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是我看過之後感慨最深的是,張居正勵精圖治,仍然無法挽回王朝的頹勢,海瑞一身正氣,卻處處碰壁根本無法在官場立足,戚繼光抗擊倭寇建立不世之功,但沒有張居正、譚綸的支持他將一事無成,即使像申時行那樣左右逢源深諳官場之道,也未能給明帝國帶來任何政治和經濟上的起色,這樣的文官集團,在今天被稱為利益集團,換了一張面孔而已,這正是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在這本書中,作者黃仁宇採用了一種新穎的寫法,讓任何人都可以幾乎無障礙地去接觸正史,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歸總和羅列。

這種新穎的寫法,被黃仁宇本人稱為“大歷史觀”

所謂“大歷史觀”,既不像編年體史書那樣依照時間的脈絡敘述一個王朝的興衰,也不像紀傳體史書那樣單獨介紹每個人物的一生,而是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截面,像紀錄片導演穿越過去一樣,把當時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

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從中折射出16世紀中國社會的完整面貌。

並且,如同管中窺豹一樣,從各種細節中,觀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為何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滅亡。

那位皇帝自然就是萬曆皇帝,五位大臣分別是大學生張居正申時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及前雲南姚安知府李贄

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癥結已經開始慢慢積累,直至無可逆轉。

今天,眠眠就依次給大家講一講,這本書中的六個人物——一位皇帝和五位大臣,以黃仁宇的視角,

還原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為身後的時代背景。

故事從萬曆皇帝開始吧。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擁有著幾乎沒有邊界的權力,他們想做什麼都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因此很多人的夢想都是回到古代當一個皇帝,享盡榮華富貴。

然而從萬曆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事實並非如此,在古代如果想成為一個好皇帝,一個明君,不僅要勤勉於朝政,時刻關心國家和子民,更要受到無數的束縛和管制。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萬曆皇帝

很多皇帝年輕時代一腔熱血有著青春夢想,還能為國家殫精竭慮,可是到了年紀大一點,就感受到那種無力感。同時,也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不僅不是萬能的,還會帶來無數的煩惱,於是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投入精力了,因此他們有些變成了昏君,有些變成了暴君。

年輕時代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顯然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他三四時就能夠就開始讀書,稍大一點後便通讀各種聖賢經傳,至少在他的幼年時代,小皇帝是很想成為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的。

而萬曆皇帝的老師,就是首輔張居正,萬曆唸書用的課本都是張居正親自編訂的,除了自己親自授課之外,張居正還挑選了五個主講經史的老師,兩個教書法的老師和一個助教。

毫無疑問,張居正是一個嚴格的老師,在他的叮囑下,小皇帝就像如今的小學生一樣,必須認真上課,複習做題,還要練習書法,背誦課文。如果背錯了字,張居正就會嚴厲批評。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

而張居正之所以敢對一個皇帝如此嚴格,擺出一副嚴師甚至是嚴父的架勢,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功高、官大、地位不一般,也不僅僅是因為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太后教育同樣很嚴格,默許張居正以這樣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兒子,而是因為,這在當時是完全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從朱元璋立下的規矩開始,明朝歷代的皇帝,幼年時期都被狠抓過教育,從小他們就被灌輸了相似的思想:想做一個好皇帝,必須要遵從祖宗的教誨,要順應天道,還要以德服人。總而言之,各種儒家思想就是他們的立國之本,想治理國家,好,先把這些儒家思想的經典統統背一遍。

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張居正對萬曆皇帝有多麼嚴格,同時有多麼重視思想工作:

小皇帝練毛筆字練得小有所成了,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大作給張居正看,沒想到張老師只是輕描淡寫誇獎了幾句,第二天就把皇帝的書法課給取消了。他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擔心萬曆皇帝走上陳後主、宋徽宗那樣的老路,痴迷於書法啊、詩詞啊這些藝術,變得無心治國。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宋徽宗的瘦金體

同樣的,張居正一直教導萬曆皇帝要勤儉治國,一切都不可鋪張浪費,正是在張居正的悉心調校下,萬曆皇帝接手這個國家的前十年,做得可稱完美。外患基本已經平息,國庫也日漸充實。

對此,小皇帝很高興,也很感激張老師,甚至在張居正胃病發作時,還親自下廚給他做椒湯麵調養腸胃。可以說,此時的張居正在萬曆心目中,就是一位男神,對他是言聽計從,有著絕對的信任。

然而,正是這樣的信任和尊敬,影響了萬曆皇帝后來的人生。令萬曆皇帝萬萬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發生了。就在萬曆皇帝19歲那年,張居正胃病發作,忽然立刻了人世,享年僅57歲。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張居正去世僅僅半年,萬曆皇帝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曾經在張居正的強硬手腕下利益受損的各種官僚,就開始了一波波對這位前首輔的清算。他們翻出各種張居正身前的罪證,比如任人唯親,搞裙帶關係,比如接受鉅額賄賂,私生活糜爛,更重要的是,欺君罔上。

雖然萬曆皇帝一開始並不相信,但是一樁樁實錘敲出來,不由得他不信了。

曾經這個自己視若聖人的張老師,這個教育自己要節儉持家的張首輔,竟然揹著自己做了這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那一刻,萬曆皇帝的世界觀崩塌了,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赤裸裸的欺騙,因此憤怒地下令抄了張居正的家。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深受打擊的萬曆皇帝很快發現,即便張居正已死,自己已經大權獨攬,但還是無所按自己的想法來辦事。那些文官集團不斷以勸諫的名義,批評他奢侈懶惰、只顧個人享樂、甚至連他的私生活比如寵愛德妃鄭氏冷落恭妃王氏也要批判一番。

萬曆皇帝發現,自己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根本無法抗衡眼前這個文官集團。

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思想,是一種巨大和沉重的道德觀。這種道德觀是明朝立國的根基,除非他萬曆想當亡國君,否則就得乖乖被牽著鼻子走。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但萬曆皇帝並不甘心就這樣屈服。當他發現自己居然連立太子的事情也做不了主,必須按照文官集團的要求,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不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三子朱常洵時,終於選擇了一種看似奇怪的對抗方式:

他從此之後就一直躲在深宮之中,再也不過問政事,這一對抗就持續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這位心灰意冷的皇帝雖然依然保持了政權的穩定,但數十年不問政事的統治方式,無疑對這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槨

這種損害僅是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來,當時中下級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任用,因為得不到皇帝的親自選拔,甚至只能靠抽籤來任免……這簡直是把國家大事當兒戲。

說完了萬曆,我們再來說說張居正。

用有明一代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來形容張居正,恐怕是不過分的。在治國方面,張居正的能力毋庸置疑,在他擔任首輔的期間,整個國家的走勢是明顯向上的。

正是因為自身有著在文官集團鶴立雞群的非凡實力,再加上從小就是皇帝老師的存在,張居正才能夠獲得萬曆皇帝如此強大的信任,說他是攝政王也不為過。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因為明朝時期規定,任何皇帝的家人比如叔伯、堂兄代為攝政,都是絕對不可以的。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除了皇太子之外的兒子,只要已成年就必須離開京城去到自己的封地,並且不得擅自離開,這麼做就是為了防止家人外戚干預政治。

所以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能夠以自身力量干預到皇帝決定的人物。

眠眠再來說說,內閣首輔到底是個怎樣的官職。

在明朝只有朱元璋的時期設置過丞相這個職位,但是前後三位丞相都被朱元璋殺了,自從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這其實也是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但是這樣做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為皇帝手上權力雖然大了,但是國家大事小事都要靠他來拍板定奪,他老人家身體實在吃不消啊……

因此,作為皇帝的文書機構,同時也是和皇帝最近的文淵閣,就必須擔當起皇帝秘書兼職顧問的責任。雖然內閣大學士們名義上並不具有行政職能,但是卻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因此明代的歷任內閣首席大學士,特別是自從嘉靖鞏固了首輔的權力之後,便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百官之首。

身居高位的張居正,自然手中有著極大的權力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頒佈新政、力圖改變文官集團的腐朽之氣,同時整頓經濟,強化邊防軍事力量,真正是做到了富國強兵,給這個國家打了一針強心劑,實現了“萬曆中興”。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一條鞭法”實施之後:嚴州府的差役費

但是他想做的事情太多,又想盡快實現這一切,因此很多時候步子邁得有點過大。

比如在稅收方面,他為了責令各地方政府把稅收按照規定如實繳納,不惜動用萬曆皇帝的名義,而之前已經各種腐敗慣了的地方官員,對這種突然而來的巨大壓力感到非常不滿,他們上行下效,總之就是不肯老老實實執行政令。

張居正自然容不得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了解決政令無法到達地方的老大難問題,他選擇安排自己的親信官員擔任各地方官員,讓他們協助自己完成政令。

眠眠覺得,這麼做的初衷是好的,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天高皇帝遠的現象比比皆是,只有自己派系的官員才稍微可靠那麼一點。但與此同時張居正也落了一個濫用私臣、任人唯親的口實。

而且,張居正的新政過於激進,導致那些地方官員為了補足納稅,只能從老百姓頭上開刀,因此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底層人民。

這也觸怒了一些體恤民情,有著強烈道德感的年輕官員,他們將罪責指向了張居正,說他急功近利,不按照古代先賢的宗旨來施政。

但這只是旁枝末節的事情,更重要的在於,張居正的經濟體制改革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因此文官集團對他的怨氣非常之大,也對他凌駕於幼年皇帝之上發號施令的態度極為不滿。這種不滿,其實在張居正生前就已經顯露無疑了。

在萬曆12歲那年,就曾經多次接到過彈劾張居正的奏章,批評他濫用私權,提拔官員只是出於自己的好感而不是國家的利益。但是彼時的小皇帝顯然是全心全意相信張居正的,他因此嚴厲懲處了這幾個說張居正壞話的官員,以此表達自己對於首輔的信任。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張居正父親去世

而在1577年,又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

當時張居正的老父親去世了,按照規定,張居正應該立刻停職並回到原籍為父親守喪。確實張居正也是這麼做的,他已經在著手準備離職回鄉了。但問題是此時的萬曆只有15歲,他一刻也離不開張首輔,因此小皇帝選擇了“奪情”,也就是對於重要地位的官員可以命令他繼續留守,不用回家盡孝。

雖然萬曆皇帝已經昭告天下了,但是文官集團依然不相信這是小皇帝的主意,他們堅持認為這一定是張居正的鬼主意,以此繼續牢牢掌握權力,於是他們有一次集體上書彈劾張首輔。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萬曆皇帝又一次庇護了自己的老師,狠狠責罰了這幫人,該停職的停職,該充軍的充軍。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是因為張居正當時還活著,還有自己的派系和手中的權力。

等到他一死,事情就立刻起了變化。

正如前面我說的那樣,各種清算都來了,而死人是沒法替自己辯護的,何況他確實做了一些不符合自己人設的事情。所以,這位曾經位極人臣的張首輔,最終身敗名裂也就在所難免了。

張居正的下場,接任他首輔位置的大學士申時行都看在眼裡。

雖然申時行同樣是皇帝的老師,而且還是給他教課時間最久的一個,但他知道深刻知道自己一來能力比不上前任,二來皇帝顯然不會再給予那麼大的信任了。

因此,1587年時已經52歲的申時行,對於自己該如何接手這個重任,有著非常多的考慮。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申時行小像

申時行

張居正死後,明帝國最重要的舵手失去了,但作為萬曆從小的老師,申時行又知道這個孩子是很優秀的,理應能夠做出一番事業。

可是與此同時,他也深刻地認識到,文官集團的平衡,是關乎這個國家能否繼續走下去的核心問題。他甚至明白,一項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主要在於它能否令文官利益集團整體感到滿意,而並不在於政策本身是否合理。

正是抱著這種妥協、左右逢源的心態,申時行在各種利害關係上成為了騎牆派,以及和事佬,這顯然是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

當了幾年首輔之後,申時行更是感覺到,萬曆皇帝,甚至是整個明朝的施政綱領中,就從來沒有什麼開疆闢土的想法,也沒有多少深度改造社會的意願,只要能夠在基本保障全民溫飽的低標準下,維持長治久安就行了。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因此,申時行堅定了用妥協和調和的態度,來換取國家暫時的安寧。這種圓滑的處世方式,在後來王世貞所作的《內閣首輔傳》中得以體現,他評價申時行雖然熟讀經史胸中有貨,但是從來不會接近危險的懸崖,更不會貿然樹起旗幟。

同時,申時行雖然讓萬曆年間一片粉飾太平,但並沒有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

,這個國家的內部已經腐朽不堪,搖搖欲墜了。

騎牆派的申時行也沒有落得太好的下場,文官集團不斷攻擊他首鼠兩端的做派,攻擊他是個賣友誤君的小人,最終申時行只能選擇自行辭職離任。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申時行的《行草七律詩扇》

到這裡我們已經大體上看出了萬曆十五年前後,

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便是皇權和文官集團的鬥爭,以及文官集團內部的利益紛爭。同時我們還會看到,那種以文官集團極度推崇的道德觀念來取代真正的法治,導致在治國上的種種弊端。

最後一小部分,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三個人:海瑞、戚繼光和李贄,其實在他們身上,恰恰反映了這些矛盾。

被黃仁宇稱為“古怪的模範官僚”的海瑞,就是一位底層出身,但卻有帶有傳奇性的人物。他畢生都恪守著傳統的儒家道德思想,在一片腐朽的官場中始終保持著潔身自好,同時,海瑞也極度重視法律的標準,他認為法律既然頒佈出來,就應當不打折扣地執行。

事實上,他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比如廣為流傳的一個關於海瑞的故事就是:海瑞擔任淳安知縣時,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驛站,作威作福並鞭打驛站的辦事人員,海瑞於是說這個胡公子肯定是假的,因為胡宗憲那麼清高不可能養出這麼樣的一個兒子,也不可能擁有這麼多的財物。

於是,將他所帶的幾千兩白銀都罰入縣裡的倉庫,並一本正經地向胡宗憲報告有人冒充他兒子,最後胡宗憲竟也拿他毫無辦法。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有待考證,但海瑞的一生的確充滿了爭議。

他在古代中國這樣一個以道德而非法律為主要治國標準的時代,試圖以一己之力來證明法律的價值,

並以法治的標準來管理自己的轄區南直隸,最終又觸動了許多官僚的利益。

而且,他的個人標準實在太高,很多和他共事的官員都接受不了,如果按照他的標準來行事,那麼這些官員就真正成為了人民公僕,一點油水也撈不到。

但是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的個人標準恰恰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標準。因此要真的論理,誰也沒辦法戰勝海瑞。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別說官員了,連皇帝也不是對手:嘉靖皇帝就曾經被海瑞的上書狠狠罵了一通,皇帝老二氣得七竅生煙,但還是內心裡敬重海瑞,畢竟除了他,沒有任何人敢如此直言指出皇帝的不足。

但是,朱元璋所提倡的簡樸節約標準,實際上是以簡化行政的方式,來適應能力低下的政府,影響了農業乃至工商業的發展。同時,明朝的法律只是簡單針對農民的治理,而對商業行為如違約、破產、負債等,統統歸結於個人行為,涉及的相關條例很少,這也遏制了商業發展的可能。

所以說,無論是明太祖和標準也好,海瑞奉行的教條也好,說白了都是以極高的道德來要求官員和百姓,可是當時的實際問題,在於缺乏先進的經濟制度和商業法律。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因此,即便公正廉潔的海瑞奉獻了一生,也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制度上的問題,他本意想解決過大的貧富差距,減弱土地兼併的趨勢,但卻拿不出根治國家的辦法,最終只能在無可奈何中死去。

相比海瑞,戚繼光則是另外一個例子。

他同樣是一個有著極高追求的人,個人能力上也足以位列中國名將的榜單。戚繼光一生戰功卓著,他組織的新型軍隊有效地打擊了沿海一帶倭寇的囂張氣焰,同時他軍法嚴明,率領的“戚家軍”是常勝之師。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但是,戚繼光的軍隊從性質上已經幾乎屬於私人軍隊,這和明朝的軍隊制度有著衝突。

可是,明太祖所開創的衛所和軍戶制度,到了戚繼光的時代已經遠遠適應不了國防戰爭的需要。在萬曆十五年前後,楊應龍在西南叛變,孛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那麼國家的安全也就無從談起。

因此,更加務實的戚繼光並沒有像海瑞那樣一味沿襲祖宗的規定,但他又明白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掀起一場全面的變革,只能以妥協的手段來做到局部的修補。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

但即便如此,他在薊州所施行的整套措施已經打破了明代文官壓制武官的基礎,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不滿,加上他和張居正親密的關係惹來非議,晚景淒涼,被罷免後病死在家鄉。

《萬曆十五年》中最後提到的李贄也是一位爭議性人物,他看出了當時的倫理道德已經極度僵化,因此提出一些進步思想,並且非常鄙視那些假道學和偽君子。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可是他一方面拒絕傳統,一方面又難以和心中固有的傳統思想決裂,因此,他本人也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個體,同時是傳統文人眼中離經叛道的存在,招來非議無數,最終選擇在監獄中自殺。

從《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公元1587年一切還看似平靜,但帝國運行的軌道已經僵化,各種弊端在不斷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皇帝的勵精圖治,還是大臣們的變革嘗試,都已經於事無補,只能目送著大明王朝走向終結。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從黃仁宇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以他的“大歷史觀”看來,明代制度只注重維持國家的基本生存,但一來不重視商業以及民間經濟體的發展,二來也不重視國防軍事的改革,政府和官僚披著道德的外衣假公濟私、粉飾太平,民間各種矛盾問題都無法從制度上解決……

這些才是明代最終走向衰亡的真正原因。

制度改革之難,顯而易見。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崙,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萬曆十五年》歷史也能這樣看

黃仁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