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大明王朝已經統治了兩百多年,雖然它有新生的可能性,但終究走向了它的末日。

一,皇帝

皇宮裡的幾千名宮女都歸皇帝一人私有,皇帝與她們中的任何一個發生關係都合理合法。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人們心中皇帝總是擁有巨大的權力,但事實並非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個皇權空前加強的王朝,廢除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設立內閣,設東廠,西廠,錦衣衛,皇帝的權力是歷代以來的巔峰。

但同時大明是一個保守的王朝,它建立的目的就是通過保護落後的小農經濟以保持統治,而非社會的進步,所以它的沒落是必然的。

隨著大明的沒落,皇帝雖然有權力,但越來越受文官集團的制約,最終走向滅亡。

而從萬曆皇帝從小接受的就是他的臣子的教育,他被臣子的理念束縛,再也沒有真正奪回權力,隨心所欲地做回自己,而是心不甘情不願地當著一個沒有權力的皇帝。

他唯一的權力就是活著的時候和自己喜歡的女人在一起。

他喜歡的女人是鄭氏,他們陷入熱戀時男孩18歲,女孩14歲,但是他們的熱戀終生不渝。

而萬曆皇帝最想做的事就是立鄭氏的兒子皇三子常洵為太子,但是卻終究沒有實現。

二,文官集團

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

——《萬曆十五年•首輔申時行》

萬曆皇帝為何不能立自己的愛子為太子呢,因為文官集團的儒家信條——長幼有序

萬曆皇帝是在他的臣子教育下長大的,所以儒家信條對他的影響很深,所以他不願為了自己的意願而鬧得天下大亂。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或者說是消極合作。

在保守的文官集團的壓力下,萬曆皇帝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意願。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一些義務,選擇消極合作,而大明皇朝變得越來越沒有生氣,最終走向滅亡。

三,張居正

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萬曆十五年•世間已無張居正》

張居正是個偉大的改革家,在他執政時努力解決大明的弊病,但我們知道這最大的弊病就是文官集團。

張居正有堅定的意志,不怕外界的非議,他其實是大明真正的“皇帝”,他愛大明。

但遺憾的是,他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死去。而死後在敵人的反撲下而聲名狼藉,從此再也沒有人有勇氣和能力來拯救大明瞭。

四,祖宗

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活著的祖宗。

——《萬曆十五年•活著的祖宗》


《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一切都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他建立的王朝是個保守的王朝,

八股取士,四書五經造就了保守的文官集團,所以當社會進步時,文官集團卻成為了障礙。

而皇帝在文官集團的影響下和祖宗的束縛下而不在有改革的勇氣。

儘管大明有新生的機會,而統治者們卻最終選擇了滅亡。

五,模範官僚

“在君子的精神世界裡,出仕做官僅僅是取得了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

——《萬曆十五年•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海瑞以上的觀點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致,但時代變了,文官集團從皇帝的工具變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集團。

所以海瑞雖然保持著保守的道德,並贏得道德的高點,但卻在觸犯文官集團現實利益之下,再也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雖然他的理想是保守的,並不能給社會帶來進步。所以改革家張居正並不喜歡他,而我們站在歷史進步的角度也不得不反對他。

六,武官

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萬曆十五年》:一個傳統文明的沒落與新生之間的糾結


大明在永樂皇帝以後就越來越鬆弛武備,但根源在立國時重文輕武的國策。

雖然有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恥辱,也有倭寇入侵的危機,但隨著文官集團的壯大,武備就越來越鬆弛,僅能維持統治秩序,然後呢最終大明失去了江山。

七,異端

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

——《萬曆十五年•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李贄明白了文官集團的虛偽,空講仁義道德,其實是為了榮華富貴,他的學說批評這種偽道學,但卻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最終在自相沖突中死去。

反思

黃仁宇提出來道德和技術的問題,說道德不能束縛技術的正常發展之類的觀點。

而其實這就是一個文明生存與毀滅之間的選擇。

只空談道德,卻不追求技術的發展,不追求社會的進步,必然會陷入停滯和滅亡,這就是中國帝制社會末期的真實寫照。

而不空談道德,而是注重社會的進步,才有了我們的新中國和改革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