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譜出《二泉映月》這樣的千古名曲

“鵝毛大雪紛紛揚揚的漫天飛舞,刺骨的寒風一陣陣襲來,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嫗用竹竿牽著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掛在肩上,右肋夾著竹竿。嗚咽的琴聲在飛雪中由遠及近,猶如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這是陸墟描寫的瞎子阿炳,在街頭賣藝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悽切哀怨、動人心魄的樂曲,就是後來被視為我國民族樂曲瑰寶的《二泉映月》。

但凡聽到過《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為之動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更是在聆聽過後,發自肺腑地掩面而泣:“這種音樂只應該跪著聽。”

阿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譜出《二泉映月》這樣的千古名曲

(瞎子阿炳)

那麼,瞎子阿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一個街上賣唱的,怎能寫出這種曲子?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7月出生於江蘇無錫東亭。父親是無錫洞官觀道觀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長,名叫華清和,號雪梅。他通曉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國民族樂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鑼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絃、鼓,順手拈來都能演奏。尤其擅長二胡和琵琶,在教內享有“鐵手琵琶”的美稱。

阿炳的母親吳氏,原是秦姓寡婦。後與華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會,寡婦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當阿炳呱呱墜地時,吳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後鬱郁而死,此時的阿炳還不到4歲。

道士父親無力撫養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將他送到老家親戚處,交給一位嬸孃撫養。8歲那年,阿炳回到父親身邊,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許是從父親那裡得到了遺傳,也許是在老家被鄉土音樂所感染,阿炳從小就極具音樂天賦。在父親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導下,他先從最簡單的敲擊樂器學起,然後學習笛、笙、嗩吶等,最後過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學得異常刻苦。在學習笛子時,為了增強腕力,他在笛子上掛了一塊秤砣;練習二胡和琵琶時,指尖經常血肉模糊;夏天揮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過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歲左右,就悉數掌握了吹、拉、彈、唱等技藝,能嫻熟駕馭各種常見道教樂器。經常在道教重大活動和民間集會中擔任首席演奏,統領樂隊。

22歲時,父親華清和去世,阿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經常外接各種法事,有著穩定而不錯的收入。

阿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譜出《二泉映月》這樣的千古名曲

(賣藝的阿炳)

這時的阿炳,可以說名利雙收,滋潤快活。

也許是安逸的生活,讓阿炳的內心開始膨脹,年輕氣盛的他逐漸放縱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窯子的習氣。以至於被傳染了梅毒,並引發了眼疾。

1927年,眼疾嚴重惡化,終至雙眼失明。本來不錯的家產,也讓他揮霍殆盡,只留下心愛的琵琶和一間破屋。1928年,窮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頭,靠賣唱為生。

於是,在無錫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經常就能看到一位雙目失明,帶著墨鏡,背上揹著各種樂器的人,靠說唱新聞和彈奏樂曲維持生計。

40歲時,阿炳和一個寡婦相依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婦也就從此成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維繫著兩人貧困潦倒的賣唱生活。從此,人們在無錫的街頭巷尾,就時常看到了文章開頭所述的景象。

不過,阿炳並非乞丐,他的骨子裡還有著“大師”的清高,只靠賣唱賺取生活,從不對人搖尾乞憐。別人要求他演奏,他定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別人隨意給取報酬,他也從不計較多少。即便別人一文不捨,他也照樣不慍不怒,泰然處之。

更為難得的是,阿炳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經常採用說唱的形式抨擊邪惡,揭露醜陋。一個頗有權勢的鄉紳強暴婢女,婢女狀告無門以至於流落街頭,阿炳便將此事創編成說唱故事,沿街演唱,嚇得那位惡紳不敢露頭。

阿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譜出《二泉映月》這樣的千古名曲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變後,阿炳編唱《抗日名將馬占山》,宣揚馬占山的抗日壯舉。為歌頌十九陸軍抵禦日寇而浴血奮戰,他編唱《十九路軍大刀隊殺東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戰爭最為困難的時期,他編唱《漢奸沒有好下場》等等,以鼓舞人們的抗戰士氣。

當然了,代表阿炳終生成就的還是《二泉映月》。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開始構思的樂曲。當年的無錫,每當夜幕低垂,燈火闌珊之時,這首悽婉動人的樂曲,就會飄蕩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等人來到無錫收集民間音樂。他們找到了阿炳,希望錄製《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當深沉而激越的琴聲戛然而止時,楊教授問道:“先生,此曲叫什麼名字?”

阿炳回到:“沒有名字,我自己摸索著拉的。”

教授接著問:“那你經常在什麼地方拉此曲呢?”

“我時常在街頭和惠山泉邊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脫口而出。

同行的人隨即補充道:“《二泉》不像是樂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來到了國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臺演奏此曲,獲得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1959年國慶10週年時,此曲被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國樂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1950年12月4日,飽經滄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終年5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