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兩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系列文章5

劉瑞明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此次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的多重分化。

第一,從宏觀來看,會導致增長速度在各個季度上的分化。從目前來看,疫情對於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由於疫情期間消費、投資、出口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一季度的經濟可能會出現大滑坡,這種影響在二季度有可能會繼續延續。但是,隨著國家對疫情的聯防聯控機制的有效部署,以及天氣轉暖、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和臨床實驗推進等利好因素,預期疫情會在一段時間內達到峰值,感染人數會在達到峰值後逐步回落,如果二季度能有效控制疫情,那麼隨著各行各業的有序復工復產,隨後的幾個季度的增長會出現較大反彈。從宏觀經濟增長來看,會是一個隨著時間逐步攀升的過程,上半年滑坡較重,下半年反彈恢復的一個過程。

第二,從中觀的地區和產業來看,也會導致地區和產業繼續分化。在地區層面,本次疫情是一次大考,治理能力較強的地區,也是疫情控制較為得力的地區,儘管這些地區也會受到經濟衝擊,但是,總體來看,這些地區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相反,那些在本次疫情中表現不力的地區,其綜合治理能力差,不僅表現在疫情控制方面,也表現在其他公共服務方面,因此,也會導致經濟衝擊下行壓力較大。此次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在一季度甚至會出現負增長。在行業層面,應該說在總體帶來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會進一步加劇行業分化。對於一部分傳統行業,會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尤其是線下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例如,以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電影業、旅遊業、餐飲業等為代表的服務業等,這些行業受衝擊較大,甚至會出現局部的虧損倒閉現象。但是對於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康養產業、醫療器械行業、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所受衝擊較小,甚至會帶來個別新的行業機會和增長機會。事實上,這種行業分化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只是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和極端,疫情使得這種分化趨勢以一種極端形式表現出來。

第三,從微觀主體來看,疫情將帶來進一步的職業分化和企業分化。在就業者和消費者的層面,最大的分化來自於“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之間的分化,處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部門的就業者,疫情對於這部分群體的就業衝擊、收入衝擊不會太大,而且,這部分群體的消費即使是在疫情期間受到抑制,也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得到釋放。但是,對於處在“非正規部門”的就業者來看,可能會具有較大的衝擊,例如,對於工作於勞動密集型的中小民營企業的從業者,很多從業者將會因為企業虧損倒閉而失去工作,進入就業不連續和再就業狀態。這部分工作人員具備數量大、收入相對較低、工作不穩定等特徵,相應地,由於客觀條件的侷限,不可避免地可能對於病毒的防疫意識不夠、條件不足。例如,2018年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而這些農民工的就業單位往往處在“非正規部門”之中,而農民工迫於生計往往要儘早復工、難以做好相應防護,對於這部分群體的衝擊會相當大。因此,在疫情衝擊下,需要特別關注中小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以及在中小民營企業就業的相關人群,尤其是農民工群體的生產、生活和防疫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