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一德格天1


西凉军阀董卓应大将军何进之邀进京铲除宦官,但何进因为大意反被宦官所害,而董卓倚仗兵威乘势入主,一出手就是狠招,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朝野震动。那么初来乍到的董卓为何要如此行事,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通过废立皇帝而立威,震慑群臣,打破朝堂原有格局,跻身首席权臣。其二,通过废掉汉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权势,铲除最大的政敌。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董卓出身西凉,早年喜欢结交羌中豪帅,后从军,由于战绩出色,一路升迁,但在打黄巾时吃了败仗,被免职,之后朝廷为了镇压韩遂等人,又重新启用了董卓,之后在朝廷大军被围情况下只有董卓用计率军全身而退,被嘉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领并州牧,成为封疆大吏。

而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于是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然而董卓兵马未到,何进已经死于十常侍之手。于是董卓乘势接管了何进的人马,之后更是杀丁原,免刘弘,自封太尉。接着就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

那么董卓为何要如此行事呢,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董卓初来乍到,凭废立天子立威,震慑群臣,重组格局

董卓作为一个外来军阀,想要在世家高官交错纵横的朝堂之上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虽然开始群臣是慑于兵威会假意臣服,但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按正常流程朝廷会表彰一下,然后董卓接着回去守卫边疆,但董卓是个有野心的人,现在朝廷大乱,自己的实力无人能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么怎么样才能立竿见影呢,答案就是废立天子,这样自己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拥立新帝的首席功臣,可以将朝廷势力重新洗牌,瞬间抹掉自己外来户的劣势,直接插队成为朝堂第一人。

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三国志》

董卓废掉汉少帝,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去掉何太后的权柄

灵帝驾崩后,少帝继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在汉朝外戚的实力是相当强大的,而我们可以从何进从一个杀猪的能当上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也可以看出这位何太后不是省油的灯。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后汉书》

那么身性狡猾的董卓必然知道谁才是自己称霸朝野的最大对手,而如果直接除掉何太后,少帝必然记恨自己,那么如果废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权势,再立新帝,直接自己掌控大局,他不香吗?而何太后正是陈留王的杀母仇人,于是在废除少帝之后,董卓很轻松的就将少帝与何太后弄死了。自己也真正的成为权倾朝野的大拿。

总结:综上所述,董卓作为一个外来军阀,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要想尽快站稳脚跟,必须施展雷霆手段,而为了震慑群臣,除去何太后的权势,他选择了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临石观海


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病重,至四月,刘宏去世,立十三岁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汉少帝的母亲何皇后便掌握了实权,这也包括刘辩的舅舅何进,这就以何进为首的皇亲集团,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了火拼。


这时候的东汉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皇亲集团与十常侍往来过招、互砍,先是何进杀蹇硕,又是张让、段珪干掉了何进,最后又是袁绍、袁术反杀宦官,逼的张让、段珪无路可走,只得挟持少帝刘辩和时做陈留王的刘协出宫,这一路颠沛流离,正遇上自陇西而来的董卓,当时董卓还带了三千骁勇善战的陇西铁骑,这一耽误的功夫,时任尚书卢植追来,直接将张让、段珪二人杀死。

董卓于是押着少帝刘辩与刘协回宫,因为董卓与董太后同姓嘛,再加上董卓曾杀死何太后弟弟何苗,肯定不会再拥何太后的刘辩为帝了,于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如此这般,也正是董卓能掌控的住傀儡皇帝。

刘协登基后,董卓完全把持朝纲
,自封为丞相,觉得不过瘾,又加封自己为国师,这些陇西铁骑向来目无章法,便仗着董卓之势,在洛阳城里烧杀抢劫、奸淫掳掠,可谓是无恶不作,引得民怨沸腾,百官所恨,这就直接导致了十八路诸侯逐鹿中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伐董联盟。《三国》各路英雄正是登场。


兰陵不算黑


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

1.身份西凉军阀的董卓想在汉廷立威,怎样能快速的立威呢,要钱董卓当时没钱,说句不好听的别说收买这么多大臣了,董卓还没有当朝的大臣有钱,对于大臣的恩情那就更不用说了,你一个郊区的将军当朝大臣怎会受过你的恩惠!所以,董卓有什么办法在极短时间内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还有什么比另立新帝更有效,皇帝是最高权威,是神,我现在连神都能换,你们这群士大夫我照样能换,能杀,天底下还有谁不怕我的,无法拉拢,那就用恐惧震慑!

2.通过立新帝来说,他也不用想汉少帝的想法,毕竟废了,可是他主张立汉献帝对于汉献帝来说董卓却是他当上皇帝的头号功臣!

3.既然新帝刚登机,根基跟定不稳,想必他能依靠的力量也只有董卓了!至少短时间内是这样。使得董卓更好的管控政权!

4.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在内乱之时,刘协和他哥少帝刘辩在慌乱中逃跑的时候,被董卓的追兵追到了,14岁的汉少帝刘辩吓得嚎啕大哭,然而身边的刘协年仅9岁却临危不乱、应答自如,使得董卓对于小小的刘协有着不错的印象!



小胡子说历史


汉少帝刘辩是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东汉末年,因为朝中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对抗激烈,汉少帝只能被迫出宫,等他回宫后朝中早已被董卓控制。董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董卓挟持汉少帝和汉献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废除汉少帝,重立刘协为新任皇帝呢?实际上董卓这样做,也是有着他的目的和原因,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背景。

董卓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枭雄,只不过没有笑到最后,便因为自己的残暴惹来了天下人的不爽。董卓是有些本事的,早年便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更是利用了战乱,得以进军京城,当时董卓干了一件比较轰动的大事,那便是把少帝给废除了,转立汉献帝,那么董卓为何要这样做呢?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原因不简单,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因为董卓入京打的是平定战乱,扫除宦官的旗号,但后来这些事情都做到了,那董卓一个地方官员再留在京城就有些不妥当了,所以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留在京城的理由,董卓就扶持了汉献帝上位,这样他就有了扶持之功劳。这个功劳十分的大,董卓不仅可以继续留在京城,而且也可以凭借此功劳使自己的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给自己升官。

其次,董卓也是为了看清局势,想知道哪些大臣是十分忠心汉室,看他不爽的。因为他废除少帝,势必会惹来一堆人的反对,而这些反对的人,董卓就可以记在心里面慢慢的收拾,算是为自己灭了一帮政敌,跟当年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有些相似,只不过没有他那么狠。

再者,当时刘协自幼就被董太后抚养,还有着董侯的称号,而董卓也姓董,虽然他跟董太后没有半毛钱的亲戚关系,但董卓的出身并不算高贵,所以为了抬高自己,董卓便硬跟董太后扯上了关系。立汉献帝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毕竟在董卓心里面汉献帝好歹也算是个本家,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姓氏的。

而且少帝当时虽然不怎么聪慧,但已经13岁了,按古代人的年龄来算,再过两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所以不算什么小孩了。这样的话,董卓想要掌权,势必会跟少帝发生冲突,随着少帝年龄的日渐增长,将会更加难以控制。而刘协就好多了,刘协那会才九岁,虽然只比少帝小了四岁,但这四岁却足以区分一个孩子跟一个少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九岁的刘协三观都还没有建立完全,董卓自然更容易掌控一些。

最后,说实话汉朝的江山本就应该是刘协的,少帝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其实都不怎么被史学界所认可为皇帝。当时汉灵帝临死前根本就不喜欢少帝,反倒是特别喜欢刘协,早就想立刘协为太子了,但一直迫于何皇后以及何进的压力才犹豫不决,导致死的时候也没有立太子。

到其死前,汉灵帝也是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但很可惜,蹇硕却没有成功杀掉何进,这就导致了刘协最终没有办法登基,所以说董卓立刘协,也算是变相的纠正了东汉的一段错误历史。


多尔衮爱新觉罗


董卓死后是被点了天灯的。他脑满肠肥。天灯燃烧几天几夜大快人心。不是罪大恶极的人不会受如此惩罚。毕竟夜宿龙床。行皇帝废立事,天怒人怨还是有的。

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正史里都说天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似乎这也是董卓咎由自取的铁证了。那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董卓这事办的似乎更是不对了。

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傀儡,完全把老刘家的脸都丢光了。所以董卓立了这么个废物皇帝,董卓肯定更不是个好东西。这更是成为铁板钉钉的事了。

真相真的不是这样的。

1.大汉的皇位到底应该是谁的?汉少帝刘辩还是汉献帝刘协?

何皇后生子辩,养于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协,董太后自养之,号曰“董侯”。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何皇后是正妻,皇子刘辩是嫡子,那立刘辩为太子是应该的。但是,汉灵帝觉得刘辩这个孩子“轻佻无威仪”,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于是他就想立刘协为太子,这就涉及到了废长立幼。

汉灵帝就把这个遗愿告诉他的心腹宦官——蹇硕,想让蹇硕立刘协为太子。

但是刘辩不但嫡子,他舅舅还是何进还是大将军,蹇硕也犯难了——想遵从先帝遗志但是别个不同意。怎么办?

于是这个帝位之争便开始了。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董卓这个老渔翁粉墨登场了


大将军何进必须立自己亲外甥——刘辩为皇帝

皇帝心腹蹇硕为了汉灵帝遗志——立刘协为帝

这两个人便打了起来。

结果是:何进杀了蹇硕,但是蹇硕手下还有的其他宦官们(十常侍)又联合起来杀了何进。

本来事到这一步就结束了。皇帝也立完了,权臣宦官也都死了。似乎天下可以太平了。

可谁知何进在死之前给董卓下了个命令,让董卓带兵勤王(本来何进的想法是让董卓支持刘辩的。谁知事情却翻转了)。于是故事又开始热闹了。


剧情翻转:董卓与刘协“一见钟情”

董卓带兵来勤王,本来是来支持刘辩的,谁知道半路上遇到刘辩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

董卓就问何进与蹇硕这个事的来龙去脉(这很正常,起码要明白当前情况),这个时候14岁的皇帝刘辩,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而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倒是不怯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的是清清楚楚。董卓大喜,就有了立新皇帝的想法

卓与帝(刘辩)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刘协)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后汉书.本纪.孝献帝纪》

从这看,董卓倒是一个坚决支持先帝遗志的好同志了。

人心的变化总是随着权力而变化

这个董卓有了拥立之功后,他变了。

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觽,睚鴺之隙必报,人不自保。至于奸乱宫人公主。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卓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先是严刑峻法,睚眦必报;

再是奸乱公主,焚烧宫室;

又是发掘陵墓,盗取宝物;

然后断舌斩足,凿眼镬煮;

于是残忍不仁,凶逆如此。

董卓的形象就是这样一步步自己毁了的。


曾经他也是个英雄,够得上进入《三国英雄志》的标准。

《汉末英雄记》中明确记载:

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最后却迷失在了权力的漩涡中。

董卓倒是真正践行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管他死后千夫所指,洪水滔天。



少校柳下惠


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除了通过此举向朝廷内外宣告自己已经掌握了朝廷生杀大权,把自己放到朝臣的对立面,完全没有任何好处。


当时,灵帝去世不久,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掌握大权的大将军何进希望借此机会,彻底清除宦官势力。这时,袁绍建议何进征召外地军阀进京,打压宦官势力。于是,何进就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以为外援。就在董卓进京的路上,京城形势发生了变化。因为走漏消息,何进被宦官们设计杀死。宫中打乱,袁绍等人趁机发兵大杀宦官,不论老幼全部杀死,甚至一些没有胡须的人也被误杀而死。正是如此,宦官势力被彻底清除。 董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洛阳。



当时,董卓带的士兵并不多,仅三千多人,害怕众人不服。他让士兵们晚上从四个城门出去,早上在敲锣打鼓京城,并宣称西凉又有兵来到。人们都认为董卓士兵多得不可胜数。因为大将军何进 、车骑将军何苗兄弟二人被杀,两人的部众没有了归属,也都归附了董卓。这时,董卓成为了朝廷的最强势力,很快就掌握了实权。

董卓掌握了朝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少帝而立献帝。 《三国志》记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 不仅把少帝废了,改封弘农王,不久又把他和何太后一并杀死了。这时充分证明了董卓在东汉末年政坛上只手遮天的权势。但是此举确实对他百害而无一利。当时,对于董卓来说,确实是很好的机会,从东汉中期以来,一直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这时,两股强大的势力都已经完全被彻底清除。外戚被宦官杀死,宦官在动乱中被彻底铲除。朝政出现了真空。如果此时,他能辅佐少帝,稳定朝局,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东汉的霍光。他想成为王莽,他却把一个糊涂的少帝废去,而立一个聪明的献帝,无疑是给自己的篡权找麻烦。毕竟糊涂的少帝比聪明的献帝更好驾驭。


董卓行废立之事,无非当时自己进京骤然掌权,害怕朝臣不服,而行的非常之举。但此举对于只有军事实力,而毫无政治根基的董卓来说,直接把朝廷内外大臣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给了那些阴谋家讨伐自己的口实。朝廷内部的大臣像王充等敢怒不敢言,只能暗地里拉拢反董势力。外部的袁绍、桥瑁、曹操等人更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为人残暴,掳掠百姓,擅行废立之举可以说,是导致董卓灭亡的重要原因。
其实,对比之后的曹操,就可以看出两者高下立显,同样是在朝廷最困顿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好好的供养着,以天子的名义招揽了大批的文臣武将,并四处征伐,最终成就三分天下。


一壶清茗品春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卓想入主京城,而要入主京城最好的借口便是扶持皇帝。

当时的汉朝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汉朝了,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董卓入京之前,汉朝廷便已经混乱不堪。

一、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何氏所生,一个为刘协,马氏所生,其中刘辩为嫡长子。

按理说,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在汉灵帝之后该继位的是刘辩。

但是汉灵帝却对庶子刘协情有独钟,也是因此,在汉灵帝将死之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立刘辩为帝。

189年,汉灵帝在驾崩前将废嫡立庶一事交付给了蹇硕。关于此事,其实是有疑问的,汉灵帝在生前都不敢办废嫡立庶一事,怕遭人反对,更何况是死后呢?

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丙辰,帝崩于嘉德殿。——《资治通鉴》

后蹇硕也是为立刘协为帝,想用伏兵把刘辩的舅舅何进杀掉,但此事却不知如何被何进知晓了。

于是何进为了保全自己便佣兵不朝。蹇硕也是对这样的何进毫无办法,不得不让刘辩即位。

ps:何进在朝中势力很大,蹇硕想不让刘辩即位,必须得干掉何进。

在刘辩即位之后,何进作为皇帝的舅舅,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起来了,为了报蹇硕之仇,他杀死了蹇硕。

二、

蹇硕是一宦官,当时因宦官专权的缘故,他们在朝中可谓是只手撑天,何进在除了蹇硕之后,便开始计划除掉那时所有的宦官。

又因何进自己实力有限和同朝共事的原因,他不得不请人来做此事,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于是,何进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董卓。

而董卓在此之前也一直希望可以入主京城,享受一下京城的荣华富贵,现在收到何进的求助信,正好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然后董卓就带了三千兵马,风风光光的开始赶路了。

但在董卓进京之前,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何进因想除宦官的事迹败露,反被宦官们设计杀害。在何进死后,何进的部下袁绍不顾三七二十一,把朝中的宦官全部杀光了,这时朝廷以开始大乱,相互杀戮。

后在189年,董卓到了京城,之后便发生了废汉少帝,立汉献帝此事。

三、

关于董卓为何要废旧立新,我觉得那个时候确实董卓最好的机会,为什么呢?

1、朝中已经没有手握重权之人。

在之前,汉朝廷中有两个人手握大权,一个是刘辩的舅舅何进,另一个则是以蹇硕为首的宦官们了,但是现如今随着何进和宦官的死,朝中已经没有那样的人了,在加上朝廷大乱,这个时候董卓无疑是最有机会掌权的。

2、刘协的存在正好可以帮到董卓。

董卓想要掌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皇帝搭上一些关系,而当时汉朝的情形又非常适合董卓,于是便有了废旧立新这一举动。

总的来说,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好处是大大的。


千古君


如果汉少帝在位,何太后作为汉少帝的第一监护人,自然可以凌驾于董卓之上,而且大家自然也会通过支持何太后的方式制约董卓。因为,不论董卓在政府取得多高的职位和地位,从法理上也比汉少帝的第一监护人低一头。

而废立皇帝的结果,显然是让小皇帝的监护权落到了董卓的手里。因为汉献帝的监护人(蹇硕、董太后)早已被何进除掉了。而且在阻止汉献帝继位并除掉汉献帝监护人的时候,那些士大夫集团的主要成员也脱不了干系。在这种背景下,刘协的监护人自然只能由董卓充当。

更主要的是,汉献帝虽然很聪明,但是他当时只有9岁,还没到亲政的年龄,国家大事自然由监护人一力承担。董卓就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东方创为


首先,是因为董卓入京打的是平定战乱,扫除宦官的旗号,但后来这些事情都做到了,那董卓一个地方官员再留在京城就所以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留在京城的理由,董卓就扶持了汉献帝上位,这样他就有了扶持之功劳。

其次,董卓也是为了看清局势,想知道哪些大臣是十分忠心汉室,看他不爽的。因为他废除少帝,势必会惹来一堆人的反对,而这些反对的人,董卓就可以记在心里面慢慢的收拾,算是为自己灭了一帮政敌,跟当年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有些相似,只不过没有他那么狠。

再者,当时刘协自幼就被董太后抚养,还有着董侯的称号,而董卓也姓董,虽然他跟董太后没有半毛钱的亲戚关系,但董卓的出身并不算高贵,所以为了抬高自己,董卓便硬跟董太后扯上了关系。立汉献帝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毕竟在董卓心里面汉献帝好歹也算是个本家,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姓氏的。

而且少帝当时虽然不怎么聪慧,但已经13岁了,按古代人的年龄来算,再过两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所以不算什么小孩了。董卓想要掌权,九岁的刘协三观都还没有建立完全,董卓自然更容易掌控一些。

最后,说实话汉朝的江山本就应该是刘协的,少帝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其实都不怎么被史学界所认可为皇帝。当时汉灵帝临死前根本就不喜欢少帝,反倒是特别喜欢刘协,早就想立刘协为太子了,但一直迫于何皇后以及何进的压力才犹豫不决,导致死的时候也没有立太子。

到其死前,汉灵帝也是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但很可惜,蹇硕却没有成功杀掉何进,这就导致了刘协最终没有办法登基,所以说董卓立刘协,也算是变相的纠正了东汉的一段错误历史。


战斗大黄蜂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呈现君弱臣强的局势,尤其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外戚和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外有何进,内有十常侍,天下早已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

后来汉灵帝驾崩,留下刘辩和刘协,刘辩登基,史称少帝。刘辩是个活在夹缝中的皇帝,被十常侍和何进夹在中间,自己早已是个名存实亡的皇帝。这两大集团搞事情,把刘辩甚至都挤出了宫,又被曾经袁绍建议入京的董卓所胁迫,风雨飘摇中以为抓住了一根稻草,其实是另一只恶狼的尾巴。

董卓来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这件事怎么看呢,首先,相对于刘辩来讲,刘协比较聪慧一些,而且年纪稍微小一点。曾经汉灵帝有意废长立幼,但是没有办成,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条件给了董卓口实。

董卓废汉少帝,离陈留王刘协为帝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董卓被“引”京勤王,如今皇室衰微,朝廷内外隐隐约约几股势力渐渐崛起,董卓如今得到如此条件,理所应当的利用一下。刚来到京城,首先要找到一个靠山,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可少帝是别人捧起来的,跟自己不亲,只有自己建立起来的势力才能真正的顺从自己,达到“挟天子”的目的。

第二个就是立威,董卓响应号召,带领自己的西凉军浩浩荡荡的入京,天下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董卓就是要让这些个文武百官清楚一下,自己以后就是汉天下真正的领导者,这废帝之事,自己就能做主,何况这天下。

第三个就是董卓来京的第一步还是站稳脚跟,因此他需要扫清所有阻碍他掌权的残余势力,无论是蹇硕或者是张让的宦官势力,以及何太后的外戚势力他都要一扫干净,打好自己的权力基础。董卓逼死少帝,杀了何太后就是最有力的说辞。

第四不管刘协聪明与否,他和刘辩在一个军阀头目眼里,还不是两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至于刘协稍微有主见胆识一点,也恰如其分的给了董卓“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说辞。另一方面,这两个谁是皇帝无所谓,重点是背后的势力,刘协显然要白的多,一个没有势力根基的傀儡皇帝放在董卓面前,为何不立?

话说回来,刘协确实也是有想法的皇帝,不过可惜长大之后他的身边是曹操,而不是董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