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导读: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当时的东西方世界都是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大国,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着大量的差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两个帝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观念的差异。应该看到,儒教和基督教作为两大帝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对当代帝国的兴衰以及后世文明发展的道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两帝国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政教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政教关系类型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政权及教权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两国家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不同的政教关系衍生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权力格局,自然会对各自国家的政治发展、内外政策、民众态度及社会生活奠定重要基础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国王加冕




政教关系的类型

(1)宗教的起源

一切都要从宗教的起源说起。宗教信仰是历史的产物,它根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一种超越存在的东西创造了存在,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神明”,它可以解释一切未知并给予人们心安的理由。

同时,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苦难的民众,等级制度及阶级鸿沟使他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自身的境况,他们渴望财富、渴望人际关系、渴望爱情、渴望尊重,但终究是一无所有。

而宗教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他告诉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解释死亡、解释痛苦、解释生命;他告诉你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让你无需徒劳奔波:他同时也向你承诺,只要你把一切交给他,就能得到解脱。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政教关系


(2)政权与教权的矛盾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神权(教权)生来就是与世俗王权(政权)矛盾的。

首先,政权的主体是统治阶级,他们都是社会上层人物,生活富裕、家境优越,并长期排斥竞争。他们企盼着信仰能赋予他们新的生命。

其次,他们在政治权力层面存在竞争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政权(尤其是新兴政权)很难挑战教权在意识形态权力中的主导地位,教权想要收归军事、法律、行政权力为自己所有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阶段。双方都不甘心与对方分享权力,上帝与凯撒本身便易造成难以弥合的紧张。

最后,最令人头痛的是,教权对于自身的定位也与王权相矛盾。宗教首领一直宣称神权大于王权,其自身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地位低于上帝却高于国王。

这本身便无视了政权所拥有的法律权力,主观上赋予了其自身超脱的法律地位,这必然是王权所不能容忍的。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罗马国王


(3)政教关系类型

①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所谓政教分离,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不干涉宗教权威且宗教不干涉政府权威,宗教组织不行使国家权力,而国家政权也不行使宗教组织的职能。政教合一则是相反的。

②教会主导、皇权主导与互相促进

这是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的细化。教会主导即专指教皇同时担任王权领袖;皇权主导即王权取得了完整的政治权力甚至批判宗教信仰:互相促进是指宗教教义中好的一面促进了世俗王权的善政(国教),或是宗教只服务于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放弃政治权力的行使。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国王


儒教与汉帝国的政教关系

与基督教和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不同,儒教与汉帝国之间的政教关系显得单一与和平许多。确切来说,儒教在汉帝国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与基督教之于罗马帝国有很大的不同。

(1)儒教与汉帝国政教关系的类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与罗马帝国之间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历史条件等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上绝大多数中世纪国家都是以宗教作为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国是少数例外之一。

汉武帝时期,汉朝实行“罢黔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家哲学就成为汉代的主流政治文化,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并没有消亡,祭祀天地、祖先、社樱等活动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政治文化体系中对稳定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祭政合一”体制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汉武帝


(2)儒教与汉帝国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

在古中国,儒教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自身的地位,吸取各家思想脱颖而出后并未得意忘形,而是服务于皇权。这倒不是说基督教得意忘形了

,而是两帝国政权统治合法性和宗教自身都差异较大的结果。在基督教产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强势或式微,一直给自己留了条后路: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

那么在帝王加入基督教的情况下基督教会必然会得到发展;帝王未加入而基督教的情况下也就算了,但帝王未加入而基督教强势的时候就会发生教权与政权的争夺。不同的是,儒教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帝王至高的神圣性,自身则为皇权服务。

(3)儒教与汉帝国政教关系的成因

儒教与汉帝国政教关系的成因在前文中己不可避免地提到过。其成因除了与政教两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外,与古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经过前文对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统治合法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古罗马不同,在古代中国统治合法性本身就是相当健全的。

其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并没有罢默百家,治国思路也不完全是按照儒家思路来的,被称为“外儒内法”,意即,怕是儒教本就无心想与皇权合一,因为中央集权的治国模式决定了皇权对于教权的绝对压制。儒教只有为帝王解释之义务。

最后,中国民族单一,并不需要像同时期的欧陆需要以基督教团结欧洲力量对抗伊斯兰的猛烈进攻,又不需要像阿拉伯地区需要以宗教加强人民认同感。土壤的不适应,只能追随辅助王权。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秦始皇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

(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类型

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就是典型的政教依赖模式,政教依赖模式本就是对实行基督教“国教统治”的国家的一种概括。政教依赖,顾名思义就是政权与教权之间呈互相依赖的关系,没有一方可以完全压制另一方将其为己所用。

尽管在世俗生活中信徒们出于社会下层,生活在等级体系之下,但是在信仰领域则可以形成超越俗世的卑污,精神上达到自由平等的状态而获得满足。宗教信仰开始赋予人生以更高的意义和追求。基督教高深系统的理论及超强的组织能力很快感化动员起了不同民族、国家渴望被救赎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政教关系


(2)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

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内部分裂斗争愈演愈烈。君士坦丁在统一西部后发布《米兰救令》,为了将宗教据为己用以适应统治需要,君士坦丁在大力扶持教会的同时也通过插手教会内部事务对其形成一定的控制。君士坦丁在自己控制的北非和其他行省归还教会财产,并从国库里划转出一大笔钱捐献给教会,这是前所未有的。

后来,君士坦丁大帝赋予了教徒以豁免权,并授予教会接受遗产的权利。而相应的,君士坦丁大帝所能插手的教会逐渐增多。在北非教会分裂事件中,他召集自己统治区域的所有主教一起开会,解决此问题的同时确定了皇帝对教会内部争论的裁判权。而在尼西亚会议上,君士坦丁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统一了教会的信条,并对“异端”进行了惩罚。这表明在这个阶段政权是占主导位置的。

受制于国内状况,亨利四世被迫妥协。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的雪中跪了三天三夜才保住了自己的统治权。卡诺莎事件后,之后的皇帝们与教廷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在英诺森三世时代,教会的权势达到了极盛。他不仅废除了奥拓四世,另立胖特烈二世为德意志皇帝,且迫使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国王服从。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加冕


(3)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政教关系的成因

首先是罗马地理环境的缺陷。受制于地理环境,扩张后的罗马帝国版图过大,接近于汉帝国的国土面积,但其差在形状相当不规整,帝国内地缘结构也比较浮躁。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并不利于罗马帝国的政权稳定性,政令统一程度也不容乐观。

从外部看,漫长的边境线,使其极易遭受外敌的攻击,四面而战的罗马城邦扩张后,看到的却是八面而战的帝国景象。而不合理的结构使其调配军力过于困难,不得已教会势力的扩张还不得不提一件事,即克吕尼运动。克吕尼运动始于10世纪中期,核心观念由当时的克吕尼修道院院长提出,故以此命名。其观念是针对德意志土地上教士们对于世俗权力的干涉,对于神权逐渐不那么重视的态度,对于买卖圣职的反对。这种观念无疑是为僧侣摆脱世俗控制,谋求独立打下基础。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世俗权力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影响因素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当时矗立在世界上的两座山峰,在国土面积、统治时间、综合国力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相近性,同时在帝国统治阶段均出现了内战和合法性待加强的问题。但是两个帝国最终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政教关系亦是大相径庭。本部分将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探究两大帝国政教关系迥异的原因。

(1)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来看,古罗马帝国是由一个城邦国家经过逐渐的侵略扩张而最终形成的。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先天性不足,古罗马由于地处四面而战的区域而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但是扩张后的罗马在板块结构上有很大的缺陷。

而汉代所在的中国,作为唯一能完整保存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汉代国土东部及南部沿太平洋,在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封建时期的当时相当于基本杜绝了来自东部和南部的入侵威胁。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地理位置


(2)政治制度

在古代中国,传统的权威性是皇权本身成为合法性的最大源泉,而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更是将皇权推上了顶峰。古罗马实行的是君主制,同时辅以公民大会及元老会的权力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在当时可能会导致两种局面:皇权独断而使得公民的参与期望得不到满足;或是权力机构各司其职,造成政令缓慢、灵活性差和效率低下的局面。

(3)文化因素

在罗马,国家对外征服扩张之后官方却不注重被征服地区民族认同感的构建,反而他们蔑视的态度让这些殖民地明白自己永远都不会成为罗马公民。另外,罗马帝国除了征税之外并没有给这些地区带来任何不同,也没有推行自己的文化、宗教、语言。帝国境内不同地区的价值观、语言、地区文化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

相反,中国自从秦朝开始便统一文字、语言和度量衡,中国古代人民不仅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而且有惊人的同化能力,以至于满清入关后尊重并学习汉人的文化。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罗马帝国与汉朝政教关系比较

西方政治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央集权的统一,宗教只能在意识形态层面发挥辅助王权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史上几乎没有政教冲突从而引发的战争,对于古中国的传承及各民族的团结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政教主从模式当然也有其缺陷。在这种类型的政教关系中,政权的主导作用太明显,而宗教学说则为了迎合王权而帮助政权教化百姓。故其实王朝统治仍是君主和官僚体系的管理活动,君权受到的限制较小。

从古罗马和基督教相互利用、相互竞争的结果来看,很难看出是谁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诚然,基督教在罗马灭亡以后仍能迅速发展,同化了自称罗马继承者的蛮族,并在现如今拥有占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信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罗马虽然灭亡了,其文明、法律流传至今,一直影响着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国家和民族,罗马城也迅速完成了重建。

不同国家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其历史成因不同。差异化的政教关系也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多样化的基础,多样性的历史为我们探求和思考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