如九霄之上的精神圖騰,以聖賢的高闊為世人指點迷津,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中國人的信仰。道教從《道德經》裡孵化而出,渾然天成,順理成章。

而《道德經》創作過程本身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相傳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某日觀天象,見一朵祥雲由東向西而來,感嘆道:必有聖人至。一日,一仙風道骨老者騎青牛至關,關令尹喜見狀,騎青牛者正是駐世聖人,便讓老子留下筆墨方可讓其西行。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寫完《道德經》,老子騎青牛,一路西行,最終不知所蹤,成為千古之謎。也為《道德經》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道德經》以抽象和意象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天,地,人的畫卷,只是在語言上含糊其辭,玄妙和虛化的闡述,為後人留下了無數想象的空間。加之詞語的晦澀,艱深,讓大多數人讀之如鯁在喉,又如推門見霧,白茫茫一片,縹緲中混沌隱約,有可知而又無可知。


在塵埃裡相遇


針對此問題,我想說說我的親身感受。

我正好在前幾天搞活動時,買了一堆書,其中便有《論語》《道德經》,因為不能直接看懂全部古文,所以買的是含有譯註的那種書。也根據別人的推薦買了魯迅、沈從文等人的書籍。

看國內書籍與國外書籍,隨著我看的書籍數量增多,也越發感覺出些不同來。

看國內書籍,我從心理上,是更能接受,也更喜歡些,看起來也更舒服些。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覺得看起來更舒服,是因為國內書籍中,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產生的共鳴。說到內涵,想想我國古文蘊含的深刻意義,是我個人無法估量的深遠。再說共鳴,我想這是因為文化相同的原因。

而看國外書籍,書中大量的研究、測試,看起來不連貫性,讓我著實有點難受。其次還有,國外書籍看起來,你有些東西是無法真正的設身處地的想象的。可能是對外國文化的陌生,也有可能是對外國的國家陌生,這直接導致,我看完書後,僅僅是看完書,很少能產生共鳴。也許是我學識淺薄。[我想靜靜] 以及我去年看到卡耐基的一本書,其中的某些言語一度讓我認為他將女人寫成男人的附屬品,以至於使我反感到直接暫停閱讀。現在都沒重新打開過。 [笑哭]

所以,綜上所述,我是更喜歡看國內書籍的那類人。[靈光一閃]

我自認為,我以前看的書確實少,我也很少關注外界的事,我只將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顧好。其他我真的可以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來形容。[打臉]

所以,從我重新拿起書本後,我更能感受到,看書與不看書的區別。

今年發生很多事,我也覺得有必要通過書籍,好好了解我國曆史,不能恨得沒理由。[大笑]


楊門之女1024


諸子百家的書,大部分是價值觀,講一些淺顯的道理,培養的是基本立場和價值,表面看,很淺顯,說的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深層次的隱預,一般人也不好悟,讀幾十遍,誰有那個耐心……再往後的著作,都已經涉及方法論了,明明白白的告訴你遇到事情怎麼處理了,但是文言文,很不好懂,再就是中國著作,一般都是教你怎麼當官的,對普通人,意義有限。但是西方著作不一樣,怎麼了解別人,怎麼了解自己,怎麼賺錢,怎麼看待藝術,都有系統的,所以看起來容易多了


胖寶寶吃不飽


《道德經》和《論語》,一道一儒的典籍代表,也是中國推介到國外兩部蘊含最深智慧的書,也是國人深以為傲的書。

這兩本書在當代人的視野中慢慢化作頭頂上的兩顆星星,遙不可及,大多數人知道它的存在,沒有真正讀過。

《道德經》和《論語》,如果不瞭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創作目的,創作手法,以及古漢語的解讀思路,即使讀了,也只是讀字,讀句,不是讀文章,不是讀思想。

現代信息如此豐富的時代,不缺少好玩的好看的易讀的快餐式箴言短語時間大都分給看見一朵花拍下來,吃了一餐飯錄下來,發發朋友圈,約約應酬什麼的,肯安靜的坐下來讀這些大部頭的人不多了。

有時候,讀這樣的書,讓同事和朋友知道了,會被取笑的,會被揶揄為“啥時代了,你還一心只讀聖賢書呢,你會變成老古董的!”

一般人愛推薦國外的書,除非他真心喜歡,值得稱讚。如果只是追求一種高級感,奇特好,慕名感,就不是真讀書,而是功利需要了!


烏咪愛讀書


首先,中國文化出現斷代,“新文化”運動使得白話文普及,讓我們對文言文產生距離感,對它越來越陌生,現在的人甚至根本看不懂,更別說去喜歡和熱愛了。

其次,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到位,中國有那麼多優秀的文化資源,卻沒有得到利用,被日本和韓國發揚光大,而且中國人現在認字不識字,現在的語言文字已經遠離了他的本意,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比如說身體,軀幹為身,四肢為體,現在我們所說的健身,實際上是在健體。就像日本在捐贈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確切意思。

再次,國外的一些書相對於《道德經》比較通俗易懂,更直白,更接近生活,功利性、實用性更強,專注於“術”的層面,而且更善於包裝,營銷,更能抓住人心。而《道經》就比較難懂,讀起來比較枯燥,而且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知道如何應用。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多讀一讀中國的傳統著作,能
夠幫助我們從根本上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且這些都是流傳千百年的經典,凝聚了中國人的智慧,一本頂十本,是值得我們沉下心來去研讀的。


為你讀書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術”和“道”的概念。“術”,簡單來講,就是做事的方法或技巧;而“道”就是事物運行的規律或道理。

在瞭解了這兩個概念,再看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讀《道德經》《論語》這類書籍?因為這類書籍是講“道”的,而“道”又有些虛無縹緲,知易行難,這也是不少人道理懂很多,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的原因。

為何他們推薦的書籍是國外的呢?因為這些推薦的國外書籍很多是講“術”的,簡單來講,就是教人怎麼做事的。因為方法是現成的,人們按照書上的步驟做,就能做成要做的事,不需要人領悟多深的道理。

事實上,兩種書都可以看,不過隨著認知層次的提高,人們還是更偏愛講“道”的書。因為“道”是相對不變的,而“術”是千變萬化的。這也是《道德經》《論語》這類書可以傳承千年,而國外的那些書籍流行一時就銷聲匿跡的原因。


沐智健康生活


紀傳體長篇小說《仇焱之》一一由一一巨國青(北漂)女作家一一歷經一一8年一一嘔心瀝血一一創作一一而成一一由一一新華社一一投資一一全國出版發行一一書中一一描寫一一囊括了一一上世紀一一20年代至80年代一一全世界一一幾百位一一充滿一一傳奇一一色彩的一一著名一一收藏家一一波詭雲譎的一一傳奇一一收藏一一故事……

書中一一人物描寫一一達一一63O餘人一一創一一世界文學一一單部小說一一人物描寫數量之最……

是世界文壇一一目前一一惟一一一由一一女性作家一一創作一一完成一一非自費出版一一公開發行的一一唯一一部一一百萬字長篇小說…



漢子詩人


因為多為枯澀難懂的文言文,,即便懂了,一般人感覺沒有興趣,何況在這營利實用的時代,讀這些費時不見功利,沒有多少興趣。不知道這對人生的處世為人的修養有益,所以,多數人不喜閱讀和感悟這些書藉,至於外國書籍,雖然有譯文,若是屬於哲學與社會歷史經典,也未嘗對其興趣,倒是對文藝之類的書藉感到興趣,也就推薦得多。


莊宇長春子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早期的“哲學思想”和“治國之道”。現代一部”哲學”其哲學理論更科學完善、更系統丶更易普及和理解。

《論語》無非也是早期治國丶處事丶做人的經驗和方法,其本身就因歷史侷限和文字上的障礙,或本身觀點上的謬誤。而現代《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丶《法學》《倫理學》更是科學含蓋了人們生活丶交流、思想動態的方方面面,學那玩意兒能解決現代問題麼?不是誤人誤已麼?回過頭來,還得學現代知識。

那些東東,只有對“歷史學家”及其研究者丶考古學家及其研究者才有點價值。其它人讀,就是浪費青春,時間是很寶貴的。當然學點,寫文章引用一些典故、詞句為文章增色、或以示知識“博大精深”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