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溪茈


对于夷陵之战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阻,这个问题得从夷陵之战的诱因说起。

孙刘联盟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因为当时曹魏势大,孙刘逼不得已抱团抗曹。然而,有一战当是联盟最重要的转折点。

公元219年,曹操被关羽打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一面勉力抵挡关羽一面拍使者“许割江南以封权”,游说孙权起兵袭击关羽后方来为自己减轻压力。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确实势头正猛,若是让刘备继续坐大,孙吴将沦为最弱的势力,这在孙吴有识之士眼中自然是不许的,于是便有吕蒙陆逊合谋,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之战。

而后夷陵之战诸葛亮不劝阻的原因有二:

首先,白衣渡江之战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即关羽被杀之后两年,这两年内刘备厉兵秣马,积极备战,誓要给二弟关羽报仇,其间诸葛亮可以出口劝阻的机会甚多,但孙刘联盟是自己一手促成,孙吴的背后捅刀子他心里是有愧疚感的,何况刘备断一手足,要复仇他自然是不好劝阻。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开口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诸葛亮估算两方兵力,蜀国胜算还不小,就当时的双方兵力来说两方相当,各动兵力5万,刘备的军队擅长山地作战,孙吴擅长水战,刘备战场选在陆路略胜一筹,而刘备这边还说动了南蛮于孙吴后方叛乱又略有增胜,所以正面硬刚蜀国胜算会大一些,诸葛亮又心有愧疚,就更不会劝说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张飞与刘备汇合时被部下所杀,陆逊又是个滑头,将战线拉扯到长江三峡附近,导致刘备夷陵之战失败。

至于所谓的离间计,如果说杀关羽让诸葛亮心有愧疚算是孙权的离间计,那说是计成也不为过。





以渔为家


对于夷陵之战,诸葛亮并没有沉默不语,孙权也并没有使离间计!



所谓的“离间计”应该指的是孙权让诸葛亮兄弟诸葛瑾出面,劝说刘备不要出兵一事。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孙权让诸葛瑾劝说刘备不要出兵不是离间计,原因为:

一是利用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诸葛瑾为吴国重臣,诸葛亮为蜀国丞相,两人都具有极大的说话份量,在注重血缘的古代,对彼此的劝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寄希望于诸葛亮对刘备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是以当时的处境,孙权更多的考虑应该是如何劝说刘备退兵,而不是制造矛盾,激起刘备更大的敌意。在曹强吴蜀弱的背景下,孙权深知吴蜀联合抗曹的重要性,吴国也没法面临和蜀曹两线作战的处境,因此,在夺回了要地荆州后,面对刘备可能都出兵,迅速求和,希望避免两国交战。

三是诸葛瑾写信劝说蜀国不出兵时,刘备还并没有下定大举出兵吴国的决定,蜀国也有不少大臣反对,老将赵云就第一个进行了劝谏。所以在这种刘备犹豫的关键时刻,孙权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制止刘备出兵,而不是离间刘备和诸葛亮,这个更多的应该放在刘备出兵之后进行。

综合以上三点,孙权应该没有对刘备和诸葛亮使用离间计!

另外,在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沉默不语,二是进行了两次劝谏。



第一次是在刘备决定要亲征吴国后,反对大臣不少,但诸葛亮见刘备在气头上并没有说话,直道一天,众多大臣跑去丞相要诸葛亮劝阻刘备,诸葛亮便顺势带领百官去劝刘备,但诸葛亮没有直接劝刘备不要攻打吴国,二是说如果皇上非打不可,不必亲身前往,让一上将军代征即可,刘备听后心有所动,但被张飞所打断,使劝谏失败。

第二次是刘备整顿兵马准备出行时,大臣秦宓上前劝谏,并且是死柬,结果刘备还是不听,诸葛亮便乘势上前劝谏,让刘备不要出兵,刘备仍未听从,决意出兵。

由此可看,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前并不是沉默,而是有所动作,奈何刘备不是阿斗,登上皇位的刘备正值人生巅峰,意气风发,对自己过于自信,在面临失兄弟之痛下,旁人难以劝服。



而诸葛亮虽然能明白吴蜀不可战的大局,但当时的诸葛亮还并不是拥有很大权利,他是丞相,主管内政,并没有军权。从事后诸葛亮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对刘备的影响还是有法正大,足可见当时诸葛亮的地位了!

因此,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沉默,孙权也没有离间刘备和诸葛亮!


木子夏锦论史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没有劝谏刘备不去伐吴,仅仅在刘备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说,“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我主东征”,可见,诸葛亮并非不想劝谏,那又为何不劝呢?

追其原因,是因为关羽的死与诸葛瑾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刘备和孙权联盟,在沟通上,则分别倚靠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兄弟。在联盟状态下,吕蒙偷袭荆州,诸葛亮本就难逃责任。

其次,诸葛瑾不仅作为孙权与诸葛亮联系的负责人,更是参与了讨伐江陵的战争。

所以,诸葛亮在伐吴这事上实在没脸说!

而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之后,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让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刘子鱼


应该无关。

诸葛亮沉默,源于东征孙权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纵谈天下大势,提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特别强调,对孙家只能联为外援盟友。

这里要指出,联吴抗曹的战略设想不是拍脑袋和个人喜恶,完全是由天下形势所决定。

刘备筹划发动征吴,主要目的是为夺回荆州失地,巩固益州,为今后谋取天下争取一个枢纽和基地。

但这样一来,为了中期目标,就违背了蜀汉政权的根本大政。所以诸葛亮在此情况下保持了沉默。

夷陵之战结束后,诸葛亮主持国政,掌握了更大话语权,派出了杰出外交家邓芝,重新与孙吴政权结为盟友,将蜀汉重新纳入到隆中对时定下的战略规划之中。


专注历史写作老沈


其实这个要在刘备西征之前开始说了,谋士是庞统,拿下益州之后,谋士是法正,诸葛亮好比曹营中的荀彧的位置,是制定大方向和战略的人,开战之后曹营是荀攸郭嘉,蜀营是庞统法正,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说打还是不打的人,庞统法正是管怎么打的人。而且有一种说法是,刘备打夷陵之战不光是为了报仇,他想的是天下二分计,吃柿子捡软的捏,登基继位要打就要打胜,打孙权比打曹丕更简单,所以选择的打孙权。而且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和赵云都不支持的,而且诸葛亮在成都也脱不开身,政务繁忙,毕竟拿下益州没多少时间,人心不稳,更需要安定根据地。从而这个仗刘备就没有带诸葛亮和赵云,而且夷陵之战的决战之前,刘备是一路大胜,诸葛亮也没什么可说的呀。后来惨败诸葛亮也说什么都没用了,所以我认为这是诸葛亮沉默不语的原因。


教予知老张说


个人分析,夷陵之战首先违背了当初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意愿,荆州之地当初是借给刘备,有了西川答应好的还又反悔,正常人都会难受引来祸患,赤壁之战主力是孙吴,功劳大部分都是周瑜的,分地盘倒是没人份了,也是导致后来夷陵之战的几个潜在因素!

其二刘关张三兄弟都活着对于诸葛亮掌握大权恢复汉室后期来说也是极大的障碍,进位汉中王以后对于诸葛亮的依赖包括赏赐也是跟关张没法比的,历史上的权臣也都是忠心耿耿,所以说得有绝对权力才会实现理想!

其三对于诸葛亮的劝谏没有听从,而赵云的劝解也没有听从,当时刘备对赵云不满,拿下益州之后大家打算分金银了,刘备没说之前,赵云就反对这件事,与民休养生息,本该是刘备显示仁德之时,后来诸葛亮已经计划刘备败退路线,接往白帝城!

其四参考演艺来说,诸葛亮从出山到五丈原,他是谁都算计过,不管己方敌方!一切尽在掌控,就不难看出,夷陵之败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听我的你就老老实实连吴抗曹,不听我的你必败不出一计一策,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听我的!


壹身証气


第一,关羽高歌猛进夺樊城,孙权背信弃义袭荆州。

每次说到这件事就有些扎心,当时的关羽已经在荆州镇守六年有余,这六年的时间,刘备从荆州地方集团的长官,连续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地区,上三郡也落入了刘备手中。这是刘备的巅峰时期,跟随刘备一同起义的关羽,自然也不甘落后。

他手里的荆州兵马也想趁此机会,为刘备集团建功立业。刘备孙权是盟友关系,自然是不能对孙权的江东集团发起进攻了。所以关羽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北伐战争,北伐的第一站便是曹仁镇守的樊城。当时的樊城属于荆州重镇,一旦越过樊城,北方便完全暴露在了关羽的铁骑之下。曹操为此不惜先后派遣了两路人马前来支援,结果都有些差强人意,尤其是于禁这一路,被关羽杀的弃甲投降。

曹操感觉到了恐惧,老年曹操一向如此,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胆略,甚至想着要往北边迁都。这个时候孙权却给他来带了好消息,孙权手下大将吕蒙和陆逊两个人想了一出奸诈的夺城之计。

眼看着刘备这几年一路顺畅,俨然要成为天下之主的感觉,孙权当然眼红,因为这些年他寸功未立,其实就是一个守成之主。他自然不希望刘备一家独大,所以在吕蒙和陆逊的联合之下,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关羽当时正在樊城跟曹军对峙,听到老家被孙权给霸占了,他失去了方寸,最终导致兵败被杀。

第二,关羽被杀,到底有没有得到孙权的许可。

要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他的死直接决定了三国的走向。那么关羽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荆州丢失以后,吕蒙对荆州军士的家人们十分优待,还让他们传话给关羽手下的军士,只要回来,那就能够平安过日子。所以关羽的军队几乎在一夕之间就垮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家庭毕竟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多。

关羽成了孤家寡人以后,并没有打算一走了之,而是躲进了麦城之中,最终被吕蒙设计擒杀。那么关羽被杀,到底有没有得到孙权的许可呢?我认为是没有。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抓活的永远比杀掉要有价值的多。他完全可以将关羽原封不动地送给刘备,以此作为和谈的条件。荆州已经落入了孙权的手里,所以刘备不谈也得谈。可是现在关羽被杀了,直接给了刘备口实,因为刘备报仇是为了兄弟报仇,是为了蜀汉上将军报仇,这会点燃军士们的愤慨之气,到时候可就不是和谈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孙权没有那么傻,主要还是吕蒙这个人太意气用事,格局太小,所以他战败关羽后,不出意外地被孙权秘密毒死了。

夷陵之战爆发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时候能站出来阻止刘备的人并不多。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主战并且站在刘备这一边的赵云,居然主动站了出来,反对伐吴。刘备心里非常不爽,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明白赵云背后的那个人是谁,他不想指名道姓。

刘备心里别提多清楚了,赵云绝对不是一个人在说话。他背后所代表的是整个荆州集团的力量。这帮人跟随刘备到了益州以后,他们已经成为了益州领土上的上层人士。蜀汉建立以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的政治力量,最高一层自然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他们算是刘备的嫡系。第二层是东洲集团,也就是刘璋留下的那帮人。最低层次的就是益州本土集团,他们属于搅屎棍,一直不服气刘备的统治。赵云此刻的发言,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心声,诸葛亮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他必须要避嫌。刘备的兄弟被杀了,刘备自然是要去报仇。但是他报仇的话,诸葛亮的兄弟就有可能被杀,如果此刻诸葛亮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似乎有徇私的嫌疑,所以诸葛亮一句话都没有说。

第二,刘备兵败后,诸葛亮更不能乱说话了。

作为臣子,已经跟当年一起创业时候不一样了。他必须要谨言慎行,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怒龙威,这是无法收拾的局面。刘备此刻已经战败,并且逃到了白帝城。那么这个时候诸葛亮有什么表现呢?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心维持蜀汉内部的稳定。因为刘备兵败直接导致蜀汉内部政局不稳,那些反对派们又准备起来造反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维稳,那蜀汉集团当时就已经崩盘了。他现在什么都不能说,如果说了任何安慰刘备的话,其实就是在变相侮辱刘备,因为刘备不听劝告执意伐吴,导致了这一场大败,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人,他说任何话,都是一种嘲笑,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沉默。

第三,诸葛亮的沉默,跟孙权没有任何关系。

孙权当时忙的不可开交,这是肯定的。因为孙权不仅要面对蜀汉强大的军队压境,而且还要防备曹丕的大军随时前来袭扰。如果两者同时而来,那孙权就算是完蛋了,幸好曹丕慢了半拍。在这件事上,孙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完全是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心理较量。因为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如果不为关羽报仇,那才会被天下人所耻笑。所以他心里清楚必须要这么做。从全局角度上来说,他又不应该这么做,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就是这么简单。而诸葛亮属于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他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的道理?他不说话其实就是说明了一点,多说无益了。所以他只有选择沉默,再处理好善后的事情,这就已经足够了。我是江湖小晓生,坚持原创,必出精品,欢迎大家品鉴。


江湖小晓生


事后诸葛亮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就能够劝住刘备,即使却不住,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从孔明的话中可以看出几点:

第一点:孔明劝不住刘备。

第二点:刘备和法正关系亲密,听法正的话。

第三点:宠统和法正死了,蜀中人才凋零,无大谋士随军,关张一死,也无大将可用,即使有一两个,也抽不出身,不输才怪。

第四点:刘备出征,孔明要留守成都,别人镇不住。


江山青美


i。

卜丶::\\

忍寸

:…


龙行天下104575806


谁主张谁举证,题主先找出孙权使用离间计的证据来?

阴谋论满天飞,整天瞎鸡巴吹。国家大事争衡,这些阴谋论还是少谈一些。

战国策你可以当小说看,真当历史了以为国家大事就是谋士斗嘴,那适合去街头路边社去做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