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導語

中國人提到唐朝,都習慣稱其為大唐盛世。盛唐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情結,唐朝對後世影響至遠至深,不僅是因為它的政治穩定、經濟豐足、軍事強大,更因為它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與民族精神。納百川之水,方能成滔滔之海,唐代融合了當時的文化精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唐朝人虛懷若谷的氣魄,其背後是唐人對其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以及漢民族文化高度成熟、穩定、強大的內在力量。儘管歷史已經翻過了無數頁,但唐王朝盛世華章的魅力卻經久流傳,成為炎黃子孫永遠的驕傲和夢中的天堂。下面筆者帶領大家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一、唐代的興盛與發達,包括貞觀盛世和開元盛世。

唐太宗能夠成就貞觀盛世,和他善於用人、虛心納諫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古往今來,作為人主的帝王在人臣面前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很容易沉迷於自己的光環,釀成決策失誤。但是唐太宗很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其中他特別重視大臣魏徵。

魏徵是一代名相,年輕時就頗具風範,看問題長遠而準確。只是這個人有一點不好,說話太直,儘想著怎麼指出錯誤。固然,他眼光毒辣,有水平,可以明人之得失,經常說出一些“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類的特別富有政治哲理的名言警句,讓皇帝能回味好半天。但也總是當眾指出唐太宗李世民不對的地方,讓李世民下不來臺,丟了面子。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一生進言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有一天唐太宗在玩鳥,看到魏徵來了,怕魏徵說他不務正業,趕緊把鳥藏到袖子裡面聽魏徵彙報工作,魏徵整整彙報了幾個小時。等魏徵走了,唐太宗一看懷裡的鳥兒,早給悶死了。某日,皇帝與魏徵在朝堂之上發生激烈爭辯,皇帝回到後宮就氣得大罵說:“會須殺此田舍翁!”也就是說:“我總有一天要宰了這個老頭子!”嫻靜溫柔的長孫皇后便勸太宗說,我聽說臣下剛直,是因為主上聖明啊。太宗聽了這般安慰,頓時消了氣,不再與魏徵計較,反而期待他的諫言。從此便可以看出唐太宗其人氣度之寬宏。因此,貞觀一朝,名臣雲集,文臣武將,各展身手。對外,唐太宗北破突厥、薛延陀,西討西域諸國,東征朝鮮半島,都獲得了勝利。對內,太宗發展文治,恢復生產,讓貞觀一朝為之後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創立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他當政的早期,和李世民很像。李隆基在經濟、軍事、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也有很多,但他最可貴、也很少為人所知的一點,是他能夠切身體會基層治理的不易,既為官員考慮,也為百姓考慮。總的來說,唐玄宗並不是特別喜歡利用政府權力左右天下的人,他更推崇的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

唐玄宗曾經召集過各州刺史來長安請他們吃飯,餞行的時候,唐玄宗親自寫下了《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的一篇政治教範。其大致內容類似於“如何做好一名刺史”,要的就是各位刺史勤懇工作,熱心服務,多行惠政,減少擾民。正是因為玄宗對吏治的重視,在玄宗時代,就曾經湧現了一大批青天大老爺式的模範官員,在他們的治理下,大唐的天下海晏河清,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此外,玄宗也能體會百姓的機庫,他取消了租稅以外的苛捐雜稅,並且減輕了刑罰,去掉了一些特別殘酷的肉刑,一時天下都為玄宗的文治而歡呼。詩人杜甫曾經在他的《憶昔》中提到開元盛世的繁榮場面:“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根據歷史學家的計算,開元盛世的經濟規模不僅超過了隋文帝的開皇之治,也超越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但是,在政績面前,唐玄宗滿足了,墮落了。他認為天下已經太平,先後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這些奸臣,日日與楊貴妃廝混,早年那個精明強幹的李隆基,已經被春宵帳裡那個縱情聲色的老朽皇帝所取代。安祿山叛亂之時,就是禍起蕭牆之日,動地而來的漁陽鼙鼓,擊碎了盛世的清夢,令後人嘆息不已。

二、中央層面的腐化墮落與地方層面的藩鎮割據,唐代政治中的黑暗一面。

中央層面的腐化墮落主要是因為君主自己治理不善,宮廷生活腐敗。生活腐敗還是首推唐玄宗。我們之前說起過唐玄宗,說他是個很優秀的政治家,但他的性格中也有風流不羈的一面,唱歌、繪畫、彈琴、打球、寫詩、唱戲,什麼都會。比如,唐玄宗是一個大音樂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他所作,在中國音樂史上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唐玄宗又是一個大戲劇藝術家,不僅痴迷於看戲,還親自表演。唐玄宗特別喜歡演丑角,記臺詞,弄唱腔,玩得不亦樂乎。如今,戲劇藝人尤其是丑角們,都把唐玄宗作為他們的祖師爺。唐玄宗自然也對女人特別感興趣,這也是他私生活中非常腐化的一面。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唐玄宗戀上了楊貴妃,枕頭風一吹就什麼都依,楊貴妃一人得道,全家雞犬升天,就連遠房堂兄楊國忠這種宵小之輩,都竊據了宰相的位置。一時間被人們稱作“李家天下楊家黨”,可見生活腐敗是如何從後宮蔓延到前朝,影響朝局安穩的。他和楊貴妃之間的溫柔韻事,我們就不詳細談了,只談談他的後宮。他的妃子有多少呢?我們讀過“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句話,其實真實的數字高得多。

新舊唐書提到過,開元、天寶年間,長安洛陽和各地行宮加起來的妃子總數,超過了四萬,而當時唐朝的總人口數也不過數千萬。許多妃妾到老死宮廷,都沒能見上唐玄宗一面,怪不得當時唐詩如此寫:“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四萬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在地方層面,唐代政治最糟糕的一點就是藩鎮割據。要談藩鎮割據,我們必須先從府兵制講起。府兵制是一種“全兵皆農”的軍事制度,戰時上戰場,閒時便種田,自種自吃。每一群人就在一塊地方集體屯田,那塊地方叫做“府”,這就是府兵制。唐代在全國有六七百個府,每個府千把人的兵力。自種自吃就可以維持七八十萬軍隊,那當然是很划得來的事情。結果到後來,土地兼併嚴重起來,府兵們沒有土地可耕了,無所事事。當官的就把府兵們拉去做雜役,天天做苦工,吃睡都不好。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府兵們飽受折磨,社會地位也下降,漸漸地不想當兵了,於是就大量逃亡,抓也抓不完。府兵制在安祿山叛亂之後,徹底終結了。府兵制結束之後,唐軍就只好靠募兵的方式來維持軍隊,並把帝國邊疆的精銳部隊調回來鎮壓叛亂,可帝國疆域又特別大,四面受敵,帝國一下子陷入了危機當中。無奈,唐廷只能擴大邊疆藩鎮的權力。實際上,安祿山叛亂就是因為他自己身兼三鎮節度使,整個北方的軍隊都落入了他手中。唐廷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用藩鎮來對付藩鎮,逼著自己喝下這劑無異於飲鴆止渴的催命湯。從此,藩鎮佔據了中唐和晚唐的舞臺,肆虐近二百年。

唐廷無力維持統治,只得依靠藩鎮控制地方。當時的藩鎮有很多種,有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割據型藩鎮,有防備外敵的御邊型藩鎮,還有用來對付藩鎮的藩鎮。每個藩鎮都有常備軍,唐後期近百萬軍隊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藩鎮操縱。軍權落入其手,財權也難以倖免。各地藩鎮總是宣稱自己兵餉不足,擅自截留地方稅收。有時又瞞報軍力,暗自擴軍,還額外向朝廷索餉。郡縣的各級官吏也都是私自任命,完完全全一方土皇帝。舊唐書中提到宣武節度使韓弘私藏的錢幣多達百萬,糧食三百萬,軍馬七千,而像韓弘這種藩鎮,天下數都數不過來。久而久之,唐廷失去了對地方事務的管理權,也失去了正常的稅收,在軍事上更無法壓倒藩鎮,晚唐就是在這種非常憋屈的局面中滅亡的。

三、唐詩和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態度,唐代光輝燦爛的文化。

說起唐代,它留給我們最豐富的文化遺產就是唐詩了。小小的詩篇,蘊含深刻的道理,寥寥數語的唐詩,訴說一個王朝的雄渾與神秘。詩歌可以與時代相融,其中包括了充沛的活力、濃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唐詩以它恆久的魅力成為了我國文學寶庫中的奪目瑰寶。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以言志,歌以詠言的說法。詩歌總是和作者個人的思想抱負、政治觀點分不開的。再加之唐代士大夫精神尤其活躍,社會開放、政治清明,沒有明清那樣嚴厲的文化管制,自然,詩歌在唐代就與時政緊密結合起來了。唐詩與時政結合的第一個主要表徵就是唐代以詩取士,也就是唐代統治者以詩歌水平高低作為科舉考試選官任官的標準。科舉制是在隋朝出現的,在唐代被正式固定下來當作朝廷選官任官的制度,它是近代文官制度的前身,通過文化考試選拔出大量官僚,將整個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事務交予他們管理。它成功地打破了豪門氏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讓普通人也有機會登上朝廷做做官。而這種選官任官的標準,反過來又鼓舞了詩歌創作。多數人為了做官,就會去拼命練習寫詩。就像明人在筆記中提到的:“唐人以詩取士,故無不工詩。”從初唐進入盛唐,唐詩逐漸由清新、飄逸走向雄渾、宏大,顯示出了唐代的“盛唐氣象”。

我們這裡主要和大家聊一聊平時少有提到的邊塞詩。唐代開疆拓土的行動十分頻繁,詩人們雖然大多是穩坐書齋,但遇到建功立業的時節,也不免手癢一番想上陣殺敵,這也是唐詩與時政結合的標誌。唐代的詩人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無能之輩、窮酸書生不一樣,唐代詩人保留了一些漢魏以來的遊俠之氣,因此他們是不僅修文,也要習武的。李白的劍術就很出名,年輕時候曾經遊走四方,遍訪名師學習劍法。新唐書說李白是“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意思就是說李白性格風流倜儻,擅長外交和國際關係這類學科,還有一手好劍法,俠氣縱橫。杜甫也應該是善於用劍的,其筆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樣的著作,可以證明杜甫本人懂一定的劍術。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杜牧則是關注軍事和政治的詩人,他不僅寫了華麗壯美的《阿房宮賦》,還曾經註解過《孫子兵法》。杜牧自己說他對“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這類實幹型知識,非常關注。在這種重視實務、熱衷功名的社會總體氣氛下,唐代詩人的筆下產生了大量的邊塞詩。邊塞詩在初唐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就曾經寫過“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這樣的豪邁之語,意思就是說詩人寧願做一個低級軍官去上陣殺敵,也不肯做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則雄渾磅礴,塑造了許多軍旅英雄,比如王維筆下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句,就勾勒出一個英勇無畏的基層軍官形象。邊塞詩還描繪了許多逼真的戰爭場面,比如李白筆下的“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邊塞詩還對武功有著熱烈的頌揚,豪情滿懷,氣吞驕虜,比如李白筆下的“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一句,從今天的觀點看來有點兒種族屠殺的味道,要把敵人攆到天涯海角,要把人家宰了埋在道路旁邊,但在當時胡人強盛的局面之下,這種勇氣是非常難得的。邊塞詩有的還反映了一定的戰爭與政治哲學邏輯,比如常建筆下的“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一句,就是中國古代剿撫並用的戰爭策略的真實體現,同時也是“止戈為武”的軍事觀念的反映。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與閉關自守的明清不一樣,唐代在文化上,總體呈現出來的態度是包容和開放的。在公元七世紀,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盛唐的政治與文化成為鄰國競相效仿的對象,中國就是在這個階段把其他國家納入自己的儒家文化圈的。朝鮮半島各國乾脆把唐朝模式全給搬到了自己那兒。日本學去了唐朝的佛法、建築、法律,比如唐代的十惡制度,也就是我們今天十惡不赦說的那些罪大惡極必須殺頭的罪名,日本人去掉了亂倫和買賣近親,改成了八虐,在本國法律制度中流傳下去。日本人也學到了唐人飲茶的習慣,唐代風俗貴茶,尤其是寺院和士大夫階層的這種文化精英,特別嗜好飲茶,不光飲茶,還要突出優雅的文化氛圍,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啟迪。

日本清靜和寂的茶道內涵,就是從中演變而來的。當然,唐代在文化上是開放的,自信的,唐人也大量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佛道儒三教融合之下,工藝美術和服飾文化都推陳出新:唐三彩製作精良,造像藝術發展迅速,而盛唐衣裝以雍容華貴、寬大莊嚴而聞名。唐人的審美觀也是非常前衛的,比如在穿著打扮上,唐人就受到了胡人乃至波斯地區衣裝的影響,穿著比起以前要開放大膽很多。當時的女子“慢束羅裙半露胸”,這種衣裝如同今天米蘭時裝走秀舞臺上模特們的長裙,既有俏麗修長的優美,又能夠體現女性奔放自然的曲線感。較之明清時期那種沉悶、纖巧、繁複、細密的審美觀念,唐代的審美無疑是天朝上國的真正氣度。總之,唐代在文化上開放、包容、多元化的積極態度,是中國文化史上燦爛的一頁。

四、總結

第一個要點是,貞觀盛世和開元盛世,唐代的興盛與發達。貞觀盛世得力於唐太宗賢明的用人政策。唐太宗善於納諫,善於用人,因此能夠在內政外交方面屢屢取得成就。唐玄宗在即位之初,不僅自己努力工作,還能夠體諒官員和百姓,減輕百姓負擔,勉勵官員實幹,最終創造了開元盛世。但隨著唐玄宗自己的麻痺墮落,開元盛世的大好局面一去不復返。

從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聊聊唐朝三百年曆史

第二個要點是,中央層面的腐化墮落與地方層面的藩鎮割據,唐代政治中的黑暗一面。中央層面的腐化墮落主要是外戚勢力坐大,以及皇帝個人生活腐化。唐玄宗生活相當奢靡,他擁有四萬多名妃子,高居古代之冠。藩鎮割據局面則是因為府兵制的敗壞和邊境的軍事威脅,這種割據嚴重地損害了唐廷的中央集權。

第三個要點是,唐詩和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態度,唐代光輝燦爛的文化。由於唐代統治者以詩取士,在全社會形成了寫詩、吟詩的風氣,湧現出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唐代的文化政策比較寬容,因此詩作很多都與時政相關,邊塞詩就是其中一類。唐代詩人功名心重,進取心強,許多都是文武兼修,他們在邊塞詩中表現出了非常雄渾的氣魄。而唐朝在文化上,也採取的是多元化的態度,既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也吸收外族的文化。文化的繁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