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文|夏紹毅

導言:石濤提出了諸如

“脫胎于山川”、“我為山川代言”、“收盡奇峰打草稿”、“畫家蒙養”等耳熟能詳的著名言論,其中“蒙養”二字在其全部畫語錄中共出現了13次此之多可見石濤是何等的重視主體藝術修煉的。本文試作分析引申,以達到拋磚引玉之作用,與同道共勉,歡迎不吝賜教。

關鍵詞:石濤;山水畫;筆墨;蒙養;


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一、石濤在“筆墨”的修養上,提出了“蒙養”和“生活”的重要性。

他說“寫畫一道,須知有蒙養。蒙者,因太古無法,養者,因太樸不散”。它們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畫家筆筆生髮,從無中生有,然後筆墨渾然一體, 意境拔塵脫俗, 可謂:“自萬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氳”。


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二、“蒙養”是潛心修養心性、悟得萬物生命本源力,“生活”是生命本源力的外在生動表現,是可視的,但兩者又不是決然分開,是“有”、“無”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三、石濤認為的筆墨工夫的“蒙養”,其實就是儒道釋文化的薰陶。

石濤深受儒道釋文化的薰陶,認為“古人寄興於筆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的最終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換句話說主要還是是儒家文化“內聖外王”思想的折射,文人士大夫都有著“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志向,他們業餘時間“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最後通過生活的不斷蒙養和修煉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想情懷。


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四、結語。

石濤的“筆墨”觀在美學上已高度成熟,既講到生命力的原初,又講到尊重藝術的根本規律,最後還強調其外在生動的筆墨表現。在石濤這裡,正確的“筆墨”標準是協和的、統一的、生機勃勃的,“筆墨”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場,是需要長時間“蒙養”的,這種理念顯然已打破了往昔“筆墨”理念的侷限性。


在石濤的全部畫語錄中,“蒙養”一詞出現了13次之多,說明了什麼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1》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