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究竟會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還是為樓市再添發展紅利?

今天凌晨,美股開盤閃崩,史無前例地再一次觸發熔斷,而上一次熔斷似乎是發生在……前天?不僅如此,現貨黃金短線暴跌75美元,現貨鉑金單日跌幅超9%,幣圈更慘,比特幣在24小時內報價狂瀉40%……

新基建,究竟会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还是为楼市再添发展红利?

全球資本市場一片哀鴻,恐慌正在瀰漫,隨著新一輪寬鬆潮的陸續抵達,大洋彼岸蝴蝶翅膀扇起的颶風,將會對中國經濟,乃至樓市產生怎樣的影響?

“新基建”,是中國應對這場全球危機的新武器。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連用兩個“加快”,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更早一些,元旦過後的今年首次國常會上,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

此後,各級地方政府均出臺了相比往年更為龐大的投資計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全國28個省份宣佈了今年的重點投資項目,近50萬億元的投資體量浮出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源、交通等傳統基建領域項目,5G通信網絡建設、物流體系升級改造建設、新能源汽車配套等“新基建”項目也成為今年的發展重點。

50萬億,相當於2019年國內GDP的50%。眾所周知,2008年的4萬億創造出多大的能量。2020年50萬億的投資計劃,將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1 錢從何處來?

又一次的降準正在路上,最快今晚便可抵達。

3月10日國常會提出“抓緊出臺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並額外加大對股份制銀行的降準力度,促進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貸款支持,幫助復工復產,推動降低融資成本。”

按照以往央行對中央要求的響應速度,降準,已如劍在弦。唯一的不確定性在於,定向降準+股份制銀行額外降準所釋放的資金量級,能否超越今年1月的“8000多億元”?

專項債,是地方政府撬動重點投資的一項重要工具。2020年,新增專項債的額度預計在3.5萬億元左右,僅今年前兩個月就達到9792.19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3倍。

如此龐大的融資規模,地方政府如何償還?主要是依託政府性基金收入,簡單地說,也就是賣地收入。

所以,地方政府的

投資金額越大,資金缺口越高,提升土地價值、加大土地出讓的動力也就越強勁,由地價與房價之間的關聯,反推到今年樓市的表現,更是毋需多言。

2 錢往何處去?

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硬核科技補短板、促增長。但在投資慣性下,2020年50萬億投資計劃中廣義新基建約佔15%,中長期來看傳統基建目前仍然佔據絕對比例。

在傳統基建向新基建過渡的過程中,傳統基建保就業、穩民生的作用持續發力,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穩定器。

2008年金融危機中,在4萬億灌注下,愣是把GDP增速從09年一季度的6.4%拉到四季度12.1%。當然,房價也隨之起飛,08~09年,北京商品住宅價格大漲42%。2020年總額超過30萬億的傳統基建投資,相信依然會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而新基建進程的推動,將加速新興技術的普及和新興產業的湧入,帶動我國新興製造業騰飛。很多人將其解讀為擺脫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其實不然。

新基建跟房地產行業的關係密切,以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家居,已經成為房地產產品升級的重要手段,雲計算、大數據,則進一步提升開發企業的營銷效率。新基建、新技術的引入,可以增進人居產品的價值感與獲得感,重塑房地產業的產業鏈,創新模式、提升利潤。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發力於科技端的新基建,為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華為、浪潮、科大訊飛等產業鉅子們造就了一個巨大的窗口期,企業的長足發展吸引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將為所在城市及區域帶來強勁的置業需求,形成房地產價值的推動力。

正如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將重心從房地產移到科技,才開啟了硅谷房價長達十年的黃金增長期。明確“科技創新中心”定位、規劃“三城一區”的北京,謀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以及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戶的深圳,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樣具備強勁的發展優勢。

近期,品牌房企重倉京滬深土地之舉,其實已經清晰指明瞭投資方向,市場需求端也表現出了一致的趨勢。

2019年至今,北京“三城一區”範圍內高達20宗住宅地塊出讓,佔同期土地出讓量的30%,而商品住宅的銷量,則更進一步佔到35%的市場比重。

綜上,無論是新基建還是老基建,穩經濟,穩就業,穩預期,就相當於穩住了樓市向好的舵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